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百姓解忧却饿死两个女儿,比清廉谁人能及李贽?
姚安县城南正街有个德丰寺,李贽常去那里现场办公,百姓有冤情苦难都可以在那向李贽倾诉。李势十分重视百姓疾苦,只要在他能力范围内的事,他都会及时解决。李贽还十分重视抓启蒙教育,他把寺内禅堂改为“三台书院”,亲自上台讲学。有记载称“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经义,训以词章”,通过讲学,李贽把中原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了偏远地区。现德丰寺为县博物馆,里面有姚安历史文物陈列室。
李贽主张“务以德化民,不贾世俗能声”。所以,他在姚安兴庙学,制祀典,修桥造路,使得当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在他任满三年离开之际,送行的老百姓站满了街道,含泪相送、依依不舍,以至于李贽乘坐的马车都无法前行。姚安人对他充满了感恩之情,不仅编写了《高尚册》,颂扬这位清廉的知府大人,还在姚城东南隅青莲寺建了“李卓吾先生祠堂”,表达对他的爱戴之心。
李贽做官清廉是出了名的,那么他到底清廉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一次他一连七天都没吃什么东西,最后饥不择食,连“稻梁”和“黍稷”的区别都分辨不清。他在任姚安知府期间,没有收过其他官员一分钱,收到的馈赠加起来也只有几卷图书而已。李贽生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但除了大女儿以外,其他的儿女竟然先后被饿死。当时他虽然也有俸禄,但是大多用于为百姓解决问题,几乎没有积蓄。
像李贽如此清廉地做官,以至于把儿子和女儿饿死的,自古以来闻所未闻。李贽为官清正并造福百姓,因此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无为而治,也颇得下属拥护。但朝廷并不赞同他的为官之道,因为他这样的官员有损封建皇朝的权威。所以,他的做法在朝中引来了大堆的非议。李贽曾写信给朋友说:“世间有一种人怕官居束缚,而心中又舍不得官。既苦其外,又苦其内。此其人颇高,而其心最苦,直至舍了官方得自在,我就是这样的人。”
按当时惯例,在知府的位置上任满三年即可升官。但朝廷的腐败早已使李贽万分厌恶,因此他向上司提出辞职。上司不准,对他说:“再过两月,你的任期满三年,我意把你政绩上报朝廷,就可加薪升官;你非要走,以后不后悔吗?”李贽摇摇手说:“我已经和朋友说好,只做三年知府,就辞官归乡,到黄安去研究学问。”尽管不喜欢李贽,可是他的确太务实了,少了这个能干活的,也是上司的损失,所以上司依然不允许他辞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