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历史回顾:元朝时期,欧洲游历者对杭州的印象与评价

历史回顾:元朝时期,欧洲游历者对杭州的印象与评价

#历史开讲#

历史回顾:元朝时期,欧洲游历者对杭州的印象与评价——欧洲游历者对于苏州、杭州也都赋予极高的评价,在各自的行旅记游文本中以大篇幅的笔墨书写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不同文本之间体现着非常明显的互文性,不同语篇相互印证、相互建构。

马可·波罗对城市的称呼

马可·波罗曾多次游历杭州,在他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称杭州为Quinsay。据在杭州出生的英国汉学大师慕勒的考证,这是当时在元代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通用的“国际语言”亦斯替非语(即波斯语),对南宋行都“行在”一词的读音Hsingtsai的转译。

马可·波罗对杭州的描述特别详尽生动,盛赞杭州是“世界上最富丽华贵的城市”,他还说到人行走在杭州就好像到了天堂,这与谚语中的说法不谋而合,他可能听到有人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由于无法听懂汉语便造成了认知的偏差,所以才会出现把杭州称为The Heaven City,即“天堂之城”的同时,称苏州为The Earth City,意即“地城”。

《行纪》中写马可·波罗游历苏州城时提及“此城名称苏州,法兰西语犹言‘地’,而其邻近之一别城行在,则犹言‘天’,因其繁华,故有是名。”,恰恰印证了这种说法。因此学者以为马可·波罗“把苏州也称为‘天城’”,乃一大谬误。

实际上,今人所谓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乃“天堂之城”的简称,意即“天堂”或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城市,马可·波罗以“天堂”喻称杭州,除了谚语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如他所讲,行在城的赏心乐事如此之多,以致人处其中,以为到了天堂,含有比喻杭州为“人间乐土”的意思。

鄂多立克对杭州的称赞

鄂多立克则重点描绘杭州城的华丽富庶。在抵达杭州城时就称赞它是世上最大的城市,也提到了“天堂之城”的说法,这里的一切让他感到十分震惊,杭州城的四周足有百英里,城中熙熙攘攘住满了人,堪称“世界之最”。

鄂多立克对中国江南各大城市留有深刻印象,称赞中国大城市和欧洲最大城市相比,无论在壮丽雄伟,还是繁华富庶上都胜一筹,更是提及杭州城地域广阔、人烟稠密,大到鄂多立克无法相信的地步,并认为“它是世界上所有最大和最高贵的城市,并且是最好的通商地。”

这里作为通商往来的胜地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鄂多立克对杭州的真切感受,而且多少文字也无法真正记录出他在杭州的所看所感所想所得。对于一位游览过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而言,沿途见过那么多城市,能够用这样的形容词和表达来赞美杭州,足以见得元代杭州是有多让人印象深刻了,足以让世人仰仗和钦佩。

马黎诺对杭州的印象

还有一位欧洲游历者常常被世人所忽视,他就是听从罗马教皇派遣来到中国的使节、传教士马黎诺里,他的中国游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是他代表罗马教皇向元代皇帝进献“天马”,这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反应。

在元居住若干年后,马黎诺里从元大都出发至泉州,1345年乘船返航,期间路过杭州,并在此游历一番。在《奉使东方录》一文,他对杭州推崇备至,他对杭州的情感也是积极正向的,充满了赞美和夸赞。

马黎诺里对杭州的评价极高,他用了六个“最”字串联他对杭州的赞叹,以美丽、伟大、富裕整体概括杭州之盛,人口稠密度、城市知名度都是之最。可见当时杭州的富庶繁荣的景象给这位使者带来的震颤,这种景象在当时的西方是闻所未闻的。

对于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城市,他们在各自的行旅记游文本中都不遗余力地流露出赞美之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为他们对于江南城市整体认知的典型文字,借用中国传统古谚形成对江南地区形象塑造的普泛化理解。马可·波罗称誉杭城宏大壮丽,为天堂之城,与当时杭州的国际城市地位十分相称。

当时欧洲尚处于封建领主割据的城堡时代,一般大城市人口不过数万到十多万,几十万者少之又少。而杭州方圆一百多里,人口一百多万,交通方便,人口众多,经济繁盛,社会生活呈现近代都市端倪,可以说就是当时全世界的大都会,类似于当今的纽约、巴黎。

无论是马可·波罗、鄂多立克还是马黎诺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毫不吝啬地对杭州富庶繁华表达赞美,且以天堂之城相比拟,这些并不仅仅因为当时确已流传着“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谚语,更重要体现的是,他们对杭州真实情况的生动写照和概括比喻。杭州不仅是当时国人心目中的“天堂”,也是西方旅行家眼中的“乐土”。

