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土木堡之变后,杨善自掏腰包赎回明英宗,事后得到怎样的回报?

土木堡之变后,杨善自掏腰包赎回明英宗,事后得到怎样的回报?

这杨善估计是销售的祖师爷,他对人心的把握实在是太到位了,这也使得他历经七朝八帝而不倒。

杨善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为了逆天改命,他发奋读书,得以进入官学深造。不过书读得再多,想要出人头地依然是很难的,必须要有一些机遇。

公元1399年,杨善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机遇。那一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战”,杨善加入了燕王军中。

他的这一选择其实是很令人费解的。首先,朱棣也就在武将中有一定影响力,文臣、或者说读书人基本都不买他的账。

其次,无论朱棣当时打了多少胜仗,但是他和建文帝的实力差距一直没有缩短多少。当时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好朱棣,那些投奔朱棣的武将,大多也是不满建文帝重文抑武罢了,说白了就是发泄心中不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杨善选择站在朱棣这一边,就显得匪夷所思了。至少他绝不是出于投机的目的这么做的。

最大的可能是他折服于朱棣的人格魅力,认为朱棣才是明主。

总之,杨善因为在“靖难之战”中立下的功劳,得以入朝为官。虽然一开始只是当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但是毕竟每天都能在皇帝面前露脸,他硬是找机会表现自己,慢慢地把官位给升了上去。

到了明英宗时期,杨善更是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同时兼管鸿胪寺事务。

明英宗这人作为皇帝是极不称职的,他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加上宠信宦官王振,使得朝政混乱,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说起来,这“土木堡之变”的起因也是够奇葩的。

当时瓦剌名义上臣服于明朝,因此年年派人来朝贡。掌握瓦刺大权的太师也先发现,这朝贡真是一门好生意。每次随便送点不值钱的土特产,就能从明朝换来成百上千倍的“赏赐”。

因此也先不断地增加朝贡使团的人数,毕竟明朝乃大国,总不好意思让使团成员空手而归,自然是每个人都有赏赐。

到了最后,一个例行使团的成员竟然高达3000人。要知道,瓦剌一次出兵最多也就几万人。一个使团就3000人,可见这门生意有多么暴利。

当时明英宗不管事,朝中大权由宦官王振把持。王振一看,好家伙,也先这是把明朝当冤大头吧?这哪里是朝贡?分明是抢劫。

于是王振找各种借口减少赏赐。

也先一看自己靠薅羊毛发家致富的计划泡汤了,于是叫嚷着要挥师南下。包括王振在内的朝臣都没把这当回事,毕竟明朝当时的实力还是碾压瓦剌的。

结果那位不理朝政的明英宗却来劲了。他早就眼馋前几代皇帝的文治武功了,文治他不懂,只能在武功上做文章了。这次只要灭了瓦剌,他也能安心见列祖列宗了。

于是他不顾朝臣的劝阻,临时拼凑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御驾亲征讨伐瓦剌。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由于明英宗和王振都不懂行军作战,在他们的瞎指挥之下,明军进退失据,还断了补给,被瓦剌军队合围。

最终明军大败,将士死伤无数,明英宗也被瓦剌人给抓到了北方。

当时满朝文武大多都随军出征,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中。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杨善。

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已经年过六旬的杨善竟然独自一人从乱军之中逃脱,最终安然返回了京城。可见,此人绝不简单。

也先在得到明英宗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商品”。他派人出使明朝:想要你们皇帝吗?想要就拿钱来换。

明朝这边一看,什么都甭说了,掏钱吧。

为此,景泰帝一共派了两拨人出使瓦剌。

第一波人,由大理寺少卿李实领队,只带了给也先等少数瓦剌权贵的财物。整个使团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议和。至于明英宗的事情,景泰帝只字未提。

