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帝
孟子见梁惠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梁惠王曰:“可得闻乎?”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梁惠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梁惠王曰:“不若与众。”
自孟子时代起,“
与民同乐”便是历来封建王朝统治者治国的一大理念。然而,这一治国理念在宋代以前似乎并不怎么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是随着唐朝逐渐衰落,在经过安史之乱及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之后,
儒家学说尤其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一类学说又逐渐
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仅是百姓,这种学说在统治阶级中也造成了不小的思想冲击。因此,孟子提到的“与民同乐”这一治国理念也重新进入统治者的视野。宋代的君臣积极施行“
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这使得这一理念
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大宋君臣与民同乐
1、宋代的法定假日非常多,而且节假日氛围浓厚
宋朝人酷爱过节,宋代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节日最多的朝代。而且在节日期间,严格执行休假制度。
据《文昌杂录》记载,宋朝的节日“凡七十有六日”。宋朝人过节放假不说,过节的气氛也是相当浓厚。统治者多次下诏准许官民同乐,由
官府出资举办赛船活动,
邀请百姓进行观赏游玩,实施“与民同乐”的政策。另外有《宋史》记载:“元日、冬至、寒食假各七日。天庆、先天、降圣节各五日。诞圣节、正七月望、夏至、腊各三日。天祺、天贶节、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以上假日是
官员要放假的节日。
宋朝的元宵节,其热闹程度比之我们现在,有过之而不及。宋代经济发达,人民思想开放,甚至
皇帝也加入到赏花灯这一行列当中。而且在一天,宵禁取消,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可以抛头露面,王宫大臣家的千金小姐也可以走出深闺,与路上行人
一起赏花灯,猜灯谜,甚至与情人幽会,好不热闹!
皇后元宵节游玩
2、宋代的文人描写与民游玩的词作颇为丰富
宋代的文人,
大多数以士大夫这一阶级为主要代表人。远在朝堂的帝王重臣身体力行的实施“与民同乐”的政策,作为士大夫的文人一等,自然不能自视清高,无视百姓。
宋代的思想开放,语言活跃,词作空前繁荣。而描写“与民同乐”这一盛况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以
一代大文豪欧阳修为例,他的一篇《醉翁亭记》便是很好的论证。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即使被贬滁州,却也不乏“与民同乐”的开朗心胸。还有一篇《丰乐亭记》,其中有一句话“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于予游也”。也表达了当时的百姓愿意和这些士大夫,官差这一阶层
共同游玩的心情。
还有
苏东坡,他的《浣溪沙五首》,同样也是体现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官与民之间其乐融融的景象。包括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同样也是描写了军士随他一起打猎的热闹场景。根据这些诗词,我们对宋代的“与民同乐”可见一斑。
3.宋代的建筑景观大多对百姓开放,皇家园林也不例外
宋朝的经济发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达到了小康水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的人文景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用今天的话说,宋代的旅游业是非常发达的。这种文化氛围可以说是普及全国的。宋代的各个知名景点,像当年藤子京翻新的那个岳阳楼,包括岳麓书院这些比较豪华的建筑,都不是王宫大臣的代名词,寻常百姓同样可以进入其中把酒言欢。甚至我们说琼林苑,那可是个实打实的皇家园林,也
同样规定时日准许社会各界人士进入参观。百姓们在里面游玩,皇帝大臣也会加入到其中。
范仲淹与晏殊
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若飞虹之状。桥尽处,五殿正在池之中心,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设御幄,朱漆明金龙床,河间云水,戏龙屏风,不禁游人。”从这篇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宋代的这种“
君民无异,其乐融融”的情景并不少见,而且
皇帝带头,与他的臣民们共同玩乐,这样的场合可以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以文治国的大宋朝堂,与民同乐符合儒家礼法
1、符合儒家的治国思想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说,
这种“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符合“仁”的思想。自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诞生以来,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这一古老思想一直对往后的历朝历代都造成很深的影响。尤其以孟子为甚,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简单的来说,孟子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君王,一个统治者,你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以人民为重,对人民好的事,你要做,而且要做好;对人民不好的事,你不能做,甚至都不应该想。这和现在的“为人民服务”的说法有点像。
而且这一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也几乎每篇都要提及到。那么这种思想,
老百姓是很喜欢的。包括现在也是,谁不喜欢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呢?宋代的统治者就很好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什么时候都适用。前有那么多的历史为镜,既然这种”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能有这么多的好处,让全国上下一心,那为什么不用呢?
