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死了。消息传到百官耳朵里,满朝文武皆大欢喜,那位办事苛责的瘟神可算死了,大家长出一口气终于解放了。
01
大明王朝的三足鼎立
在中国历史上,万历皇帝与张居正是一对关系微妙的君臣。
前半截,二人珠联璧合,共事十载缔造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后半截,张居正死后却遭到万历皇帝“血海深仇”般清算。
现在提起张居正,往往伴有一种负面甚至污名化评价。实际上,张居正的出现为大明王朝续了至少50年的命。
明朝是历史上党争最狠的朝代。一方面是文官集团要斗倒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们要跟皇帝争权。无论是哪几股势力相斗,他们都会把皇帝视为敌人,使得皇帝在朝中孤立无援。
张居正任首辅期间则不同,因跟太后的关系,使得张居正站在皇权一边。帝国三股力量当中两股最大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张居正任职首辅期间,没有一股文官势力敢造次,确保朝廷的诏令畅通无阻。
但伴随张居正的死,相权与皇权珠联璧合的局面被打破,明朝迅速滑向衰落的深渊。这一滑落,便是万劫不复。
张居正是如何限制文官集团势力的呢?
02
破除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封建社会极其重要且头疼的问题,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完美彻底解决土地兼并。
明朝的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隆庆皇帝在位时,张居正曾有一段回乡休假的经历。表面上是回家探亲,实际上是受隆庆皇帝指示沿途调查民间土地兼并的问题。
张居正一路下来,终于看清真实的民间生活。
各地的富人良田万顷、广厦千间,而穷人穷得没有立足之地。那些有钱有田的富人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失去土地的穷人徘徊在饿死的边缘,根本不像各地州府上报的那样。
这一幕幕都被张居正所记住,他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危机笼罩着大明王朝,再不采取办法的话,大明王朝有可能成为继元朝以后的短命王朝。
经过三年的考察,张居正回到朝廷,跟隆庆皇帝作了汇报。朝廷决定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大明王朝的土地兼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早在嘉靖皇帝时,已经相当严重。这位爷20年不上朝,从朝堂到地方已经烂到根儿了。权贵相互勾结包庇,侵吞公家财物,豪夺穷人的财产。穷了朝廷和平民,富了这帮权贵。
权贵勾结真是奇招百出,大明王朝有一条祖制,皇亲国戚家不用承担赋税。地方富人与皇亲国戚联合起来,富人把财富挂靠在皇亲国戚名下,逃避朝廷的赋税,该交的赋税钱转交给皇亲国戚。
要不是朱元璋的基因真不怎么样,这帮不肖儿孙也不想想,大明朝廷稳固了,老朱家的富贵日子才能绵延万年。
他们不这么想,黑眼珠子只盯着白银子,一个劲地捞钱。到了万历皇帝上台后,土地兼并和赋税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朝廷的收入。张居正在得到太后和皇帝同意后,推出“清丈”的办法,目的是对权贵的财产和田产进行核实。
为了在朝中起到带头作用,张居正以身作则,给儿子张嗣修写信,让他自查家里的田产,结果多出640石粮食。张居正叫儿子交出多的粮食,并向皇帝上书请罪。
再配合“一条鞭法”,极大地减轻平民的负担,改善了民间生存状态。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朝廷也开始富裕起来,让万历初年成为大明王朝最为繁荣富庶的时期。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皇帝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权贵却恨死了张居正,各地的皇亲国戚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甚至有些张居正的“小弟”因为受不了他的苛刻,也站在张居正的对立面。
张居正一看自己凭借满腔热血,把天下的权贵得罪得一干二净。迫于压力的他只能两次上书给万历皇帝,请求皇帝恩准自己告老还乡。但在太后和万历的支持下,张居正依然稳居首辅,而那些弹劾他的对立面全部遭受惩罚。
正当张居正如火如荼地整治大明帝国时,老家传来噩耗,张父去世了。
在古代,父母去世的话,做子女的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但是大明王朝刚刚有所好转,万历离不开这位相父,只能下诏让张居正在朝守丧,继续他的改革事业。
反对者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认为皇帝在处理张居正守孝的问题上欠妥,再次上书要求治张居正不孝之罪。万历依然顶着压力,力排众议让张居正继续干下去。
03
张居正之死,敲响大明的丧钟
时间已是万历五年,万历皇帝已经在皇位五年,慢慢地也成长为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不想活在张居正的影子里,他想要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威。
于是,大明朝廷中,万历、张居正、文官三大集团势力的关系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裂变。张居正也敏锐地感觉到,万历皇帝在处理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上,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好说话。
张居正如履薄冰,在协助处理朝政大事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雷厉风行,他只能时时刻刻谨言慎行生怕落下把柄。
既然从权力的火并中,文官集团斗不过张居正,那就从人格名誉上败坏掉张居正的形象。一时间,各种关于张居正的花边新闻在从民间作坊流传出来。
张居正在各种诋毁中艰难地度过了五年,在万历十年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那年的炎炎夏日,张居正病死的消息传遍大明帝国,文官集团终于解放了,各地权贵奔走相告,举杯畅饮,弹冠相庆。
文官集团的表现并不叫人意外,最大的黑马新闻是万历皇帝居然下令对张居正抄家。
一番惊天动地的抄家,张家共有黄金4800两。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也说明张居正并不像他表现得那样两袖清风。
但是有人接受不了,谁呢?万历皇帝。
在万历皇帝的印象中,恩师是一位道德圣人,整天向自己灌输清贫的思想,他应该拥有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没想到跟那些贪墨的文官同出一辙。
万历皇帝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他不允许心中的圣人有瑕疵。经此一事,张居正所有的功劳全部毁于一旦。此时,万历对张居正的恨意达到顶点。
大明王朝的最大的盛世局面“万历中兴”,终究是以悲剧收场。
更悲催的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启长达20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万历皇帝拒绝早朝的过程中,文官集团一步步壮大起来,皇权一步步缩减,等待大明王朝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在1644年,闯王攻破城池后,对文官集团动用了“拷饷”。当年那些弹劾张居正的文官势力被拷打出7000万两白银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害的大顺军花了几十匹马车源源不断地运了十多天。
此时再看张居正被抄家的4000两黄金,跟每天哭穷的大明文官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什么明朝亡于万历,毁于崇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真正结束大明帝国的那群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集团,这是大明王朝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