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弄戏由来已久,先秦时期以初步形成,到唐代发展繁荣

弄戏由来已久,先秦时期以初步形成,到唐代发展繁荣

弄戏戏谑调弄的表演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俳优的谐谑表演。虽然有些表演还不是戏剧,但其诙谐的言语技巧、滑稽的表情动作等,为弄戏表演积累了经验。

从秦汉时期的优谏优戏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出现的戏弄短剧,再加之唐代宽容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均为唐代弄戏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一、唐前弄戏的发生与发展

唐代弄戏不是突然出现的,其远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的优谏优戏。早在先秦时期,弄戏就以侏儒、俳优戏谑表演的形式存在。到汉魏六朝时,俳优扮演故事的弄戏初步形成。

到唐代,这一类型的戏剧表演依旧流行,并且在表演形式及内容题材上更加丰富。

1.先秦两汉:弄戏之发轫

先秦两汉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弄戏亦滥觞于此时,主要表现为宫廷优伶面向人君等统治阶层,以机智诙谐的言语、动作等技巧,表演小型短剧,内容多有所指,为有目的的讽谏。

古优以滑稽调笑为能事,兼擅歌舞、音乐、杂技等技巧,往往在戏娱的情境中对当权者委婉地施以讽谏,著名者如优孟衣冠、优莫谏饮、优旃谏麋鹿漆城等。

在古代讽谏传统及封建社会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下,优谏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高度肯定。历来史书笔记中凡涉及优人事迹,除戏豫误国外,大多都是从政治讽谏的角度赞扬这些戏语讽谏者。

如司马迁为滑稽优人列传,盛赞优人“善为笑言,然合于大 道”,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常常能在谈笑之间进谏。

洪迈评价:“俳优、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 于古矇诵工谏之义。”虽然以“装扮身份,表演故事”的界定来看,有些优谏表演只是以言语动作戏谑娱乐或讽谏君主,尚未算得上是戏剧,但俳优滑稽戏谑的言语技巧,即兴而作、即事而发的演出经验,均为后来弄戏的搬演奠定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弄戏之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政权混乱、朝代更迭,但短暂的稳定局面亦滋生了一批歌舞戏弄类的小戏短剧。其中,既有统治阶层中人主群臣间的讽弄表演,亦有优人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揶揄讽刺。

市井弄戏与宫廷弄戏是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典型的弄戏代表,有些还不是成形的戏剧,但在表演形式及戏剧性上已极为丰富。很多戏如“弄假官”“弄假妇”等,到唐代被继承下来并进一步丰富发展。

在内容题材方面,唐前弄戏已经涉及宫廷政治、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这些均为唐代弄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弄戏的发展背景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既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更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唐代弄戏既继承了唐前优谏优戏、歌舞戏弄短剧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同时,又受到唐代特定时代环境、社会现实的影响。首先,唐代稳定的政治局面,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统治者对演戏的喜爱提倡,戏娱机构教坊梨园的建立完善等均为唐代弄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戏剧的创作与搬演也需要一定的文学技巧。戏剧的本质是演员通过扮演,把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它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的一种艺术。

唐代诗歌、乐舞、传奇小说、俗讲、变文、说唱等艺术的发展兴盛,为唐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文学技巧上的借鉴。最后,在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唐代戏谑嘲弄之风盛行。这些均为弄戏在唐代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主政者的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有着昂扬向上、兼容并包时代精神特点的朝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蒸蒸日上,充满了活力。”经历了南北朝剧烈的朝代更替、隋朝政权统一,唐朝政局渐趋稳定,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之下,唐代的诗文、绘画、乐舞、 戏剧等文学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尤其是唐代的表演艺术出现蓬勃生机。

历代统治者对乐舞戏剧等艺术都十分喜爱,唐朝统治者亦不例外,这对唐代弄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对于乐舞,唐太宗曾纠正臣子杜淹的声乐亡国论,强调乐由心生,而非国家衰亡之由。

被后世戏曲行业奉为“梨园老祖”的唐玄宗,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造诣,除下令在太常寺外单独设立管理和教授俗乐的教坊、梨园外,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他还经常在听政之暇,躬身教授太常乐工子弟新曲乐声,为“丝竹之戏”。

号称“李天下”的唐庄宗,更是常“粉墨登场”,与优人一同演戏,甚至在戏中被优人敬新磨“以手批颊”也不恼怒,并且他还自导自演“刘山人省女”一戏来讽弄皇后。

由于统治者对歌舞戏剧的喜爱提倡,唐代自上而下掀起了一股观演戏剧的风气。首先,这种戏剧风体现在“随时随地能作戏”,演戏场合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特殊的场合都流行作戏。其次是“人人能作戏”。不论是专业演员还是非专业人员,帝王或是臣子,成年人还是孩童,人人可作戏。

