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顾历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关中地区这些地主武装最多,此时李唐政权的根据地就在此地。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
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
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刘武周等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为""土崩"",叛乱为""瓦解"",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是历史真相吗?现在我想说的是:去他的史书,史书记载固然有很多事实,对后世考究历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隐藏掩盖了很多真相,难道不是吗?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为什么是杨家建国而不是其他家族,那个时候杨家还是比较弱小,杨坚是北周的大将军而不是柱国大将军,手里有权但是并不是控制不了,所以关陇集团选择了杨家做为代表,用以谋取他们的更大利益。
可是事与愿违,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杨家的人居然代代都出圣明君主,无昏君,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努力的去增强皇族的控制力。杨广三征高句丽就是为了削弱这些世家的力量,并不是什么穷兵黩武,不过归根结底受苦的都是百姓。后来那些世家大族看遭受的损失太大,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下去了,所以就另外选择了其他手握兵权的将军支持,让天下迅速的陷入了内乱之中。
谁也不知道哪个利益集团都包括哪些人,哪些家族,但这些家族的人对战争毫不在意,因为他们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左右任何一场战争,战争的走向也完全在他们的控制之内。至于战争带来的灾祸百姓们面对的困苦他们根本不去计较,因为每一次朝代更替他们都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样的势力后来被唐朝的统治者慢慢的覆灭,想来也是天意,这样对天下百姓也是一件好事,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