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天生的将军,这种天生不是他生下来就力大无穷,一顿能造三碗饭,神威如狱,挡我者死……那是李存孝的剧本。戚继光作为襁褓中牙牙学语的婴儿时,便是世袭罔替的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个正四品官儿,简单粗暴的拿现代部队中的官职对应,最符合的为大校军衔的师级参谋。
戚继光
而世袭罔替是什么意思呢? 是只要不犯什么谋反之类的大罪,只要大明王朝还在一天,那这个官职就是他们家的,这叫世官。而明代有识之士层出不穷,忠君报国者如恒河沙数,凭什么他老戚家就高人一等,子孙后代能享此余荫呢?而闻名遐迩的戚家军又有着怎样的壮举呢?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原来,曾随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中,有一位叫戚祥。
戚祥在明洪武十四年,随着蓝玉、傅友德远征云南,在这个过程中,他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大明版图的扩张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戚祥从元末至正十三年,一直跟了朱元璋二十八年。长期以来,他作战勇敢,悍不畏死,对朱元璋忠贞不二,虽然能力和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大将有差距,但论德行,谁也挑不出他的毛病
。
尤其朱元璋作为帝王有个极其好玩的特点,他对活人极其刻薄,对死人极其大方。与戚祥一路出征的凉国公蓝玉被剥皮实草,全家被杀的一干二净;颍国公傅友德则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赐死。朱元璋疑心极重,这些活着的能臣武将,在他眼里有能力对他造成威胁的,他一个也没放过。可诸如戚祥等阵亡将领的福利待遇,他毫不吝啬,极尽哀荣,其中有几分收买人心的成分,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话说回来,这位戚祥便是戚继光的先辈,祖宗让小戚将军自打生下来就能享受数不尽的尊荣,可即便如此,小时候的戚继光过得并不宽裕,甚至因为出门坐不起马车,而被迫辍学在家。原因是戚氏一脉中,还有个戚景通。
戚景通是戚继光他爹。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爹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好到什么程度?为官一方,宁可带着老婆孩子破衣喽嗖的吃糠咽菜,宁可让戚继光打小面黄肌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不随波逐流,拿一分不该拿的钱装自己口袋。老戚的所作所为是坑娃吗?
并不是。
戚景通做人做事十分正直,一板一眼,从不偷奸耍滑,从不贪赃枉法,他不动人民群众一针一线,这在中国古代官员中是难能可贵的
。这种视金钱如粪土的价值观,这种崇尚气节,吃喝享乐往一边儿靠的精神,影响了戚继光一辈子,这是他爹对他好的影响。
而不好的影响,也就是他爹作为反面教材的那部分,在戚继光的整个人生中同样不可或缺。按他爹的人生轨迹来看,从小生于军武世家,又道德品质极高,这么德才兼备的一个人,在大明官场愣是默默无闻。
究其原因,五分是不懂变通;五分是不懂和光同尘。
戚继光后期能成立戚家军,并且带领戚家军抵御外敌,扬我国威,凭他爹的套路来,肯定行不通。要搞军队就得有钱,没钱发军饷,谁脑袋别裤腰带上,刀头舔血的跟着你舍生忘死?
可钱怎么来?
指望朝廷发吗?朝廷发的,凭什么就要按月到你手上呢?凭什么到你手上凭什么不缺斤少两呢?
明朝的官场,里面门门道道很复杂,套路极多。
戚继光为人灵活,深知没钱不行,没钱就没人,没人就干不成事。他利益输送的事儿没少干,但终其一生,却不把钱看的很重;他坚持操守,和父亲一样,不重个人享乐,反而只把钱当做工具,来武装自己的部队。
厚积薄发,和光同尘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十七岁,他奔赴北京,准备在天子面前走个过场,好接父亲的班。用现在的话讲,老戚不是内退,不是单纯的给孩子让路,而是真的熬不动了,戚景通老来得子,生戚继光时已经五十多了。
可毛头小子戚继光走马上任到山东登州时,将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老兵油子。当时的山东,常年无战事,却养活这么一大帮子人,时间一久,大头兵们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怎么投机倒把,怎么偷奸耍滑,怎么逃避训练,怎么贪污腐败,都摸得门儿清。在这么一个大染缸下,即便是啥也不懂的农家子弟,没几年就被带成了活脱脱的兵痞。
戚继光满腔热血,雄心壮志,本想着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却不想自己只是光杆司令。在训练时,底下的兵懒洋洋的看着他,缓缓的抻着膀子,慢慢移动着脚步……处罚还没办法处罚,因为大家都这样,法不责众……如果惩罚所有人,则所有人一起抱怨……
总而言之,他碰了一鼻子灰。
古代领兵打仗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相通之处,要令行禁止,要执行力,要通过团队来拿结果。可面对这样腐朽不堪的团队时,戚继光也没辙,不仅是他,天王老子来了也没辙。换又不能全换,全换部队的传承就没了;而换一部分,新兵蛋子来了得被老兵欺负死……要改变这样的团队,很难通过人力,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鲜血与战火,打两场仗,死一批人。
这个阶段的戚继光,深刻的明白了明朝军队的现状是什么样子,部队多么黑暗,军官们是如何吃拿卡要,欺上瞒下的。他冷眼旁观,不去参与,但却慢慢的琢磨出了混官场的方法。
在山东的几年,他明白了什么是乌合之众,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那美好的蓝图——打造一支攻必克战必取的军队
。想改变现状,不是靠他一己之力,狼没来的时候,喊狼来了是没用的,吹哨人是会被唾骂的。
他在等待他需要的东西——他需要什么呢?
