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灭亡与定都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北宋灭亡与定都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撰文|赵立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中枢,譬如大脑之于人身,对所属政权来说至关重要。公元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后周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史称北宋。北宋定都开封,从而开启了开封城作为北宋国都的168年的辉煌城市史。北宋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舍周秦汉唐传统都城洛阳和长安而定都开封,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也引起了史家激烈的争论。开封作为国都,"也只为宋代国都, 自后即未再为中国其他之主要朝代选作京城"。开封地势平坦,四周无险可守,从军事地理环境上看,开封"无险可守"不符合历代国都"因险守国"的传统。而明明边患不断的北宋,为何还要定都于此,这又将怎样影响着北宋的衰落?

自古以来"建邦立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下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以山川为固"。然而就此而言,开封远远逊于西安和洛阳。西安地处关中,关中"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山及武关、峣关;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是四塞之国"。洛阳位居河南西部之洛伊盆地,南邻伊阙,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周为群山环绕,而开封则是"山原平旷,水陆都会"。战国时开封曾为魏国都城,战国时张义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條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故而"大抵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归,大梁(开封)便于战"。然而长安和洛阳经历唐末五代之战乱已经衰败,无以建都,此时的开封则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转变,发展成为"四通六达之郊",可以据此以养天下之兵,此所谓以兵为险者也。

通常而言,形成一个都城,经济因素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时"大梁四方辐辏,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开封便利的运河漕运条件,使之成为"四达之会",利用有利的漕运条件,便可沟通与长江流域及太湖等经济繁荣之地的联系,以满足京师之军需民用和奢侈用度。因此,开封的漕运条件成为北宋立国的基本考虑和实施国策的基本前提,定都开封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所需以及其"天下之枢"的交通条件所决定的。

开封处于四达之会,使其能够控制农业生产和漕运条件比其他地区要优越得多的"基本经济区"——富庶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地区。开封自身并非一个富庶的经济地区,北宋王朝只是企图使他们的都城更接近于富庶的经济地区,利用发达的漕运补给京师之所需。

开封是当时漕运四河的集中点。这四河为汴河、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河,汴河对北宋时期开封的发展和兴盛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其主要作用是漕运,但也绝不仅仅如此。由于北宋王朝对汴河的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同时也利用汴河在京畿一带发展了农田灌溉事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地理因素

"从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河湖众多,交通便利,土壤疏松,有利耕种。 在这一地区……平坦的地势为先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农耕的方便条件。"在这样一个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在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中,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开封很早就成为中原地区发达的的工商业城市。

从地理上看,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地平无山,无险可守,易于受敌。而黄河改道在开封附近与其说是形成了一道天险,还不如说是悬在开封头顶上一把利剑。黄河水患屡屡给开封造成灭顶之灾,这在自宋代以来的开封城市史上极为突出。因此,如果单从战略防御上看,开封作为都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开封的地理形势不利于守,却利于攻。因其地面平坦,水陆交通发达,主动出击,南征北战,极为方便,有利于国家稳固。

四、军事因素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北边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东北有契丹建立的辽,尤其是辽,在宋初盛极一时。

公元10-12世纪的中国北方格局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唐朝灭亡后, 公元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政权崛起于中国的东北地区, 并开始趁中国内乱, 不断骚扰中原。 公元 936年,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 "石敬瑭向外乞援之情事没有长久的历史意义, 可是他付出的代价则意义深远。 ……从此北方门户洞开, 影响中国400年。"辽人从此得以轻易南下。自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再无屏障,北宋王朝将直接面临辽朝百万铁骑的蹂躏,每当黄河结冰之际,辽军便大举进攻中原,宋廷大震,迫使北宋王朝及其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定都问题。通过再三权衡,决定定都开封。"自唐末朱温受封于梁国而建都,至于石晋割幽蓟之地入契丹,遂与强敌共平原之利。 故五代争夺,其患由乎畿甸无藩篱之限,本根无所庇也。"

