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青龙课堂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关注我,带您一起来看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一位清官,他因为过于清廉,导致家境十分贫穷,后来皇帝知道后都看不下去了,给他下了密诏说“不行少贪点?”那么这位大清官是谁呢?他就是中唐名相陆贽。
陆贽,字敬舆,浙江嘉兴人,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出生于嘉兴城内甜水井。原本陆氏一族是江南望族,但在他出生时已家族败落。陆贽从小学习非常刻苦,因此十八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这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少见的。因此陆贽可以说是年少有为。其父陆侃虽担任过溧阳县令,但却英年早逝,所以陆贽是由寡母韦氏抚养长大。韦氏家教严格,所以陆贽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在操行上也很注重。
陆贽在地方做官的时候,由于非常有才华,甚至还经常为朝廷出言献策。因此唐德宗李适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听说了他的名声。李适登基之后,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成为了唐德宗的近侍。陆贽为了报答唐德宗的至于之恩,因此处理政事非常认真努力。唐德宗也因此更加看重他。后来发生泾原兵变之后,唐德宗到奉天避乱,陆贽对唐德宗寸步不离,还帮唐德宗起草文诏。当时陆贽虽然不是宰相,但是遇到大事的时候,唐德宗找的却不是宰相,而是找陆贽商量。
陆贽与唐德宗的相识相知也类似于文人之间的高山流水之情,李适腹有诗书又是天之骄子,颇为此得意。他对人人推崇的文学大家陆贽十分赏识,早期二人常伴山水,甚是交心。如果陆贽仅仅只是个纵情山水,不问朝政、只懂得享乐陪伴的诗人,那这段君臣之交也许会成为文学佳话。然而这位清正廉直的翰林学士心怀天下,同时是个伟大的政论家,君臣之道是他与皇帝一生所角逐的平衡之道。
唐德宗李适(kuò)继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为他选拔人才。陆贽游说使者,请求他们用“五术”察风俗民情,“八计”考地方政绩,“三科”选优秀人才,“四赋”理赋税财政,“六德”定疲困之人。黜陟使将陆贽的这些想法都告诉了唐德宗,德宗大喜,提拔陆贽为翰林学士。为君者,天之子,万万人之上。古代皇朝的封建君主制决定了中央集权于皇帝一人手中。唐德宗不是一个昏君,但久居至高地位的他同样逃离不了皇帝的专政和独裁。陆贽主张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他常常在皇帝身边根据各样朝政进谏,一针见血,刚正不阿。
早期励精图治的唐德宗虚心接纳建议,权衡再三圣意处理朝政。而后期李适心志已经不似初登基时的热血霸气,在靡靡之音中开始沉沦在奸邪之臣的巧舌下,此时不畏皇权,大胆直谏的陆贽在皇帝心中已经不是当初惺惺相惜的文学故友,只是一个时常发生意见冲突的烦厌臣子。
建中四年,泾原军叛乱,陆贽随德宗避难奉天(今陕西乾县),被德宗提拔为考功司郎中。兴元元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陆贽又随德宗逃往梁州,成为谏议大夫。不管德宗逃到哪,陆贽都对他誓死追随。而且唐德宗的诏书基本都是由陆贽起草,再繁杂的政事,他都疾笔如飞。所拟政令,没有不考虑周全的。唐德宗对陆贽日益依赖,以至于有次在逃难过程中陆贽走丢后,他号啕大哭,并下令找到陆贽的人赏一千金。
但是唐德宗却迟迟不给陆贽升官,原因是他从不迎合皇帝,一味只是指出皇帝的缺点,这样让皇上感到很不高兴,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因此回家守丧三年,期间各位大臣送来的礼物,他也一一全部拒绝,大家都以为他回朝以后就可以官拜宰相,然而一直到真元八年,他才被万众推举,但是此时的他和皇帝相处并不愉快,他还是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指出皇帝的缺点。后来陆贽成为了宰相,自然免不了与那些地方官员打交道,这过程当中,送钱送礼是常事。但是陆贽却从来不收一分钱,礼物也是坚持谢绝。因此很多官员都非常不满,不仅是那些地方官 ,就是京官也看不过去,认为他不合群。
回到京城之后,很多人都来巴结陆贽,或送礼物,或送钱之类的。但陆贽却能坚守本心,一一的拒绝了官员们的送礼。而当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回家守丧的陆贽又被很多地方的官吏来拜会,陆贽也都是找了各种的理由推脱掉了。后来他的患难之交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禀明德宗之后,他才收下了朋友的礼物。而后来德宗看他太过于清贫,便派太监传密旨“你这么清廉,不接受别人的礼物,那该怎么和同僚处好关系啊?就算不愿意收财物,拿一些靴子啊的小物件也没事的。”但后来陆贽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了德宗,最后被贬到了忠州,直到病逝。
这里是青龙课堂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关注我,带您一起来看历史上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