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且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有很多“出格”的举动。
如他推翻顺治、康熙、雍正帝时期的一些定论,为多尔衮、胤禩等人平反翻案,将洪承畴打入佞臣传等。
除此以外,他更是雄视千古,喜欢“评鉴”前代的人物或事件,对历代帝王和名臣几乎皆有所指摘。
乾隆
有些看法也是一改历代定论,如同翻案一般。
在乾隆《御制评鉴阐要》一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乾隆“独特”的见解。
尤其是关于狄仁杰的评价,乾隆皇帝与前人完全不一样,可谓“其义皆古人所未发”,大为否定。
一批狄仁杰不是忠臣
狄仁杰,历代政治家都称赞他的“复唐”之功。
《新唐书》评价道:
“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
历代称赞狄仁杰的话更是不胜枚举,大家无不称赞他在武则天时期的“孤忠”及复唐之功。
狄仁杰
无疑,狄仁杰是一个受后世称赞的功臣、忠臣。
但是在乾隆皇帝看来,狄仁杰却不是如此。
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刘统勋等人编撰《御制评鉴阐要》一书,该书是将乾隆皇帝读《通鉴辑览》时对古代帝王、名臣的批注单独辑出成此一书。
在此书中,乾隆对狄仁杰的看法是:
“夫狄仁杰安得谓之忠于唐?”
在乾隆眼中,狄仁杰不是忠心于唐的人。
在“武氏改国号以唐为周”这一条目下,乾隆皇帝御批道:
“为当世之臣者,不能为徐敬业之讨贼,则惟有弃冠服而逃耳。如狄仁杰一再相彼尽心乃事,而后世反以复唐之功归之,是皆托于明哲保身宽柔以教之论,而未终读夫子至死不变之语,是非倒置莫甚于此。余故表而正之。”
《御制评鉴阐要》
乾隆的这一批注可谓十分厉害。
乾隆认为真正的忠臣是徐敬业那样的敢于讨伐武则天的人,而在武则天手下尽心为官的狄仁杰只是一个会“明哲保身”的臣子。
乾隆认为历代评论徐敬业和狄仁杰的人都是错了,“是非倒置”,他特“表而正之”。
实事求是地说,乾隆皇帝的这番评论还是很有见地的。
二批狄仁杰贪生怕死
乾隆皇帝对狄仁杰的看法还远不仅如此。
在“狄仁杰为来俊臣告反下狱,引服武氏召问,对言不承则死于拷掠贬”这一条目下,乾隆再次发出“毒舌评论”:
“仁杰不承则死于拷掠之对,明是贪生。论者以为留其身以复唐祚,然终仁杰之世,唐祚何尝复哉?虽云善善欲长,未免阿其所好。”
《御制评鉴阐要》
乾隆认为狄仁杰被来俊臣捉拿入狱后立刻认罪的行为是贪生怕死之举,那些认为狄仁杰是“留其身以复唐祚”评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终仁杰之世,唐祚何尝复哉?”
狄仁杰根本没有复唐,且是贪生畏死之人,乾隆是这样认为的。
三批狄仁杰拾人牙慧、荐人有瑕
乾隆对狄仁杰的批评还未结束呢。
在“周狄仁杰从容劝武氏召还庐陵王”这一条目下,乾隆表达对狄仁杰的不满:
“姑侄母子之喻,李昭徳前已陈之矣,纲目于仁杰津津言之,且以荐张柬之为复唐张本,然柬之被荐时年防八十,使不及相而死,事当奈何?”
《御制评鉴阐要》
历代评论者都津津乐道狄仁杰以“姑侄母子”的说辞打动了武则天,但乾隆皇帝认为狄仁杰此言是拾人牙慧,李昭徳早就对武则天说过这样的话。
而且狄仁杰所谓的“复唐”不过是推荐了张柬之为相,但是张柬之被推荐时都近八十了,比狄仁杰还老,万一张柬之突然病死,“事当奈何?”
乾隆皇帝还是很会挑刺的。
批狄仁杰的目的是“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在“周狄仁杰为娄师徳所荐而不知,叹其盛徳”这一条下,乾隆皇帝再次说道:
“盖当时有名者莫如仁杰,不惟师徳称贤。即后世读书无识者孰不以仁杰为贤乎?余少时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韬晦,且以复唐自任之论,今以武氏始终夺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复观之,未免失言。所谓为学之道,当日知其所不足,亦犹荟说之意也。”
《御制评鉴阐要》
乾隆感慨自己年轻时对狄仁杰的看法和前人一样,认为他是贤臣。现在的看法改变了,觉得以前错了。他还得出结论“为学之道,当日知其所不足”,要多学习,认识自己的不足。
最后在“周同平章事狄仁杰卒”这一条下,乾隆皇帝更是告诫后人:
“论己着前,兹不复缀,故易纲目书法,以为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乾隆皇帝对狄仁杰一反前人评价,特意“表而正之”,是为了“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乾隆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批评狄仁杰是为了告诫那些“为人臣而事二姓者”。
狄仁杰
《御制评鉴阐要》一共十二卷,上至太昊伏羲,下至明末崇祯、史可法,乾隆无不评论一番,“计恭录御批七百九十八则”。
对于这些御批,刘统勋奉承说“随条发论,灿若日星”、“足觉聩震聋,垂教万世”、“斥前代矫诬之行,辟史家诞妄之词”。
其中对于狄仁杰的评论不但条目多,而且一反古代定论,真的是“觉聩震聋”。
《御制评鉴阐要》
乾隆批狄仁杰,用纪晓岚的话说是:
“狄仁杰之迁拜及卒书周,足为千古臣节之大防!”
乾隆皇帝不愧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镜。
朝廷那些大学士们编撰《通鉴辑览》供他阅读,本就是起以古鉴今之意,乾隆可是领会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