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他不死,李渊就没资格称帝,百姓为他而修庙,名字家喻户晓
在隋朝后期,隋炀帝不惜民力,搞各种各样的大工程建设,还发动群众远征。导致了社会上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直接引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的反隋势力,渐渐成了“三足鼎立”的状态,李渊占据了关中,王世充占据了河南,窦建德占据了河北。
众所周知,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那就代表李渊的势力是最强的吗?其实这三人的势力中,窦建德的势力是最弱的,但窦建德是最得民心的。因为窦建德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与普通百姓接触的机会是最多的,因此他懂百姓的想法,理解百姓的做法,知道百姓的难处。
一、李渊称帝
由于李渊出生于贵族家庭,又担任过地方官,多年来的仕途历练,让他很有政治抱负。在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各地方农民起义爆发。在众多的反隋势力中,李渊脱颖而出,顺势从太原带兵攻入长安城。
二、窦建德得民心的原因
窦建德家世代为农,他本身也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却因为当时繁重的徭役,而被迫无奈卷入了农民起义当中。隋炀帝不懂体恤百姓,只顾着保住自己的皇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完全不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眼里。因此他不甘心为这样自私自利的皇帝卖命,他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当中去。
前面提到他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积蓄给了他的朋友安葬父母,“患难见真情”。人在穷的时候,可以看清楚周围的人,有些人只可以“同富贵”而不能“共患难”。而窦建德是可以跟朋友“共患难”的,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在军队中,窦建德跟士兵们同吃同住。他虽然没有像李渊那么优越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为人重情义的性格,让很多人都愿意加入他的队伍,为他卖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因此他是当时三大势力中,发展得最快的。他认为作为一名君主要有德行,“以德服人”,这样臣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自己的管理。
三、建德失败的原因
毕竟家庭背景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眼光也不一样,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的见识都不一样。前面也提到,李渊的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在朝廷中有职位的人,他又得到隋炀帝的器重,还当过刺史。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李渊比窦建德更了解朝廷的情况,再加上李渊当过刺史,认识的官员比窦建德多。人际方面,李渊就很有优势。
而窦建德只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世代务农的家庭,他所结识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他虽然重情义,有着心怀天下的情怀,但对比于李渊,他少了点政治抱负,经验方面也比李渊少,以至于他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最终被李渊杀害。
四、李渊公开杀害窦建德的后果
当时李渊已经入关称帝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心要把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势力消灭掉。在隋朝的时候,李渊和王世充是同僚,由于李渊称帝不久,他为了稳住朝廷的人心,不敢公开杀掉王世充。于是将王世充发配去四川,在途中,王世充被仇人杀害。窦建德只是一个农民,李渊认为杀了他也不会对朝廷有很大影响。
但是李渊忽略了一点,虽然窦建德是农民出身,但他在河北一带是非常得民心的。在当时河北百姓的心中,窦建德如同天子般的地位。他得到了河北人们的爱戴,对于河北百姓来说,窦建德就是皇帝,只是他没有李渊统治的范围广而已。
李渊杀了窦建德后,窦建德的部下就开始造反了。李渊派兵征伐,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亲自率兵上阵,但并没有彻底消灭掉窦建德的势力,反而损失了很多猛将。此后窦建德的部下还继续率兵反唐,李世民也不甘示弱,双方一直僵持着,逼得窦建德的部下投靠了土阙。后来又再次率兵反唐,被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剿灭。
李渊杀了窦建德,窦建德的部下又被剿灭,这让河北百姓十分讨厌唐朝。为了得到河北百姓的民心,朝廷派了士兵保卫边疆守护他们的家园,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这一举措,只是让河北地区暂时安定。正是这一举措,后来才引发了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李渊杀了窦建德,百姓觉得很遗憾,这么一位爱国惜民的皇帝去世了。于是,百姓纷纷为他修建“窦王庙”,乡亲父老一直祭拜他。倘若他不死,李渊就没资格称帝。
总结:
虽然窦建德出生于农民家庭,没有李渊的贵族背景,但是他的为人处世、他一系列的做法,让他比李渊更得民心。窦建德生前还没称帝,百姓却视他为皇帝。他死后,河北百姓为他修建“窦王庙”,他的部下也不甘心归顺唐朝,多次造反,被逼得走投无路去投奔突阙,也要继续起兵造反。
而且窦建德跟士兵还有百姓接触的时间长,他在一些方面的举措不一定做得比李渊差。窦建德在河北一带得民心,在统一全国后可能会比李渊更得民心。李渊杀害窦建德的只是暂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间接造成了唐朝的灭亡。
倘若他不死,李渊就没资格称帝,百姓为他而修庙,名字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