然后吧,瓦剌那边嫌给的财物太少了,很多瓦剌权贵没分到好处,显然明朝诚意不足,这次和谈以失败告终。

这结果正是景泰帝期望的,毕竟一旦事情谈成,万一瓦剌人为表诚意把明英宗送回来,景泰帝的麻烦就大了。

现在是瓦剌人不愿意谈,那就不关他的事。这样明英宗回不来的锅也一并让瓦剌人背了。

不过为了表明问题不在自己这边,景泰帝又派了第二波使者。带队之人正是杨善。

这次,景泰帝做得更过分了,干脆不让使团带任何财物前往。明摆了不希望事情谈成。

而杨善再次做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竟然自掏腰包,变卖家产,筹备了一份财物带着上路了,他根本不管景泰帝的想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迎回明英宗。

要知道,“土木堡之变”中明朝文臣武将死伤大半,朝中出现大量空缺。加上杨善的资历够老,景泰帝对他的器重远超明英宗,他根本犯不着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些人觉得他这就是在投机,可能吗?即使明英宗回来,复位的概率也是极低的,杨善犯得着压上全部身家和子孙的前程吗?

更何况就算明英宗复位,他在朝中的地位相比现在也提升不了太多,当臣子也是有所谓的职场天花板的。

事实上,杨善此举是为了他和明英宗之间的君臣情谊。

这明英宗虽然不懂治国,但是却很会做人。所有和他有接触的人,都对他死心塌地的。

比如明英宗在瓦剌期间,负责看管他的是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结果二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竟然成了无话不说的至交。

伯颜帖木儿对待明英宗那可是好酒好菜招待着,明英宗缺什么他都尽可能满足。

他甚至和明英宗说,如果明英宗回到明朝,到时候自己在草原上混不下去了,必定投奔明英宗。

甚至在杨善将明英宗接走的时候,伯颜帖木儿嚎头大哭,不愿和明英宗分别。

要知道,他们可是敌人。能让敌人对自己推心置腹,这明英宗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这也就能解释杨善的反常举动了,他做的这些并非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君臣情谊。

纵使杨善散尽家财,想要迎回明英宗也是千难万难。毕竟这笔钱在也先看来还是太少了。不过这杨善能言善辩,颇有现代销售的风范,硬是说动了也先,迎回了明英宗。

杨善到达瓦剌后,也先为了探听明朝使团的虚实,派了个人去使团驻地套话。

杨善一把年纪,什么场面没见过?他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来意。

因此他假意和对方相谈甚欢,然后又不经意地“泄露”了明朝对付瓦剌的策略。

其一,在与瓦剌接壤的地方布置大量铁橛子,一旦瓦剌兵马犯境,必定损失惨重。

其二,将大炮的炮弹换成鸡蛋大小的石块,两军交战的时候,发射覆盖面积巨大的散弹。到时候让瓦剌起兵有来无回。

其三,将明军使用的弓箭全都升级为毒箭,使用见血封喉的毒药,瓦剌却铁,士兵大多没有防护,一旦中箭,便无力回天。明军将能轻易全歼瓦剌骑兵。

其四,大量制造双头火枪。这种火枪可以一次性填装多发弹药,这样明军在面对瓦剌骑兵冲锋的时候,就不用忙着装填弹药了,可以直接把瓦剌骑兵射成筛子。

最后,杨善还要来一句,可惜这些计划都派不上用场了。

其实稍微懂行点的人就听得出来,杨善这纯粹在唬人。不过对方可不懂这些,那人急忙询问,为何派不上用场了。

杨善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双方要议和。到时候签下盟约,自然不用打仗了。

那人连连称是,然后忙着回去向也先汇报情况了。

也先自然是见过世面的,明白这消息不太靠谱。但是以他的经验,此事应该半真半假,明朝肯定有一群主战派大臣反对议和。这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第二天,杨善见到了也先。按照史书的说法,杨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也先给忽悠到了。于是也先很干脆的放了明英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杨善各种忽悠是真的,但是也先可不会这么轻易放人。

有一个细节,也先询问明英宗如果回去,还能继续当皇帝吗?杨善回答,不可能。

这个回答非常的妙,在也先看来,杨善能言善辩,他嘴里说出来的没一句靠谱的话。既然他说明英宗不可能复位,那么就说明明英宗是有复位的可能。

对于也先来说,能给明朝添乱,使其无暇对瓦剌用兵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也先嫌杨善给的钱太少,却依然将明英宗给放了。