2、能够稳定住朝堂之上的人心
宋代是重文轻武的。自从宋朝的老祖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大肆剥夺武将实权,导致宋代的武将地位远远低于文臣。宋代基本上是文臣治国的。那这些手握大权的文臣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呢?能言善辩,自视清高。而且文臣一般都喜欢游山玩水,舞文弄墨
。一些有骨气的文臣,心直口快,能把皇帝骂的无地自容。
士大夫
更有一些权臣表面上高风亮节,忠心耿耿;实际上见利忘义,口蜜腹剑。那么在这种政治条件下,宋代的统治者想要
稳定住这些文臣的思想,就要时不时的
做一些让这些文臣喜欢的事。宋代讲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喜欢孔孟之道,好,那我们就行孔孟之道。他们宣扬“
与民同乐”,好,那我们就“与民同乐”。这使得士大夫这一阶层参与政治的热情极高,统治者为他们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皇帝的统治。
3、宋代的皇帝本身就爱玩
众所周知,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能比宋代的皇帝更会玩了。宋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相当完善,所以可能对皇帝来说治理国家也不需要操太大的心。只要循规蹈矩,不太昏庸无道,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宋朝前后十八位皇帝,历经了319年,除了徽宗,钦宗两位比较惨之外,好像就没有特别无能的皇帝。宋代的经济条件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
它的经济,文化,教育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在这么富庶的国家里,又
没有什么治国压力,宋代的皇帝也就都产生了爱玩的心理。可以说
宋代的皇帝,几乎都能称得上是艺术家。画画,书法,音乐,无不在行。其书画造诣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老大爱玩,自然也会影响到手底下的人。所以宋代可以说是
人人会玩,人人爱玩。那既然大家都爱玩,那就一起玩嘛,还管他什么皇帝,大臣,百姓,一起高兴就行了。这“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
百姓是舒服了,国家却遭了殃
1、“与民同乐”对于治理国家的好处
好处肯定是有,而且有很多。孟子的理论能流传上千年一定有他的道理。
这种治国理念,深得百姓的喜爱
唐太宗讲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是那个水,统治者就是那个舟。“水”高兴了,“舟”才能安稳;“水”不高兴了,那你“舟”也也别想有好日子过。抛开《水浒传》不谈,纵观
宋代历史,几乎没有官逼民反的例子。有个别的,也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澜。这就充分说明了宋代“与民同乐”治国理念的一大成功之处。这就使得宋代
自始至终没有特别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宋代的社会局面
宋代可以说是封建王朝中的民主国家
人民追求平等,官员追求价值。宋代没有特别残酷的刑罚,像苏东坡,范仲淹,之类的忠义之士,无数次惹恼皇帝,也仅仅是被贬。然而就是这么宽松的政治条件,
宋代却几乎没有官员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宋代的皇帝给予朝臣高度的自由让他们不用过于畏手畏脚,一些大臣的能力则被无限放大。你可以一心一意的
“为人民服务”,不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打压,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博取
“忠臣”“贤相”这样的流芳千古的美名,那试问又有几个人会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而毁了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呢?
2、“与民同乐”,忘战必危
弊端自然也有,而且同样很突出。正是这种“君臣上下,与民同乐”的这种其乐融融的环境使得
宋代的人缺少一种抗争意识。狮子要是安逸久了,就忘了怎么咬人了。宋代的内忧不多,但是外患凶猛。金,蒙古,匈奴,都在盯着这块肥肉。然而宋代对于他们的政策,几乎都是送钱送地送女人。
很少有主动去派兵去与其搏斗。甚至于北宋被灭,南宋的皇帝都没有想要收复中原的心思。包括一干重臣皆是如此,少有反抗意识。
人民思想麻痹,丢掉了尚武精神。这是这种安逸环境所带来的最大的一个弊端。
宋代文人
总结
宋代君臣的“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绝对是一次大胆尝试。君主,大臣,百姓能够一起游玩的例子在我国古代并不多见。它为后来朝代的各个统治者也展示了这种治国理念的优缺点以及可行性。其
可行性就在于它使得国家上下一心,从内部上更好地稳定了国家政权。它符合儒家思想,
深受百姓喜爱,稳定了朝堂之上的人心。
缺点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
使国民丧失了血性,缺少抗争意识。这也是导致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同时,宋代的这种“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也使得人民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再完全卑躬屈膝,
开始追求民主与平等,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巨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下》
2、《文昌杂录》
3、《宋史·志一百一十六·职官三》
4、《东京梦华录》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