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与庙号
在古代,那些身份地位尊贵的人离去后是比较注重后世对自己的评价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人们就制定谥号去评价离去之人生前的所作所为,最初的时候只有赞扬而没有批评的谥号,在后来发展过程中,谥号才有了褒贬两种性质。
在后世的发展中,庙号逐渐取代谥号,原因很简单,每个皇帝都希望得到无以复加的赞扬以求留名万世千秋,因此也就不断附加称号,谥号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性质。
不同时代的皇帝我们习惯的称呼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汉代我们习惯称皇帝的谥号,到了唐宋的时候我们则习惯称呼皇帝的庙号。
今天讲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李渊以及赵匡胤,我们可以看到同是开国之君,但称呼却有所不同,这里面有什么讲究?还是有什么玄机?
高祖与太祖
这两个庙号虽然都可以用于开国皇帝,但是尊卑程度却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其中也有着许多不同。
最初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高祖是庙号,而太祖则是庙号与谥号的结合。实际上汉高祖其实是汉太祖高皇帝的简称,当时的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但当时庙号系统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刘邦被称为高祖,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就混用,直到唐代都是如此。
其次太祖与高祖表示的亲属称谓上也有所不同。太祖指的是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指爷爷这一辈,而高祖则是指爷爷的父亲,这一点在《尔雅》中有所解释说明,里面记载说:爷爷的父亲称为曾祖父,曾祖父的爸爸称呼为高祖。
最后就是太祖可以指事物的原始,但是高祖就没有这个意思,这在《文子》中有所提到,他在《道原》篇中提到“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这一点差别,看似对皇帝的庙号没有什么关联,实则关联极大,以太祖作为皇帝庙号,不就是有着一层的含义,地方的建立不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开创者也应该用这个庙号才对,而高祖这个称呼却是没有这一层含义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作为地方的开创者的李渊,以高祖作为他的庙号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庙号发展到唐代,里面已经有褒贬之意,既然庙号不在正常的系统当中选择,其必然会有原因。
李渊与赵匡胤的开国之路
566年,李渊出生于在今天的中部地区,那也是李氏家族的势力范围,他的家世是时代相袭的大族,李渊的父亲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大臣,其母亲是当朝皇后的姐姐,李渊与当朝皇帝还有点亲缘联系。可以说李渊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在李渊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昞离去,但是那时候的家庭地位和资产都是可以继承的,更何况他的母亲是当朝皇后的姐姐,所以生活还算不错。
由于其家世显赫,长大后的李渊很顺利的成为隋朝帝国的一员大将,当时隋炀帝的统治可以说非常的荒淫无道,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李渊只能奉命四处平叛起义军队,但是他也非常的清楚隋朝现在的处境很危险,手握兵权的他心中开始动摇,因而在平定起义军的同时,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儿子李世民也不停的搜罗当时社会上的英雄豪杰,他们蓄势待发,准备给隋朝帝国最后一击。
617年,天下掀起反隋浪潮,隋炀帝被孤立。最开始本是李世民率先起义,起义的事情并没有告诉李渊,最后还是李世民的手下偷偷告诉李渊,李世民趁机将整个的起兵计划告诉父亲。最开始李渊坚决不同意,但是犹豫了一会,态度又有所转变,答应了李世民的要求。
经过招兵买马,除掉内部奸细等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于同年攻入长安,李氏一族几乎都被封为高官,从此关中局势都由李氏父子掌控。次年,李氏父子逼迫隋恭帝禅位,李渊在长安继承皇位。
唐朝建立初期的地盘并不是很大,因此李渊就派遣他的三个儿子去清除各方势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唐王朝终于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不久,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子之间争权夺利的故事。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件事情本身,那么我们可能认为,这件事是李世民的不对,毕竟他是次子,嫡长子还在怎么能够让他来当太子呢,但殊不知这件事的背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当初准备要起义的时候,计谋之类的主要是李世民出的,在跟李渊交流的时候,李世民与李渊约定,当上皇帝后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李渊当上皇帝后突然变卦,改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在之后功名日盛,民心越来越向他靠拢,而李建成则并没有太多的人支持,这让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将李世民视为眼中钉,他开始召集附和自己的人排挤李世民。李渊在朝堂上做决断时犹犹豫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三个儿子之间的冲突。