北宋建立之初,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的军事方针。赵匡胤认为,南征即使受挫,还可以退回大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次南下。而先北后南的军事方针,十分冒险,北汉虽然地狭人少,国力弱小,但是背靠势力强大的契丹,如果北汉向契丹求援,加之幽云十六州已为契丹所拥有,契丹铁骑可以很快抵达北汉地区,那时候宋军面对的不仅仅是北汉的军队,而是北汉与契丹的联合军队。宋初,百废待兴,统治基础还比较薄弱,综合国力也不强,打赢北汉和契丹的联合军队,毫无胜算把握,还有可能有亡国之危险。

深究其原因,幽云十六州已不再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屏障了。 幽云十六州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说尤为重要,一天不收复便寝食难安、如鲠在喉,为了夺回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 把辽军的铁骑牢牢的限制在关外,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军事进攻战略。 长安、洛阳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已经衰败,加之长安、洛阳便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不符合宋初积极的军事进攻战略要求。而开封处于四战之地,是军事进攻的绝佳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张仪就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故而"大抵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战"。

五、定都开封对北宋的影响

当时开封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水运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北宋立国的基础,对北宋定都开封有重要影响。首先,以汴河为主的运河系统有效地将北宋政治、军事中心与江南赋税重心联系起来,从而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使政府凭借江南财富维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奢侈用度。其次,每年运往京师的除漕粮外,还有其他物资,如金、银、钱帛、茶及各种军用品,亦数量巨大。这些财物钱帛构成了北宋中央政权赖以存立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满足了统治者对于奢侈生活用品的需要。运河对北宋立国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漕粮对国防前线的接济。北宋立国之初,北有契丹虎视中原,西北有党项图谋东寇。能否抵御这两个强敌的进攻事关北宋王朝的安危,故以重兵驻防边境,而边地所需兵资又绝非当地赋税所能承担。在兵事至急之时,还需专用京师的漕粮至国防前线。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虽处于"四达之会",但毕竟是"四战之地",不得不靠大量养兵守卫京师,以兵为险,"守内虚外",由此致使边防空虚,对外族入侵攻则无力,守则不保, 形成有宋一朝的 "积贫积弱"之势。推行 "守内虚外"政策的结果是京师禁军数量逐年增加,冗兵之弊日趋严重,至仁宗庆历时,全国兵额约130万,而京师禁军马步约83万,占全国军队总数的 2 /3以上。供养如此庞大的禁军队伍,不仅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国家 "内者府库空虚,外者百姓穷匮", 而且还造成都城对于运河漕运的严重依赖,使国家内外政策处处受制于运河漕运。北宋建立不久,公元976年赵匡胤曾试图迁都洛阳或长安,欲凭其山河之险而裁撤冗兵 ,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赵匡胤已经看到了大量养兵将使国家致贫的严重后果 ,欲通过迁都而去冗兵,但终因面临内外矛盾和危险形势而无力改变既成事实。一方面推行强干弱枝政策,集重兵于京师,依靠运河漕运大量养兵,另一方面,兵多致贫,国家不堪重负,致使北宋王朝陷入一种迁都不能兼顾漕运、兼顾漕运又必养重兵的矛盾境地,这正是都城难迁、冗兵难去的症结所在。正如时人所说:"不还周汉之宇,而梁氏是因,非乐是而处之,势有所不获已者,大体利漕运而赡师,依重师而为国也。"

而大量养兵要靠运河漕运来支撑才得以维持国命,漕运成为北宋立国之基础。发展漕运是开封繁荣的重要因素,受制于漕运是北宋积弱的主要原因,运河的衰落和南北运道的断绝是宋室衰落和都城南迁的重要原因。金人南下后,开封的军事地位消失;金元以来,黄河不断在开封附近决口改道,开封所受水患日益严重,该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貌尽改,形成无数的沙丘与碱地。黄河多次在开封地区泛滥改道,致使原有的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及诸泽都被淤没,开封成了一座不通航的城市,丧失了其立都的最大资本。所以当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之后,梁园的繁华如过眼烟云,只可停留在张择端的画笔下,孟元老的追忆中,而不可复制重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政治,经济,关系,洛阳,定都,宋朝,条件,开封,黄河,观点评论,汴河,洛阳,赵匡胤,开封,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政治,经济,关系,洛阳,定都,宋朝,条件,开封,黄河,观点评论,汴河,洛阳,赵匡胤,开封,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政治,经济,关系,洛阳,定都,宋朝,条件,开封,黄河,观点评论,汴河,洛阳,赵匡胤,开封,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