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唐王朝,就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一位开创大唐盛世的“天可汗”,一生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流传,但这位备受尊崇的帝王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生污点——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正是通过这场夺权运动,夺得皇位,从而才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
唐王朝建立后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化。历史上皇室内部同室操戈,兵戎相向不在少数,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利,枉顾亲情,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抵挡来自九五之尊,天下共主的诱惑。
在帝制时代,帝王家的权力继承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李世民并非嫡长子最后却当了皇帝正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挟持唐高祖来达到登基的目的。
在李渊起兵于太原后,建立大将军府,自称大将军,任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3万大军向关中进发,留守太原的任务由四子李元吉负责。而李世民则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就是在这时不断培养起来的。李世民率领队伍多次立功,获得李渊的赏识并承诺立其为太子。
但在那时候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是嫡长子,是继承人的首选,于是李渊只能通过不断地封赏官职来表达自己对于李世民的认可。后来,李世民的爵位被封到了极点,赏赐也基本上没有新意了,只能让李世民兼任多个官职,导致他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一个不满自己的父皇偏爱兄长,一个怕自己的弟弟功高盖主,终于在公元626年,李世民为自保发动玄武门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随后他挟持唐高宗,掌握实际政权,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手握实权的李世民并没有忘记铲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留下的隐患,他杀死了可能作为篡权借口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但是却留下了女眷。
在帝制社会,男子在朝政上有着优先继承权,如果留下李建成的儿子,就等于是留下了太子党复辟的隐患,反而女子在朝政上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李世民没有残忍地选择全族歼灭。这样不仅达到了自己的夺权的目的,还保留了皇室家族的一丝亲情。他也没有因为政见不合就贬斥李建成的团队,反而收为己用,开创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他开启的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统治的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生活,都算是达到了巅峰程度。
归根结底,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历史发展必然会出现的,早在李渊起兵的时候就埋下了引线,一边是有着天然继承权的嫡长子李建成,他并不是演义小说里写的那样昏聩无能,反而有着过人的才能,出色的政绩。另一边是在战场上不断获得军功奖赏,势力和权利不断膨胀的嫡次子李世民,双方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胜利者,肯定是对当时事件的具体抹去了很多负面影响的,毕竟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从西安出土李建成的陵墓来看,我们可以从墓碑上的寥寥数十字,看到李世民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李建成的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只写了他是谁,谥号什么,死亡时间以及埋葬地点。寥寥几语概括平生,是李世民怕写得太详细,留给后人揣测的把柄。
对于李建成的谥号,李世民选择了“隐”,意在隐去兄长的生平,隐去这段走向手足相残的兄弟情,隐去这段可能威胁他的统治根本的历史事实。
从这里就能看出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代君王,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带领李唐王朝走向统一盛世,作为兄长的弟弟,他可以为达目的手足相残,不留后患,作为权力的掠夺者,他杀伐决断,射杀兄弟,挟持父亲。于国家他是一代明君,于家庭他或许不算一个好儿子好兄弟,但他尽可能地在维护亲情,就从他没有杀死女眷可以看出来。
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李世民只是在他的那个时代做了他认为是对的事,我们并不能片面地看待,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才能得出最接近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