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会落得个凄凉收场。前有文种,白起拔剑自刎,后有岳飞踏上断头台。精忠报国,岳飞在内可直言劝谏,在外会保家卫国。可为何这样一个大功臣,却被皇帝下令全家斩首?岳飞何罪?皇帝虽然听信谗言,却也不至于将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处死,导致国家无人可用,究竟因为什么,赵构一定要岳飞非死不可呢?
一、年少不凡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能拥有后世这样高的评价,是他从年少起就立下的壮志成城。岳飞幼年时,他的母亲便用针在他的脊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字。针刺入骨,从此便是刻在骨子里的血性与忠勇。
岳飞从二十岁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一杆长枪让人闻风丧胆。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史载,岳飞仅仅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便生擒二贼以归。同年岳飞遭遇父丧,回老家守孝。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于十二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再一次开启岳飞的戎马生涯。
二、戎马一生
岳飞所生之时,正值北宋战乱不断,朝中奸佞当道,大多主和派主张按兵不动。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历史上的靖难之变。当赵构打算南下避难时,年仅25岁的岳飞上奏,此时的岳飞还只是个小官“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可怜岳飞一片苦心,却只得到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当权者不明事理,枉费了岳飞的一腔赤胆忠心。
岳飞一生共北伐过四次,绍兴四年大败伪齐李成,收复伪齐占据的城池。绍兴六年,收复陕西一带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区。绍兴六年,
岳飞进军至蔡州一带收兵。绍兴十年大败完颜兀术,取得郾城、顺昌大捷。岳飞的百战不败也让岳家军在绍兴五年就到了十万的规模,而他也带领着岳家军冲锋陷阵。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的一生可以说都献给了朝廷,献给了战场,如果没有他,宋朝可能灭亡的会更早。“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的功绩传到后世,受人瞻仰。
莫须有
范澄之为营救岳飞曾上书说:“况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被金人拘押的宋使洪皓“言虏中所大畏服者”是岳飞。岳飞的骁勇善战也让金人闻风丧胆,甚至在岳飞身后二十年,金人仍心有余悸“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由于秦桧和金人的勾结,朝廷多次打压主战派的岳飞,导致岳飞无兵无权。忠心耿耿的岳飞被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回,又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他究竟有什么错,让皇帝听信了秦桧的谗言?
秦桧虽然是始作俑者,但不至于能够左右皇帝的决定。岳飞被赐死,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皇帝自己对岳飞起了杀心。岳飞在军中的威望极高,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权益,所以岳飞的死并不是受人陷害,而是皇帝对他心忌惮。岳飞不死,外患可平,但皇帝的位子未必能坐得安稳,即便他忠心耿耿,也难以消除皇帝的疑心病。
岳飞至死想不明白,为什么皇帝宁愿相信秦桧的话,也要置自己于死地。因为功高震主,自古以来猜疑就是皇帝的通病。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一直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死,张孝祥等人才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冤案。
结语:
文天祥称岳飞是宋之吕尚,《宋史·岳飞传》中更是记载:“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朝廷杀岳飞,犹如自毁长城,皇帝忌惮岳飞,好比亲手断送了大宋江山。
史书中更是记载:“蜀汉之诸葛亮,唐之郭子仪,宋之岳飞,三人皆间世而一出者也。三人齐烈,名在吕望、姬旦之间,而飞独不幸,伤哉!”岳飞的下场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