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异性兄弟感情,一起上过战场的战友可能无人能及,李世民与侯君集就是这种关系,在李世民最艰难的时候,侯君集陪着李世民一起搞玄武门之变,也因为这样的感情,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侯君集凭借与李世民的感情,从左卫将军一路升迁到吏部尚书,在爵位的封赏上,李世民也从不吝啬,封侯君集为陈国公。
为了让众人看到李世民对有功之人的重视,他特意建造凌烟阁,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将24位功臣的画像列入此阁,供文武百官乃至天下敬仰,他侯君集被李世民排在第17位。
侯君集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觉得身边有这群功臣兄弟在,心里很踏实。
唯独李世民的叔叔李道宗,给李世民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在李道宗看来,虽然李世民封侯君集为吏部尚书,未来他一旦获得机会,必定会反。
因为侯君集志大才疏,虽然能力不甚出众,却自视极高,常常自认为功劳及才华不输房杜、也不输李靖和徐茂公。
当他对自己与其他人相比的封赏不满足时,便会作乱。
李世民自然不信,他不相信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陪伴自己一起建立唐朝的兄弟会背叛他。
对侯君集的重用一如既往,让他
“出为将领,入参朝政”,一身荣宠。
侯君集内心的感受随之发生翻天地覆的改变,从开始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到后来成为理所当然。
侯君集觉得,这是我本就应得的荣誉,而且凭借我的战功,这些赏赐还远远不够。
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不仅李道宗不看好侯君集,李靖也曾断言侯君集未来会谋反。
在《大唐新语》就有一段关于侯君集和李靖的记载。
当时侯君集正受龙宠,李世民为了帮助侯君集增加一些谋略,亲自降下口谕,命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
李靖的兵法是他吃饭的本事,他肯定不愿意教授其他人,但是李世民开口,他自然不得不悉心教授侯君集兵法。
本来是一件好事,李世民却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天,侯君集便来御前告发李靖要谋反,
“李靖将反,至隐微之际,辄不以示臣。”
李世民这一惊不小,细问之下,原来是侯君集认为李靖给他讲兵法的时候藏私,到了关键之处便不讲了。
李世民叫来李靖问原因,李靖的回答同样让李世民惊讶,李靖认为,侯君集
“将有异志焉!”
随后,李靖说出缘由,原来李靖交给侯君集的兵法都是保国安邦,以镇四夷的谋略,至于其他方面的谋略确实有所隐藏,因为李靖认为,镇守边关的策略已经够他用了,他还想学习其他兵法,岂不是要谋反吗?
李世民只觉得二人是在互相呈口舌之快,并未在意,他哪里知道,李靖一语成谶。
李道宗从侯君集的性格与为人,看出侯君集未来会不满足现状而谋求新的突破,方法只有谋反一条路;
李靖从侯君集学习兵法时的过分需求,并且恶人先告状的事件中,看出侯君集心中有作乱的想法。
二人虽然有个人的情绪在其中,但是对侯君集的判断却正确无比,只不过李世民不愿意相信此事,毕竟他们一起出生入死,或许李世民早就知道他们说的没错,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刻意回避。
攻灭敌国凯旋却意外入狱
贞观十三年(639年),发生这样一件事,惹怒了李世民。
一个距离唐朝七千公里远的小国——高昌国,突然之间给了唐朝脸色看,高昌王麴文泰决定断绝西域与中原的通商往来。
唐太宗贞观年间,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哪受得了边陲小国的如此怠慢?于是,李世民给高昌王麴文泰写了一纸诏书,想让他来面见天子,聊聊这件事。
李世民本想给高昌王麴文泰一个下马威,结果高昌王麴文泰压根就没理他,称病不来。
盛世天朝不是说说而已,惹我大唐,虽远必诛!