终于在626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开始了与当朝太子激烈的争权过程,最终结果当然是李世民害伤了当朝太子。李渊眼看着两个儿子被害,并且被除出宗籍,自己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李世民的羽翼已经时尚,身边多的是带兵打仗将领和出谋划策的谋士,他已然成为未来皇帝的最佳人选。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渊作用有是有,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李世民身上。无论是前期的战略部署,还是后期的安定天下,李渊在这个过程中所充当着分量较轻的角色,况且李渊之所以能够轻松的身居高位,除了他个人可能有一些才干之外,更多的是家庭背景给他的加持。
所以说李渊建国的历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不像其他皇帝,诸如刘邦、刘备和朱元璋等那样的皇帝从零开始起家。或许是李渊有自知之明,在登基之后封自己的祖父作为唐太祖,而他的爷爷就是被西魏奉为上国柱之一的李虎,后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唐朝的唐字就是由此而来。
李渊既然已经封自己的爷爷作为唐太祖了,而自己作为开国皇帝就应该选一个跟太祖庙号差不多的,于是就想到了高祖来作为自己的庙号,他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李虎历史功绩比自己大的原因才这样做,但是在后世看来,还是李渊本人知名度更高一些,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唐朝还有唐太祖。
提到唐朝前期的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毛领导的诗中也写到“唐宗宋祖”,将唐太宗与宋太祖并提,这个原因除了李渊与李世民历史功绩的大小有所差异外,恐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李世民对李渊有所偏见,所以在他之后的史书中可能会或多或少的削弱李渊对唐帝国建立所做的贡献,而夸大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相比于唐朝开国皇帝来说,赵匡胤对宋朝地方的建立所做的贡献则是十分突出的,是真正的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谋建立的宋朝,两个人的奋斗史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他的父亲是后周军队将领,从小便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如何带兵打仗也有略知一二。后汉的时候,赵匡胤投奔郭威,并跟随着后周皇帝征战四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场战功,深受世宗的宠信。959年,后周世宗病危,在临伤前将赵匡胤升为殿前督检点,成为最高禁军统帅。离去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登上皇位。地方外患不断,而国主又如此弱小,在五代十国时,这样的地方是极其容易覆灭的,赵匡胤也看到了地方的局势,对于手握兵权的他来说,早已经暗暗的收买人心。
次年,在北征途中,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被人披上黄袍,拥立为帝,赵匡胤顺势成为皇帝,这就是就是著名的陈桥驿兵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赵匡胤被迫承袭帝位,但是如此重大的事情肯定不是头脑一热做下的决定,一般认为这是赵匡胤早已预谋好的计划。称帝之后,赵匡胤返回京城,逼迫后周恭帝退位,他并没有把后周宗室屠杀殆尽,而是妥善处置,这也让他收获了大量民心,让人们看到了乱世之中的英明君主。赵匡胤在即位之后,仍然亲自东征西讨,平定了荆南、后蜀、南汉以及南唐等一些地方势力,为北宋开疆拓土起着关键作用,因而称其为宋太祖实至名归。
从李渊与赵匡胤的开国之路我们就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实力的差别。
首先是时代的不同,隋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李渊只不过是顺应时代大势推翻了隋朝,他的目标是单一个统一帝国,而赵匡胤所面临的时代就复杂的多,被称为五代十国的时代,地方的君主更换频繁,平均每两年就有一个地方覆灭,在这种局势下当上皇帝,除了外部地方威胁还要考虑到自己地方里面的局势。
其次是个人性格的差异,李渊这个人从起兵开始就犹犹豫豫,这样的人格笼络人才恐怕是不行的。此外不是他儿子李世民从背后推他一把,不知道他要错过多少机会,虽然李渊领导了起义,但是功劳大部分是李世民所建立的。赵匡胤则不同,在建立地方的过程中,赵匡胤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并且善于用人,有自己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外,其本人也非常有头脑,在一次宴会上巧妙地将大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这个就是很好的例子。
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比李渊更有智谋,更能收买人心,也更能带兵打仗,从实力上来讲确实比李渊要强了不少,也可能是李世民太过于优秀,抢了自己的父亲开国皇帝李渊的风头。
将高祖作为庙号的皇帝,除了李渊,隋朝皇帝杨坚也用高祖作为自己的庙号,原因也跟李渊差不多,因为前人做的铺垫太好,所以为了表达谦虚,就没用太祖这个庙号。
总结
古代庙号的制定是有比较规范的制定的,但是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按照历史功绩的大小来进行排序,我们后人也可以从庙号出发,反观历代皇帝功绩的大小,当然这也不是定论,但最起码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皇帝的角度,去挖掘历史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