城市街景与布局的实用性

在元代江南处于重要地位的交通枢纽之城便是杭州城。城内交通布局基本沿袭了南宋,中轴主干街道的御街,纵贯全城,通达南北,两侧坊巷,依次排比,各有大小巷道,相互沟通,并与主干线形成一体。

此外,城中中河、东河两条运河纵贯南北,而西方三门,以河渠引湖水入城,横贯市区,入中东河,东边诸水门出城汇入护城河,向北出北边诸门与运河相通。这样特别的城市布局也许很难不让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一行游历者想起欧洲的水城威尼斯,但江南地区宽阔的街道是威尼斯所没有的,这也恰好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马可·波罗在游历杭州时便提到“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条,每街有房屋一万,计共有房屋一百六十万所,壮丽宫室夹杂其中。”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大道两旁都是各式各样的房屋和宫殿建筑。他对城中的街道和房屋皆有数字描述,可见观察之细致,给人强烈的画面感,一幅杭州城房屋街道的大致布局图便会呈现在眼前。

元朝时,杭州城中街道沿用南宋时的做法铺设石板。《马可·波罗行纪》中就提到:“全城的主要道路都铺有砖石,各宽十步,中间则铺设细沙,下面有用作排出雨水的沟渠,每逢雨天,雨水聚集于下层的沟渠,中间道路得以保持干燥”。

为了防止下雨天道路泥泞,南方驿道都用砖石均匀地铺就,但是为了保护这些砖石道路,骑马的驿使被规定要从道路两旁的土道行进,不能在砖石中道上行走,同样在《行纪》中也有在道路中行走“泥土不致沾足”的记载,从侧面印证杭州道路的修整较为完善。

当时元朝政府还命令地方各级政府官员,要在各自城墙的四周、河渠两旁、急递铺道店侧畔,种植榆、柳、槐三种树木,并且还要有专门的人员看护这些树苗长成大树,严格禁止蒙古、汉军、探马赤、权势诸色人等纵容自己的马啃食路边的树,也不允许随便砍伐这些树,如果有出现以上行为,将会依例治罪。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杭州城周围及主要干道两旁树木葱茏,运河两侧,垂柳依依。城中游玩赏乐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在这些大道上经过,《马可·波罗行纪》中就有相关记载,大道上经常可见往来的长车,车有棚垫,可以容纳六人,出城游玩的男男女女们都喜欢使用这种车。

因此,人们经常在大道上看见载着城民向园囿而去的车辆,到达游玩赏乐之地后,“由看守园囿之人招待至树下休息,城民偕其妇女如是游乐终日,及夜,始乘原车返家。”由此也可看出,城市与郊区间的路上交通十分便利,为江南居民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赏心悦目的街景也为百姓带来美的享受,流露出马可·波罗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之情。

鄂多立克也对杭州的街道和水系作过考察,留下了对研究杭州的古代城市建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记录。他说:“行在有十二个城门。十二个城门中的每一个城门外,皆有上述规模的一个城市,有一条笔直的街道通往。我们行七日才得以穿过郊区。”

鄂多立克大约于1314年从威尼斯起航开始其东方之旅,被称为“水城”的威尼斯是一座完全建在水上的美丽城市,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城市交通便是水路,小岛、运河、桥梁成为主要的城市风貌。

因此鄂多立克在来到中国江南地区时会不自觉关注这座城市的交通设施情况,这里的宽广大道与威尼斯狭窄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让鄂多立克大为赞叹。但从某种程度上江南地区水网密布的城市景观也与水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鄂多立克把“远东威尼斯”的美誉给了杭州,这和马可·波罗称苏州为“东方威尼斯”有同样的妙处。

江南城市在他们的刻画中逐渐深入欧洲寻常百姓心中,中国与欧洲通过种种景物的相似性得以连接,引起欧洲人对中国世界的情感共鸣。

总体而言,江南地区的房屋街道是欧洲游历者途经江南诸多城市中目光所及即可映入眼帘的景物,为何将其多次写入文本中值得深思。街景也许在当地人看来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物,而对于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人来说,发达的陆上交通、结构规整的房屋都是在欧洲难见之景,游历者初到一地,自然会着重留意未曾见过、故土未有的风貌,这便可理解为何欧洲游历者会如此钟情于对江南房屋街道的描绘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天堂,马可·波罗,时期,欧洲,鄂多,印象,杭州,城市,游历者,见闻记录,鄂多立克,马可·波罗,欧洲,杭州,马黎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天堂,马可·波罗,时期,欧洲,鄂多,印象,杭州,城市,游历者,见闻记录,鄂多立克,马可·波罗,欧洲,杭州,马黎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天堂,马可·波罗,时期,欧洲,鄂多,印象,杭州,城市,游历者,见闻记录,鄂多立克,马可·波罗,欧洲,杭州,马黎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