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蒙战争,一定要提到钓鱼城之战。因为此战,给南宋足足续了20年的命。
钓鱼城之战前,南宋独抗蒙古24年。
这与西夏的22年(1205~1227),金国的23年(1211~1234),没多大差距。
如果钓鱼城之战,宋军没打赢。蒙哥没有死在钓鱼城下。可能在1261前后,南宋就亡国了。坚持不了45年之久。
金国灭亡后,傻子也知道,蒙古人迟早要打南宋。
所以南宋便趁着蒙古大军北撤,河南防务空虚之际,先打过淮河。决心收复河南。然后以黄河、潼关为天然障碍,与蒙古军在淮河以北做长期对峙。
但不想,宋军实在太不经打了。
此战,六万大军北伐,没能收复河南,损失了好几万精兵,以致士气严重受挫不说。还给了蒙古出兵侵宋的借口。
1235年,蒙古以南宋违约为借口,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
前面说了,由于宋军北伐失利,士气受挫。
所以战争爆发之后,宋军很快就全面溃败。
其中西线战场败得最惨,秦岭天堑没能阻止蒙古军的入侵,整个四川盆地被蒙古军狠狠扫荡了一遍,就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军连着屠了两次城。
中线战场的情况,起初也不好。
蒙古军连破襄阳、随州、郢州、荆门、枣阳等军事重镇,轻轻松松就杀到长江岸边。
但非常幸运的是,这时候孟珙挺身而出,在江陵挫败蒙古水军,打断了蒙古军渡江南下的企图。挽救了中线战场。
见孟珙这么能打,宋理宗随即提拔其为高州刺史、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抚副使。不久后又再升为鄂州诸军都统制。把整个两湖战场都交给了孟珙负责。
而孟珙也是不辱使命,之后两年时间,先是挥师北上,收复襄阳、随州、郢州、荆门等江北州府,把战线推至襄阳附近。
后来在1239年,更是分兵西援,于重庆奉节大破由川渝入荆襄的西线蒙军,帮助四川宋军巩固了川渝东部的防线。
靠着孟珙的神操作,南宋这才勉强稳定了自蒙宋全面开打以来的战场颓势。
1241年,这是转机之年。
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大汗死了,蒙古内部掀起汗位之争,无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
因而南宋也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孟珙与四川制置使余玠联手收复川渝。并于第二年,基本收复了秦岭以南,原属于南宋的川渝领土。
只不过,由于成都平原被蒙古军几乎杀得是十室九空,成都已经不再适宜驻扎重兵了。
因此孟珙和余阶收复失地后,就把川渝的防务重心放到重庆。并根据川渝地形,创建了一套非常合理的“山城防御体系”。
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指宋军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坚固结寨。宋军依靠江河运输物资,各山寨之间互为声援的一套防御体系。
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孟珙和余阶构筑完山城防御体系后,蒙古军屡次出兵攻打,都被宋军击退。蒙古军和宋军亦因此形成对峙局面。
不过,宋朝官场向来有政斗的传统。
而且皇帝和文官素来也不信任武将。
为了防止武将军阀化。皇帝和文官宁可自毁长城,也要把武将们按得死死的。
宋高宗弄死岳飞就是典型例子。
此前有蒙古这个外患,朝堂内的各势力还能团结一致对外。但等到蒙古军偃旗息鼓,外患暂消后,朝堂内的政斗也就又恢复了。
而孟珙和余阶,则都是政斗的牺牲品。
1246年,因宋理宗认为孟珙权力过大,孟珙被迫自解兵权。不久后,抱憾而亡。
1253年,因与宰相谢方叔合不来,余玠被宋理宗召还于朝。不久后,余阶暴毙。
实事求是地说,南宋人才济济。
没了孟珙,余阶,还有其他人。南宋不至于说因为死了个把人就要灭国。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偏东南的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战局的。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无线电,皇帝怎么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战争进行呢?