杨善对于人心的拿捏可谓是登峰造极。

也先没想到的是,杨善这次说的是真话。明英宗回到明朝后,立刻被景泰帝给软禁起来。至于杨善,由于他给景泰帝找了一个大麻烦,因此只升了一级官做做样子就,此后再也没有得到重用。

而明英宗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的住所被锦衣卫严加看管,禁止外人与其接触。有的时候明英宗的吃穿用度都不够,还要皇后和宫女做些女红来换钱,实在是太惨了。

不过景泰帝运气够差的,没过几年,他就身患重病时日无多。然而竟然没有子嗣继位。这就给了一些有心之人机会。

当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联合宦官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明英宗给救了出来,强行登基。这样,明英宗才得以复位。

有人说杨善也参与了“夺门之变”的谋划,不过没有具体记载。但是以他和明英宗的感情来看,此事极有可能是真的。

等忙完了一系列善后工作后,明英宗开始大封功臣了。别看那些“夺门”功臣功劳很大,但是在明英宗眼里,他的第一功臣非杨善莫属。

当初杨善自掏腰包散尽家财,将自己给迎回。那可是不计后果的,满朝文武除了杨善,没人敢这么做。这份情谊,他铭记一辈子。

因此,明英宗对于杨善的封赏也最为丰厚。

杨善晋封为吏部尚书,以文官身份“掌左军都督府事”。此外还有一系列爵位和封号:奉天翊卫推诚守正文臣、柱国、兴济伯,赐丹书铁劵。

而杨善的几个儿子也因为他的关系,纷纷加官进爵,受到重用。

可以说,明英宗对于杨善那是恩宠无以复加。杨善在朝中的地位已经算是位极人臣了。

然而,他这人实在是太聪明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疯狂捞钱。

按理说他家吃穿不愁,根本不缺钱花,此举实在让人费解。而更让人费解的是,不管御史言官们怎么弹劾杨善捞钱,明英宗一直护着他,从未处罚过杨善。

其实,这一招在古代官场上有个学名,叫做自污。秦朝的王翦,汉朝的萧何都是凭借这一招才得以善终的。

想想看,当时杨善地位那么高了,自然会有不少人攀附。要是明英宗觉得他拉帮结派,威胁到了皇权,那杨善一家就难以善终了。

为此,杨善拼命捞钱。为的是告诉明英宗,自己对权势没兴趣,就喜欢钱。只要有钱,权势他都可以不要。

而对于明英宗来说,捞钱捞的再多,都是小事。毕竟二人的君臣情谊摆在那里,只要杨善不会威胁到皇权,他想怎么折腾,明英宗都会护着他。说句难听的,杨善一把年纪了,又能折腾几年呢?为这点事处罚杨善?犯不着。

因此,虽然杨善晚年闹得有些离谱,明英宗依然在他死后,为其上谥号忠敏。可见他对杨善还是很看重的。

一些人认为杨善就是个投机者,他的成功都是源自投机行为。如果杨善真是投机者,那么在“靖难之战”中他就不会站在朱棣这边。在明英宗北狩的时候,他就不会自掏腰包迎回明英宗。

这些选择在当时看来都是赔本买卖,一个只考虑利益的投机者是不会这么做的。

其实,杨善乃是实打实的君子。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出自本心。只不过他很懂人心,做事圆滑。不像大多正人君子一般以道德卫士自居,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历经七朝八帝而不倒。这种人,其他人是学不来的,活该他全家富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杨善,赎回,事情,明朝,瓦剌,皇帝,王振,明英宗,景泰,朱棣,消息资讯,杨善,景泰帝,王振,明英宗,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杨善,赎回,事情,明朝,瓦剌,皇帝,王振,明英宗,景泰,朱棣,消息资讯,杨善,景泰帝,王振,明英宗,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杨善,赎回,事情,明朝,瓦剌,皇帝,王振,明英宗,景泰,朱棣,消息资讯,杨善,景泰帝,王振,明英宗,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