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自1990年我国建立第一个专业学位MBA开始,迄今已有30余年历史,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规模不断增长,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格局。2021年,我国专硕招生64.90万人,学硕招生40.17万人,硕士层次专硕招生规模占比已达到58%。二是类型不断丰富,2011年我国共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7个,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气象、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应用伦理等20个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67个。三是分类培养模式不断明晰。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议主文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分类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会议配套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从专业学位发展定位、规模结构、培养方式、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规划和指导要求,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需要重视的是,专硕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观念上看,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基层院系、研究生导师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之间的区别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从培养模式上看,专硕与学硕修读同质化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论文撰写环节、给予实质性投入和指导的力度有待加强,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专业实践育人成效不够突出。要求专硕发表学术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位论文仍然是专硕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的主要形式,在评阅、抽检等环节存在简单套用学硕标准的现象。
深入推进分类培养,切实提高专硕培养质量,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引导专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单位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技术研发以及工程设计等多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替代学位论文作为申请专硕学位的基本条件,为不同形式的成果制定相匹配的评审标准,在成果评阅和抽检中引入产业专家,强化专硕的实践创新导向。以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发起的全美教育博士改革为例,对教育博士不再要求撰写学术性较强的学位论文,而是探索开展“顶石体验”,深入院校实践,聚焦院校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成果作为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以问题解决实效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准。硕士与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应当立足实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学习和研究。
二是健全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充分发挥产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形成校内导师、产业导师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产业导师一般是行业资深专家,或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掌握关键技术,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主持制定前沿应用技术标准,能够有效指导专硕将专业所学和实践所需紧密结合。产业导师应全程参与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选题指导,为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强化专硕培养的实践创新导向提供支撑。欧洲大学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部分欧洲大学在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导师互动机制:每月由研究生和校内外导师召开网络组会共同沟通研究进展;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线下组会,请博士生从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视角汇报研究工作进展,请校内外导师共同把关、指导。
三是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倡导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情境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专硕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对于具有职业资格认证的专硕类别,应强化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衔接性。高质量的课程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应当加强行业部门在专硕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将真实项目、优秀教学案例等纳入专业核心教材。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金融硕士项目力邀中国金融领域具有权威经验的业界校友作为主讲教师,开设全校友课程,研讨金融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
四是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要素,强化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有助于专硕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发现新问题、定义新命题、解决大难题。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往往来源于企事业委托的重大研究课题,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性问题,兼具实践创新价值和育人价值。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必须聚焦适切的选题。题目太简单,学术含量低,学生得到的锻炼较少;题目太难,学生限于阅历和经验难以把控,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学术支持。适切的研究选题必须植根现实问题,具备学术价值,聚焦关键领域。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必须依托于校内导师和产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往往由校内导师“顶天”,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讨论;由产业导师“立地”,提供实践土壤,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五是按需设计高质量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硕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硕类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实践内容与方案,强化产业导师在实践环节的主导作用,持续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依据不同类别专硕的知识基础和服务面向,综合设计跟岗、顶岗等实践环节,让专硕从做中学、从做中悟,将专业所学通过专业实践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