李世民这一次派往高昌国为自己出气的将军,正是侯君集。
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唐朝派兵来攻,也不是很在乎,他的依仗不是兵强马壮,而是高昌国与唐朝之间难以逾越的地理环境。
唐朝与高昌国之间,距离七千余里不说,其中又包含两千里沙漠,根据史料的记载,这段路
“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
正是有此依仗,所以高昌王麴文泰丝毫不畏惧唐军,他认为
“(唐军)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其实麴文泰考虑的没错,唐军虽然强盛,亦裹挟了天朝帝王之怒,带了充足的补给,但是行军路途确实遥远且艰难,想要获胜并非易事。
好在麴文泰在唐军到达的时候死了,由他的儿子
麹智盛继位,他就远没有其父的实力,虽然依然坚持贯彻了父亲麴文泰生前的策略,但是侯君集却是带来了天朝的“杀手锏”。
李世民此战就是为了扬威,自然不容许失败,在侯君集大军出发时,李世民给了他一个“杀手锏”,
“上召山东善为攻城器械者,悉遣从军。”
侯君集此战,几乎带来了唐朝当时全部的精锐“军械工程师”,当唐军与高昌国军队开战时,高昌国人才发现,麴文泰之前预计守城二十日耗尽唐军粮草的想法是多么错误,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攻城士兵,而是众多的攻城器械。
“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
伐木填平城壕,攻城车撞破城墙,投石车砸碎了高昌国的守城士兵,还建立了十
仗高楼观察城内动静,每次投石车砸中敌人,都会引起唐军一阵欢呼。
在这样伶俐的攻势下,高昌国败了,侯君集将其灭国,不仅
“虏其男女七千余口”,同时抢得了很多财宝,并且流放了一些无罪之人,侯君集被这场胜利蒙蔽了内心,他在西域的这一切操作,都没有请示李世民。
李世民是皇帝,他派侯君集不远七千里,花费高额代价攻打高昌国,就是因为面子,没想到这个侯君集打赢了高昌国,却成了下一个让自己没面子的人,李世民很生气。
侯君集班师回朝之后,就被下到大狱,受到了惩罚,尽管后来被李世民释放,对于此事他却一直耿耿于怀,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
李世民:你死后我不再上凌烟阁
侯君集又犯了老毛病,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将攻灭高昌国的功劳全都一人独揽,全然忘记了李世民对他的支持,他怎么想都是李世民怠慢了他这位大功臣,而不是感恩李世民给了他一次立功的绝好机会。
侯君集竟然因此问张亮,
“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张亮那是李世民的人,对他轻易说这种话,未免太过交浅言深,果然,张亮回头便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没动他,因为侯君集只说了却没做,算不得数。
侯君集的谋反之心已起,便再也无法扑灭,终于与太子李承乾勾结在一起,密谋谋反,他侯君集或许认为,当年玄武门之变他有成功经验,这一次他也能成功。
可惜的是,侯君集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李承乾,二位仁兄的谋反就像闹着玩一样被李世民终结了。
侯君集这一次必死无疑,李世民容得了他,满朝文武也容不下他,侯君集后悔莫及,希望李世民能够留他家人一条活路,李世民做到了。
侯君集谋反,让李世民很痛心,但是李世民依然念及他们之间的情感,不忍侯君集受辱。
太宗亲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验耳。”君集辞穷。
李世民真的是对谋反的侯君集依然视作兄弟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
说他当侯君集为兄弟,因为他在侯君集谋反后,做了很多让人动容的事情,比如亲临防止他受辱,比如留下他的家人活口,再比如因为侯君集的罪过,李世民明言因他的缘故,未来再也不去凌烟阁。
说他做这一切不是只为了侯君集与他之间的感情,是因为他想借此机会,震慑其他功臣,也感动其他功臣,希望他们不要再做“谋反”的事情。李世民对此十分在意,因为他能上位,其实本质就是一次功臣集团的作乱,他自然不希望也跌倒这个问题上。
参考资料:《旧唐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