如果皇帝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们自主经营,这仗根本没法打下去。
所以不客气的说,当孟拱、余阶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将领兵权又被朝廷收回后,南宋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灭亡,只能说是运气好。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1251年,蒙古高层经过十多年的大汗争夺战之后,拖雷长子蒙哥胜出,成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这帮不服的贵族之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军大致搞定西南后,蒙哥才盯上了南宋,决心一举灭宋。
此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命忽必烈从江淮进攻江西;
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向湖南进攻;
他本人从汉中向重庆进攻。
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预备在湖南会师。
战争初期,战场形势就如前文所言,宋军在皇帝收权后,不堪一击。
忽必烈一路,渡过长江,杀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歼灭了十几万宋军,轻轻松松从云南大理杀到湖南长沙。
这两路蒙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蒙哥一路也是所向披靡,连克多个重镇。四川大部分地区沦陷。
余阶当初构筑的防御体系,除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仍由宋军掌握外。
其余大部分据点均被蒙古军攻陷。
按照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两路大军会合,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钓鱼城、重庆等要塞,三路大军合兵一处,南宋必亡。
因为此时的南宋,基本没什么筹码了。
幸亏,钓鱼城的两万守军誓死不降。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坚固城防与十万蒙古军血战。并在战役期间打死了蒙哥,令蒙古贵族因为又一次要赶回去争夺汗位,而放弃了既定的灭宋战略。
南宋这才又获得了喘息之机。
忽必烈带兵返回北上后,与其七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大打出手。
这一战,打了五年之久。直到1264年才分出胜负。
虽然,最后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闹翻了脸。
而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
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又需要花时间调配内部统治阶级的利益矛盾。
所以在钓鱼城之战后,蒙古有八年时间没有大规模侵宋。
直到1267年,忽必烈搞定内部后,才又挑起第三次蒙宋战争。
这一战,蒙古军的战略思路很清晰——全力进攻襄阳!
除了攻击襄阳外,蒙古军在其它方向也发动进攻。但都只是佯攻,意在逼迫宋军分兵。
因此襄阳也就成了这一战的关键。
只要能守住襄阳,南宋就不会亡。
如果能在襄阳城下打死忽必烈,促使蒙古高层再回去争夺汗位,南宋就又能续命。
而一旦襄阳失守,南宋就离灭亡不远了。
所以,南宋方面也知道襄阳的重要性,在蒙古军围攻襄阳期间,临安也不断从各地抽调军队增援襄阳。
襄阳城内的守军也是拼死抵抗,多次与蒙古军进行激烈巷战。
只是双方的实力悬殊,宋军不仅骑兵、步兵打不过,甚至在此时,连水军也打不过。
所以激战六年后,襄阳失守。南宋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274年,元军拿下襄阳的次年,二十万元军在忽必烈的一声令下,自汉江入长江,目标直指临安。
这一路上,南宋的守军,或望风投降,或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为了阻止元军东进,南宋宰相贾似道曾率十三万水师于安徽丁家洲与元朝水师会战。
可结果,向来擅长水战的宋军,竟然被刚刚组建没几年的元朝水军(组建元朝水军的人是南宋叛将)打得全军覆没。
自此,南宋军队主力算是全军覆没。再也无力回天。
1276年,元军兵抵临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无奈之下,谢太后只得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南宋基本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谢太后携宋恭帝降元后,各地宋朝守军纷纷投降。但钓鱼城仍然拒绝开城投降。
直到1279年正月,元军为了拿下钓鱼城,与钓鱼城守将王立协定,不会屠城。这座为南宋坚守了36年的坚固堡垒才陷落。
钓鱼城陷落的同年,逃至崖山的幼帝赵昺在陆秀夫背负下蹈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蒙宋战争,南宋的整体表现其实也没比西夏和金国在对付蒙古军时强多少。
西夏军、金军拿蒙古军没辙。宋军也一样拿蒙古军没辙。
战役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蒙古人手上。
当然,西夏和金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被他们的统治者频繁作死而被玩死的。
所以南宋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堂上的那帮钩心斗角的官僚玩死的。
蒙古人不是没给过西夏、金国、南宋联手反杀的机会,而且还给过不止一次机会。
蒙古每次死大汗,都要内讧很久。这是中原政权翻盘的机会,但宋金夏把握不住,频频浪费机遇。最终集体灭亡,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