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和商之间的一场关键性决战,最后商汤战胜夏桀,商朝取代夏朝统治地位。而此次战争已经不像之前部落间的冲突,单纯是依靠军队人数的多寡获胜,而是加入了战术手段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与其说是一场战争,倒不如说是一系列战争的总称,因为在鸣条战役之前,商汤为了最后的胜利,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使用间谍。
商汤有两位非常得力的助手,分别是左右相,在徐图夏朝的动作中,这两位助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是左相仲虺(音hui)、右相伊尹,而前往夏都城担任间谍的正是右相伊尹。说起伊尹,毛主席对伊尹的评价是:“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姜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从这个评价可以看出,其非一般人。而在当时伊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商国的大巫师,在人们非常迷信的那个年代,这个身份的煽动性、说服力都是很强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伊尹前往夏做间谍意义重大。
在伊尹当间谍期间,向汤传送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这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而汤也根据伊尹的信息和建议,开始采取一些手段。
二是蚕食,孤立夏桀。
汤听取仲虺和伊尹的建议,从各诸侯国和方国下手,一方面,拉拢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诸侯国,如《史记》记载的“ 网开一面”的事迹,当然适当的时候也可能采取威逼利诱的方法,很多诸侯的加入让商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对于忠于夏的诸侯,进行攻打,蚕食前进
其实在汤决定革夏朝命之前,汤的前几辈国君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经过他们的励精图治,商国当时的实力已经非同小可,所以他是具备实力吞食其他诸侯国的。再加上已经臣服商国的诸侯,这时候的商已经很强大了。所以汤发动了第一阶段的战争,灭葛国、灭有洛氏和征讨荆国,三战全胜。
第一阶段胜利之后,桀对汤是有过杀心的,将汤召至夏都囚禁,但是金钱和美女让夏桀又一次迷失,放汤归亳,纵虎归山。
回到商国的汤在隐忍一段时间之后,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战争,消灭了温国、昆吾国、韦国和顾国,四战全胜。
此时夏桀东边诸侯已经所剩无几。
三是心理战和宣传战。
第二阶段胜利之后,商汤停止给夏桀上贡,试探夏桀的底线,在夏桀不高兴了之后,根据伊尹的看法,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再次服软。
在此期间,汤对外宣传桀的暴行,如杀忠诚、兴土木、压百姓、溺酒色……
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当部下处在猜疑不安中,汤的宣传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要反桀!朝代姓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谁对我们好。
人心向背为最后的战役打下了基础。
四是趁你病、要你命。
商汤发起了第三阶段的战争,这次战争直奔夏都城斟鄩(音zhen xun)。这次战役之前,汤为了鼓舞士气,当然也是为了师出有名,宣读了伐夏誓词,《尚书》记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夏桀这个人不行,我们要替天行道。
鸣条之战的决胜阶段开始了。
商汤在进攻斟鄩(音zhen xun)时是从西边的有娀(音song)之墟开始的,商在夏的东边,但是为什么要绕道西边进攻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吕氏春秋》记载,汤伐夏之前,夏桀做过一个梦,“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
夏桀做了这个梦之后告诉了身边人,而他告诉身边人的意思也很明显,商如果是东边日,那我夏桀就是西边日,如果战斗,那就是我西边夏桀。
按正常情况,听到王的梦,大家应该会相信这是上天的预示。但是大巫师伊尹听到之后,告诉商汤的是:进攻的时间到了,从西边进!
不愧是大巫师。
商汤听了伊尹的话后,不顾旱灾,发兵前往,从夏都西边进攻。夏桀仓皇出兵迎战,不敌商兵,后聚集兵马在鸣条,和商汤决战,此时的夏朝兵马数量、士气和商相比,已然必输无疑,鸣条兵败后,桀退走到三朡(音zong),商汤乘胜追击,夏桀战败。
至此,商汤大获全胜,夏朝覆灭,商朝建立。
其实这场战争在一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夏朝在夏桀上位时,已经是内忧外患,夏桀虽然善战但不善治国,而且兴土木、沉溺酒色,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商汤只是顺时而出,结束了一个残暴的统治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