出海,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日前,蔚来在柏林举办NIO Berlin 2022活动,正式宣布开启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的服务,将提供ET7、ET5以及 EL7车款。此次进军欧洲,蔚来并没有采取直接销售汽车的模式,而是通过 “订阅模式”服务当地消费者。
无独有偶,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又迎来阶段性突破。据外媒报道,德国最大租车公司西克斯特(Sixt)计划在今后6年内采购10万辆中国厂商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首批订购的数千辆电动汽车在随后几周内就将投入使用,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的客户届时就可以租赁到比亚迪的电动汽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品牌加速迈向全球,微博、脉脉等社区平台上围绕其展开的话题更是数不胜数。近期,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与汽车出海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汽车职场人的广泛讨论。
脉脉热榜
出海正当时
国内新能源车企为何热衷“出海”?
一方面,是我国新能源整车技术实力的提升。从产品外观、内饰,到整车性能、续航里程,再到智能化应用等,目前我国新能源整车都处于国际领跑水平。
Twitter去年发布的《2021中国出海品牌认知与情感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除了“物有所值”这一主要优势外,海外用户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切实的创新与合作、良好的性能、时尚前卫的车型设计等方面尤为认可。此外,《报告》还指出,海外用户正在将中国视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各国陆续推出的政策支持,推动国内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海”步伐。近年来,荷兰、德国、挪威等国家陆续公布碳排放目标,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比如,挪威推出包括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免征养路税等在内的多项支持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德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则最高可享受9000欧元的补贴。德国则将新能源补贴延长至2025年,进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此外,国内日益“内卷”的竞争环境,也是驱动国内车企走向海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市场增速步入缓慢甚至有所下滑的态势,以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空间便成为了车企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当抢眼,包括比亚迪、蔚来、上汽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加速了“出海”的步伐。
10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
毫无疑问的是,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化的大势所趋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的优势,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加码本土化
与出口量稳步增长相伴而行的是,我国车企正一改以往主要出口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局面,开始全面“出击”。同时,从全散装件(CKD)出口到整车出口,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探索越来越多的模式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市场深度本地化的目标。
目前,上汽集团在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和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了三个创新研发中心,在泰国、印尼、印度建立了三个海外生产制造基地,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散件组装工厂。
广汽则是构建了以广汽总部为核心,以美国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上海前瞻设计工作室为支撑的广汽全球研发网。
长城汽车在厄瓜多尔、马来西亚、突尼斯和保加利亚等多国建设了散件组装工厂,并在俄罗斯、泰国、巴西等地建立了整车制造工厂。
今年1月,马来西亚棕榈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生产商菲尔德曼集团表示,将与中国的长安汽车建立一座联合电动汽车组装厂。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出口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0%。
此外,比亚迪、吉利汽车、小鹏汽车等车企均提出通过在海外建设工厂、研发中心的方式加深全球化布局。
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设立全球研发中心、铺开销售网点……在这股汽车“出海潮”中,我国本地化生产趋势越发明显。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但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出海,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在脉脉汽车同行交流圈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热闹的表象,相比国际主流汽车品牌,国内新能源品牌在品牌力、技术等维度仍有较大的差距。
虽然出海是机遇,但过程中也会伴随不少曲折。例如对于当地法规、市场偏好的认知。与一般商品不同,汽车产品价值高,使用场景复杂,生命周期长。在强调性能、价格、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保障。
正如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所说,“进入全球市场是种下一颗种子,我们不希望这个种子可以立刻长成参天大树;但把它做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