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的故事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国粹京戏的传播,包拯被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包青天,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解决老百姓疾苦的父母官。包拯不依附权贵,一心为公。
京戏中,大家都知道包拯有一个嫂娘,通过“嫂娘”这个称呼,我们就知道,包拯的嫂子,虽然身份是嫂子,但是却承担起了当娘的那份责任,她把小叔子包拯抚养长大,供他读书,令他取得功名。而即使是对待抚养自己长大,教育自己成人的嫂娘的儿子,也就是侄子犯法,他也一样秉公执法,判了侄子的死刑,把自己秉公办事的作风发扬到了极致。
包拯剧照
但是,
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嫂娘的原型其实不是包拯的嫂子,而是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是崔氏把包拯的小儿子包绥抚养长大,供他读书,督促他学习,使他中了进士,进了朝廷做官,使包家能有后人立于世,把包家的优良家风传承了下去。
那么,朝廷为何表扬崔氏,给她写表彰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包拯雕塑
包拯,也叫包龙图,生于999年,今天的安徽人。他是北宋的清官的杰出代表,名臣,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廉洁忠诚的爱国爱民形象留存于世。
包拯就是秉承
即使丢了乌纱帽也要为民做主的原则,为民办实事,惩治贪官污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爱戴。
包拯孝敬父母,在1027年,28岁的包拯中了进士,此时父母也年迈了,需要人照顾。开始,包拯就在家乡做官,为的就是方便照顾父母。后来,觉得为官还是没法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无法守在二老的床前端茶倒水,于是果断辞官,专心服侍父母。
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离世,他又在父母的坟前建了草房子给父母守孝三年,就像是父母活着时一般为父母守孝。
包拯
1037年,已经是考取了功名10年之后,包拯已经38岁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的坟地,去做了一名知县。
四年后,1041年,包拯升为知府,积极为民办实事,厉行节约,廉洁自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又两年后,1043年,包拯升为殿中丞,几个月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可以说,包拯的为官之路是一条坦途,这全是他靠自己的工作实力和刚正不阿的办事风格所注定的。
包拯从来不公报私囊,他一心为国家为民着想,他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比如,他说:
“国家每年向契丹缴纳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他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包拯像
在立太子一事上,包拯也是尽心为朝廷着想。要知道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一不小心,可能会掉脑袋。当时是1058年,嘉佑三年,包拯是御史中丞,他果断上奏让仁宗立太子,
说太子位置空缺久了不好。仁宗问他立谁好呢?
包拯回答的不卑不亢,他说皇上这样说,是怀疑自己。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而且没有儿子,也不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是为了国家着想。
聪明的包拯这样一说,立即打消了仁宗的疑虑,仁宗非常高兴,为包拯的赤胆忠诚,更为了包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做法。
1062年,63岁的包拯因病去世,仁宗不但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而且为他辍朝一天,亲自去为送葬。当时,全城百姓哭成一片,几乎全出动,一起为这位包青天送行,苍天为之动容。
包拯画像
包拯有妻子李氏,是他的原配,早年去世,没有给包拯生下儿子。包拯的继室董氏,为包拯生了一子二女。
包拯的长子叫包繶,生于1033年,此时包拯已经是34岁了,可谓中年得子,非常高兴。
包繶虽然出生在忠厚之家,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非常争气,学习努力,取得了功名,做官做到了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
19岁时,包繶娶了崔氏为妻,但是,仅仅一年后,包繶却因病去世。可怜的崔氏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包文辅,悲痛不已。她专心抚养儿子,孝敬公婆,一直没有改嫁。
可是祸不单行,
包文辅在5岁时夭折了。崔氏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包拯更是伤心欲绝,长子长孙都去世了,老年丧子,丧孙的苦楚,他都品尝到了。
包拯剧照
而崔氏就在包家守着,一守就是20年。虽然包拯一直劝崔氏改嫁,但是崔氏说,
“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因为崔氏的孝道,她
被朝廷褒奖,封为“永嘉郡君。”
包拯的长子长孙去世之后,他的妻子董氏年岁已大,为了不让包家绝后,董氏自作主张让她的侍女孙氏侍奉包拯。
可是,孙氏做了包拯的妾室后,有些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开始骄横起来。包拯一生气,就把她打发回了娘家。
此时,孙氏已经有孕,包拯夫妻并不知情,但是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却知道实情。等孙氏回到娘家之后,崔氏一直照应着,不断地提供帮助,钱和东西经常往那里送。
包拯剧照
后来,孙氏生下了包拯的幼子包绶。不久后,包绶被崔氏抱回了家中,名为养子,实际为小叔子。
在包拯六十岁大寿的寿宴上,崔氏说明了事情:“
这是您两岁的儿子”。包拯和董氏夫妻俩是百感交集,感恩苍天有眼,更感激崔氏的付出与善良。
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才五岁。包绶长大后,做到了朝奉郎,通判潭州。崔氏不但给包绶受教育的机会,还教育他成人,秉承忠厚传家的家风,让他自律自强,使包家的家风世代相传下去。
崔氏为包绶成家,先娶了张氏为妻,张氏命薄,去世后,崔氏又为包绶娶了宰相的女儿文氏为妻。后来,还让包绶迎回了生母孙氏,为孙氏养老送终。
包拯剧照
崔氏去世时62岁,包绶一直就像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崔氏去世后,包绶也是以对待亲生母亲的礼节来把嫂嫂崔氏守孝送终。
崔氏去世,
朝廷给崔氏写了表彰词,刻在她的墓碑上,成了她的墓志铭,内容如下:
“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尔之功。”
朝廷给崔氏的表彰词的意思是:
是她让朝廷的名臣包拯有了后人,而且使他立在世上,传承包家的优良的家风,这些都是崔氏的功劳。
难能可得的是,
崔氏的做法完全是本性使然,是自愿的,是一心为了包家着想。而包拯早年为尽孝而辞官侍奉父母,公私分明,坚守原则的做法就是包家优良的家风。而崔氏以身作表率,不但诠释了孝道,而且自我把责任加身,为包家保住了血脉,让包家的优良家风继续得以传承。
包拯雕塑
包绶成人后,真的是像自己的父亲包拯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国,并秉承孝道。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
他为抚养自己长大嫂嫂崔氏过继了包家的一个孩子,给崔氏做儿子,让崔氏能有子孙承欢膝下。
为崔氏立后,这是包绶对崔氏行孝道的表现之一。
包绶48岁去世,育有四子三女,此后,包家后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世界船王,被誉为“海上之王”的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孙。因从《包氏家谱》上看到自己家族的脉络信息,包玉刚非常庆幸自己是包青天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