最后,受先秦戏谏、戏讽的影响,人们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会有意识地借助演戏的方式解决,在嬉笑怒骂中达到讽谏或教化的目的。

2.诸类伎艺兴盛

除社会环境的影响,唐代各类艺术的发展亦促进了唐戏的繁荣。唐代是各类文艺的兴盛期:唐诗的盛况自不用说;

唐代乐舞亦十分发达,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隋末“九部乐”的基础上制“十部乐”,唐乐舞达到鼎盛;叙事婉转、文辞华艳、作意好奇的传奇小说在唐代兴起,使叙事艺术达到新的高度;

佛经的传入,使俗讲活动盛行……这些均为唐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创作技巧上的借鉴。以上艺术中尤其是“乐舞”与“讲唱”的兴盛,为唐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冯贺军提出,“唐戏弄的渊源,来自汉魏以降的歌舞百戏与说唱在其发展中,歌舞与百戏逐渐分化,百戏以杂耍等技艺为主,歌舞则多在音乐伴奏下,边歌边舞。

这种有音乐伴奏的边歌边舞的形式,便是唐戏弄的最初原型。”虽然歌舞戏并非简单地在歌舞表演中加入情节,但不可否认唐代歌舞戏的发达,与唐代盛大的乐舞关系密切。

此外,俳优戏谑借助歌舞的表演形式,与单纯的言语相比更具感染力。 如《踏摇娘》一剧,即借用了“踏歌”的歌舞形式来表现戏中人物的悲苦情状,既丰富了戏剧的表演形式,也增强了戏剧美感。

而讲唱艺术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戏剧的发展。讲唱之中有故事、有歌唱、有说白,有时还辅以表情、动作、舞蹈等, 这为戏剧的表演形式及其形态结构提供了借鉴。

传奇小说的叙事技巧,为戏剧演故事提供借鉴。后代许多著名的戏剧均是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如著名的《西厢记》便是取材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虽然从记载来看,唐传奇在当时还未直接被搬上舞台作戏剧演出,但传奇与讲唱之间却频频互动。以白行简所作的传奇名篇《李娃传》为例。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 代书一百韵》中作注:“乐天每与予遊……又尝於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 巳,犹未毕词也。”

唐陈翰编《异文集·汧国夫人传》篇末注:“旧名一枝花”。由注释可知,元稹与白居易从寅时听到巳时的“一枝花话”讲的即是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的故事。

可见,“李娃”的故事已经从传奇小说,被说唱艺人编作故事加以讲唱,完成了从“写下来”到“讲出来”的跨越,再差一步就进阶到由演员代言将其“演出来”的戏剧。

俗讲、讲唱,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观众面前将故事讲述出来,有时还会伴有简单的表情、动作,这为戏剧表演积累了丰富经验。

余从在《中国戏曲史略》一书中论述了唐代俗讲对戏曲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是俗讲擅讲故事,促进了文学叙 事水平的提高;

二是俗讲散韵相间,为戏曲唱白的结构形式提供借鉴;

此外,说唱 者在第三人称叙事之外,也出现了以第一人称口吻进行叙事的情形,“使之具有了 表演人物的戏剧因素,叩击了说唱转化为戏剧的门”。

唐代各类艺术的发展、融合,为唐代戏剧的发展提供借鉴,戏剧也自然而然成为唐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蓬勃发展。

结语:

唐代戏谑嘲弄之风盛行,是弄戏发展的特殊来源与动力。戏谑之风非自唐代兴起,其与秦汉俳优戏谑一脉相承;

到了唐代,在较为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兴盛。这一现象可以在唐人记载中找到众多例证。

张鷟的《朝野佥载》是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唐朝前期朝野的遗事轶闻,涉及吏治、民生、文坛掌故等众多方面。其中便记载了一些文人或官吏间戏谑嘲弄的趣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社会,戏剧,形式,乐舞,唐代,技巧,表演,先秦时期,发展,歌舞,故事传记,戏剧,乐舞,唐代,优人,歌舞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社会,戏剧,形式,乐舞,唐代,技巧,表演,先秦时期,发展,歌舞,故事传记,戏剧,乐舞,唐代,优人,歌舞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社会,戏剧,形式,乐舞,唐代,技巧,表演,先秦时期,发展,歌舞,故事传记,戏剧,乐舞,唐代,优人,歌舞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