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911年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披露郑和下西洋的意图

1911年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披露郑和下西洋的意图

1911年,一位名叫托马林的英国工程师正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的街头游荡。

突然,他在一条路的拐角处发现了一个被用作下水道盖板的石碑,上面似乎刻着字。

他把这块石碑搬到一边,仔细端详了起来。

石碑上刻着三种文字,但经过长时间风雨的侵蚀,另外两种文字已经都看不清了,只有中文可以勉强辨认出来。

托马林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某个国家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于是,他便把这块石碑从下水道口搬走,转移到了别处。

消息传开之后,立马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当时斯里兰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好多英国的专家纷纷前来研究这块石碑。

其中,剑桥大学的吉利斯教授认为,这是一块中国明代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的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

后来斯里兰卡独立之后,这块石碑被放进了科伦坡国家博物馆保存。

随着不同专家的翻译、解读,一直以来困扰着人们的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慢慢浮出了水面……

郑和布施碑

关于这块石碑记载的内容,我们要从郑和,及其下西洋一事讲起。

郑和七下西洋震惊世界

郑和原名马和,是元朝封疆大吏的后人,早年便在云南一带征战沙场。

19岁的时候,马和被明军俘虏,进入宫里成为了一名太监,没过多久又被调到了燕王朱棣的府上。

后来,在决定朱棣是否能顺利登基的“靖难之役”中,马和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棣看他身材伟岸、聪慧机敏,便赐他“郑”姓,让他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没多久便决定派人下西洋宣扬国威,一直以来受到朱棣器重的郑和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主动揽下了这门差事。

经过了两三年的准备,大型船只建造完毕,队员也已经训练成功,是时候该出海了。

于是,1406年,朱棣为郑和举办了盛大的出海仪式,船上各种金银财宝、布匹瓷器应有尽有。

郑和辞别了皇帝之后,带着两万七千多人踏上了前往远方的征程。

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逃过了飓风和海浪,终于到达了第一站目的地——越南。

随后,他们又去了爪哇(印尼)、苏门答腊,最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了南亚。

南亚的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一直都是神秘的佛教圣地,船员们心里充满了期待,想要一睹“圣地”的风采。

但是,大部分国家在刚刚看到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时都是比较害怕的,甚至以为是前来征战的军队。

好在郑和舰队及时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他们带着虔诚之心踏上了这片土地,拜见当地的国王,赠送给他们各种从东方大陆带来的金银珠宝。

上文中所提到的“郑和布施碑”,也是在这时候留下的。

没想到,锡兰和明朝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冲突。

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锡兰国王见郑和的船队有这么多宝贝,顿时起了歹心,企图把他们全部扣押在这里。

(郑和下西洋图绘)

郑和的舰队也不是吃素的,没过多久就把这个小小的国家给打败了,并把国王押送回了南京。

回到南京之后,明成祖朱棣看见郑和带回来的各国使者、俘虏以及各地特产,大喜过望,给了郑和舰队很多赏赐。

在这之后,郑和又先后六次下西洋,到达了非洲、阿拉伯等地。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十分富裕、强大的国家——明朝,朱棣宣扬国威的目的圆满达成。

可是千百年来一直有不少人感到疑惑,朱棣花费这么多金钱、耗费这么大气力派郑和七下西洋,难道仅仅是为了宣扬国威,让全世界知道大明朝的存在吗?

因此,千百年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明成祖千里寻“仇”版。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称帝之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他恨不得把所有权利都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可他终究不是神仙,做不到长命百岁,必须要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问题。

该把皇位传给谁?谁才能稳住大明朝的江山?这一直是让朱元璋感到头疼的问题。

根据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朱元璋称帝时就把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

可这位“太子”和他的父亲完全不一样,性格极为懦弱,不像是能成大事之人。

明太祖朱元璋

朱标病死之后,他的次子朱允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太子之位。

在朱元璋的众多孩子之中,燕王朱棣是最优秀的一个。

他有才能、有谋略、有胆量,而且知人善任,一看就有帝王之相。

朱元璋当时年事已高,他虽然知道朱允炆儒雅有余胆略不足,但也不好在朱允炆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另立太子,这件事便搁置了下来。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为了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建文帝先后把周王、齐王等多个诸侯王贬为庶人,这更坚定了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的决心。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花了四年的时间,带着他的军队一路打到皇宫,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可到了南京城之后朱棣却发现,建文帝朱允炆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具被烧得血肉模糊、分辨不出样貌的尸体。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虽说他师出有名,打着“靖难”“清君侧”的旗号,但终究是把自己的侄子赶下了皇位。

若是朱允炆没有死,而是在某处藏了起来,以后未必不会卷土重来。

朱允炆能逃到哪里呢?当时不少人猜测,他肯定逃到了南洋、西洋等地,那里天高皇帝远,正适合休养生息。

有了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朱棣刚上位没多久就开始着手准备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事宜,人们纷纷猜测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为了“宣扬国威”,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相比起枯燥乏味的“正史”,趣味横生的“野史”往往更受人们喜欢,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便一直这样流传了下来。

