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给朱元璋的考验终于要来了,朱家遭遇了灭顶之灾,朱元璋也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年是至正四年,朱元璋才仅仅十六周岁。
那年春夏之交,淮西地区先是大旱,接着是蝗灾,最后又发生了瘟疫。乡亲们接连病倒,天天死人。朱元璋家也到了至暗时刻,先是六十四岁的父亲朱五四染病于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于四月九日身亡,大哥的大儿子朱圣保没过几天也追随其父死去,到了四月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母亲陈氏也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在不足一月之内,他家四人相继死去
而在两三年中,朱元璋的二嫂唐氏、三嫂刘氏以及二哥的独生子旺儿皆在贫困中先后病故;大姐、大姐夫王七一全家满门死绝;二姐也死了,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外出逃荒,不知去向;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大嫂、侄儿以及专程赶回家奔丧的二哥。
哥俩首先要办的一件事情,就是安葬死去的亲人,可是他们家田无一分,地无一垄,没有墓地,怎么去安葬亲人,他们只好哭丧着脸去求东家刘德施舍一块墓地时,却挨了他一通臭骂,被赶了出来。
好在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说此事之后,主动找上门来,答应把自家的一块山地送给朱家做墓地。刘继祖的义举令朱元璋十分感激,等到他称王称帝时,刘继祖夫妇已死,他便特意给刘继祖的儿子赐名为“刘英”,并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没有棺椁装验,也没有酒肴祭奠,仅仅几件破衣烂衫,几坏新掘黄土,朱家两兄弟无限悲凉地掩埋了几位亲人的遗体。三十多年后,已贵为天下至尊的朱元璋回首当日的情形,仍然抑制不住悲痛,他在《大明皇陵之碑》中酸楚地写了上面一段话。
当时朱元璋伯父朱五一一家十四口,除了堂嫂田氏尚在人世外,其他人已经全部因灾荒瘟疫死去;外祖父陈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季家,小女儿就是朱元璋的母亲,自从陈公去世以后,两家就多年没有来往了,眼下更无对方音讯……兄弟俩没有亲友可投奔,只得决定外出逃荒。
邻居汪大娘见此情景,便向这兄弟俩提起朱元璋小时候生病,一个和尚给他授记,然后病就好了的事,出主意说:重八年纪还小,单独逃荒让人放心不下,不如先去庙里做和尚,一来可以还愿,二则可以混口饭吃。
二哥朱重六觉得是这个道理,便点头答应,他把弟弟托付给了汪大娘,然后独自踏上外出逃荒之路。汪大娘帮朱元璋置办了一些香烛礼物,然后带着儿子陪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央求法师收他为徒。朱元璋暂时有了落脚之地。朱元璋即位为吴王后,回乡省墓,他亲自为汪大娘的儿子赐名“汪文”,并命其世奉香火,替朱家守护先人坟墓。
在寺院里,朱元璋因年龄小只能做小沙弥,他的日子仍然不好过,除了上香点烛,击鼓打钟,打扫佛堂之外,还要给各位师父跑腿打杂,朱元璋也备受憨屈,不得不强行忍耐,但还在有了一口饭。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皇觉寺规模本来就不大,再加上遇上灾年,寺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快,皇觉寺也落到快揭不开锅的地步。庙里的住持没有办法,便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遣散僧众,令其各自谋生。此时,朱元璋来到皇觉寺才刚五十天,他无处可归,只得作为游方和尚四处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