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6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宝应元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驾崩,由唐代宗继位。同年十月,唐朝军队和回纥援军一同,与史朝义带领的叛军队伍在洛阳地带进行决斗。
唐朝军队有援军相助,占领优势,一举消灭叛军,获得胜利。史朝义溃败后和剩余残兵逃亡到河北,在第二年自裁,他手下的将领们都来向朝廷投降。
而中央为了能快速平叛,便和安史余党妥协。表面上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完成统一,但河北地区仍旧掌握在余党手中。他们名义上是朝廷的节度使,却在各自管辖区域内拥有最高掌控权。
尽管唐朝中央的能力有限,但唐太宗和唐德宗仍然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真正统一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不但没有统一,还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魏博藩镇起兵反叛,朝廷无力只能妥协。
公元775年,田承嗣叛乱,中央派兵压制征讨,这场战争打了两年之久不分伯仲,只好妥协结束战斗。公元781年,李宝臣过世,其子李惟岳没有接到朝廷命令,私自带兵袭击节度使。
唐德宗派军前去剿灭,可打着打着,河北各藩镇为了利益倒戈反叛,联合起来抵抗朝廷军队,引发泾师之变,唐德宗被逼无奈逃亡至奉天梁州一带。直到唐德宗以诏书明示允许藩镇世代承袭,才获得部分藩镇的支持重返长安城。
二、唐朝为了削藩发起战争,导致建中之乱差点让国家灭亡
朝廷担心会重蹈覆辙,吸取了教训,才会在选择和河北藩镇妥协和解,使唐朝的政权更加稳固。河北藩镇在名义上尊重了唐朝中央属于最高领导权,朝廷也准许让河北藩镇独立和世代承袭的权力。这种和解的局面也算是双赢的结果。
朝廷中央经过两代君王的几番努力,也非常明白以现在的国家实力,是不可能彻底瓦解藩镇势力。所以与藩镇之间和解妥协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只有把内部矛盾消除后。才有精力和兵力去边境抵御吐蕃的进攻。
而且藩镇部队也深知,凭借武力去推翻唐朝统治也很难做到。因为无论哪个势力想要代替朝廷执政掌权,都必须获得其他藩镇的同意认可和支持。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决定继续维持唐朝中央的统治权威,便可享受独立世袭的切实利益,是藩镇们最明智的选择。
正因如此,在安史之乱后,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互惠互利彼此合作的竞存关系。由于竞存。两方经常会明里暗里的勾心斗角冲突不断;又因为合作,两边的实力也可以快速发展。
三、对于唐朝政权来说,这种局面有辱权威尊严
这种前所未有的妥协局面对于高高在上的皇上而言,是屈辱求和的做法,被世人耻笑。可对于唐朝本已经不再稳定的政权来说。
这样的选择可以得到藩镇地区强大势力的认可和支撑,才能更好的稳固政权地位。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宗继位后就面对十分艰难的局面。刚被平叛的大乱让国家损失惨重,举步维艰。
朝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最高统治权,积极树立朝廷的权力威信。所以代宗只能对藩镇割据采用安抚的方式,让他们得到想要的利益,便于国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四、朝廷的放任让安史余党继续管控河北地区
唐代宗的妥协政策让河北藩镇继续持有各地区的控制权,而藩镇也通过中央的困境,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并且把自己的爵位领地都由后世子孙承袭,不接受朝廷指派任职的人员,财政经济也由藩镇地区独立掌控。
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代宗非常清楚的知道,藩镇势力的扩大有着怎样的威胁。虽然处理藩镇问题时采用的姑息妥协的政策,但朝廷还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不打破和藩镇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下,阻止藩镇势力的快速膨胀。
五、唐代宗对待安史余党采用安抚防范的方式
由于河北地区属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地,所以中央对河北藩镇的防范力度相对要重视的多。因为这些余党在平叛过程中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因此他们的势力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削减,所以朝廷中央很难插手掌控。
而对于其他藩镇,朝廷的态度要强硬许多。代宗趁着昭义节度使过世,将其部分地区划分到自己人手中管控。
就算是和代宗一同出生入死的人也被皇上猜疑罢免军权留守京城。在平叛中立功的一行人也被代宗猜忌打压,遭到贬黜身亡,成了皇上稳固权威的牺牲品。
根据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由于唐代宗深刻清楚的知道藩镇势力强大的威胁,所以对放任藩镇姑息养奸的错误也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法,加强对藩镇势力的压制约束。
藩镇不断扩大的势力严重威胁到大唐的生存安危。代宗经过多次的危机后,选择让忠心为国的心腹将领去担任节度使一职。自大历年间开始,节度使多由禁军出任,这就是唐代宗为了加强对藩镇势力的管控做出的应对政策。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