但斯里兰卡发现的“郑和布施碑”上的记载,却完全推翻了这一论断。

“郑和布施碑”揭露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郑和布施碑高144.5厘米,厚15厘米,宽76.5厘米,石碑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双龙戏珠的浮雕,具有浓浓的中国风情。

石碑上面的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

郑和布施碑

上面的文字一共有三种,分别是汉字、波斯文和泰米尔文。

多年以来,来自各地的专家、教授对其进行修复和解读,大致弄懂了其真实含义。

根据石碑上汉文的记载,郑和等人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来到西方各国,目的是巡礼圣迹、向各个佛教寺庙布施香礼,和各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此外,汉字还记载了各种祭品的清单,以及期望与各个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的意图。

从祭品清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可谓财大气粗:金一千钱,银五千钱……香油两千五百斤……

看来,明朝是真心实意地想和各国建交的。

而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主要记载的是对当地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的赞词,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入乡随俗”这一块,我们的先辈也做得非常好。

存放“郑和布施碑”的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看到这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谓是真相大白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输他的父亲朱元璋。郑和七下西洋正是朱棣治理大明帝国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与强大之后到处殖民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华民族向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尊重每个国家,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周边国家的态度就是只要你臣服于我,每年向我进贡,我就能保护你的安全。

朱棣继位的时候,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作为宗主,必须维护这一地区的正常秩序、调节各国之间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

因此,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才去了南亚、东南亚等各个地区,为的就是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让各个国家都能乖乖臣服,并带上使者前去觐见明朝皇帝。

当接近3万人的庞大舰队出现在这些小国的港口时,大部分国家都知道,不要和强大的明朝硬碰硬。

再加上郑和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绸布匹,当地人看见之后自然会非常高兴,以最高的礼节接待郑和的船队。

所以,当郑和带着一众使者回到明朝都城的时候,朱棣就明白了,自己宣扬国威、建交各国的目的顺利达成。

郑和下西洋石雕

当然,除了政治目的之外,郑和下西洋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朱棣称帝时,明朝经过了四年的战争,国内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急需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海上贸易方面,明初海盗横行,不得不实施“海禁”政策。

这几乎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海上经济可以说是一团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郑和下西洋成功刺激了海上贸易,几乎达到了垄断的程度。

此外,郑和下西洋之后再现“万国来朝”的局面,朝贡收入也大大增加。

如今我们不得不感叹,明成祖朱棣确实是拥有雄才大略的人,不仅有政治谋略,还有经济头脑。

郑和七下西洋有何意义

当然,以上所说的仅仅是对于朝廷的影响。

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给普通百姓都带来了什么呢?在世界航海史上又有何意义?

首先对于明朝百姓来说,人们见到了很多以前从没见过的东西,知道除了亚洲大陆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郑和带回来的象牙、犀角、香料等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甚至连辣椒也是在那个时候引入中国的。

此外,郑和下西洋沉重打击了沿海的海盗,“海禁”政策得到了放宽,普通民众也能够出海和各国进行贸易活动了,许多人因此富了起来。

对于海外各国来说,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之中,他们对郑和船队的态度逐渐由害怕转为接受最后转为欢迎。

每当郑和的船队到来的时候,大家纷纷赶来欢迎,并拿出自家的特产来交换瓷器、丝绸等物品,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丝毫不吝啬自己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将种子、栽培技巧等传授给当地人民,使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深受人们喜爱。

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国王不远万里派人去明朝都城,在觐见皇帝的同时表达对郑和船队的感激之情。

这样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情况持续了二三十年,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亚非各国来说,这个东方大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展示出自己先进的文明。

我国的汉字、典章制度、宗教礼仪逐渐传到其他国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异国他乡绽放风采。

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的航行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展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探险的精神。

可惜在郑和之后,明朝便再也没有派人去过印度洋,对外政策也越来越保守,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结语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确实是为了宣扬国威、与各国建交,让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这一目的也圆满达成了。

至于民间流传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说法,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猜测而已,毕竟花费几百万两白银去寻找这一个不知道是死是活的人,着实有些可笑。

明成祖朱棣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从短期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话费了大量钱财,但从长期来看,这给明王朝带来了数不清的朝贡和贸易收入,还传播了优秀的中华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气魄和魅力。

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今天的我们,只有开放才会带来进步,一味地“海禁”“闭关锁国”注定会让一个国家走向衰弱。

参考文献:

[1] 刘宝峰. 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9:68-71.

[2] 袁坚. 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碑[J]. 南亚研究, 1981.

[3] 邓著之. 重新认识明成祖朱棣[J]. 九江学院学报, 2017, 2: 70-7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朱元璋,目的,朱允炆,太子,内容,朱棣,舰队,消息资讯,郑和,朱允炆,西洋,朱棣,明成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朱元璋,目的,朱允炆,太子,内容,朱棣,舰队,消息资讯,郑和,朱允炆,西洋,朱棣,明成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朱元璋,目的,朱允炆,太子,内容,朱棣,舰队,消息资讯,郑和,朱允炆,西洋,朱棣,明成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