敌人。
而这一等,就是六年。
六年后,庚戌之变爆发,大明边境告急。
戚继光
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边关有难,山东、山西等地的部队陆续分批次的赶赴战场,戚继光则分配驻守蓟门。但即便如此,依旧没有他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山东时他带着一帮兵油子带的眼冒金星,脑袋发大。在边境,以他的年龄和家传下来的官职,只是小股部队的头头,没什么话语权,做不了重大决策,左右不了战争走向,提出的建议也多被石沉大海。在蓟门,与他平级的军官,一抓就是一把。
他在蓟门待了三年,又在等一个出头之日。
嘉靖三十四年,他调任浙江,没过多久,便得胡宗宪看好,以二十八岁的年纪,出任宁绍台参将(宁波,绍兴,台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江南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这三个县皆是气候宜人,适合作物生长的粮食主产区,土地能养得起人,自然人口就多。这时的戚继光虽然年龄不大,但从军已经十年了, 是不折不扣的老将军。在胡宗宪这里,他成了一把手,有了指挥权。而且,还有敌人。
敌人哪来的呢?
正是祸乱我国海疆,到处烧杀抢掠的东瀛倭寇。
戚继光走马上任不到俩月,倭寇便在他驻防的沿海地区大肆屠戮平民,无恶不作
,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戚继光通过分析总结,洞察了倭寇部队的进攻特点。他们以小部队为主,往往一千人左右,到了就抢了,抢了就跑,机动性极强,而且专攻平民,刻意避开与明朝军队的正面交锋。
作为一个在蓟门边关吹了三年风,从小在军事兵书的海洋中泡大的他,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为了歼灭这股倭寇,戚继光提前排布了数倍于敌人的力量。在浙江慈溪东南的龙山,戚继光提前做好埋伏,不断的将倭寇赶进包围圈,在眼看着要收网的时候,却发生了令戚继光始料未及的事——
部队哗变,跑路了
。
按理说我军数倍于敌军,一人一口吐沫,都能将倭寇吓得肝胆俱裂,可就这样,却在沙场交锋中一触即溃,戚继光感到了深深的无奈。于是,他只能自己亲自上阵,挽回颓势。他翻身上马,拉开弓箭,连射向倭寇的头目。只见电光火石之间,箭羽从指间呼啸而过,箭无虚发,皆是直中敌方小头目的眉心。在领头的倒地不起后,没一会儿,这股倭寇便群龙无首,犹如没了头的苍蝇,慌不择路的四下乱跑。
这位年轻的小将自然不会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很快,他便组织部下进行反击冲锋,并下令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对日本鬼子,能宰一个是一个
。看着部队发起追击,他大感宽慰,心想此战之后,本地百姓将不再受那倭寇之灾,都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过好小日子。
蓬莱戚继光故里
但更出人意料的时,前行的部队,假模假样的追了几里地,刚脱离戚继光的视线,便又掉头回来了。戚继光一头雾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忙问将士们是否敌人有伏击。可将士们的回答让他哭笑不得,他们说,对倭寇切不可赶尽杀绝,把他们赶走,他们扔下的满地战利品都是我们的,犯不上和他们拼命。等大家过段时间没钱了,再蹲一波刚抢完老百姓的倭寇,又可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了。
戚继光一听这话,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心说大明王朝有你们这帮人,能打胜仗天理不容。作为军人,不想着保境安民,造福一方百姓,却整天惦记着打秋风,挣外快。实话实说,哪怕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带着这帮人,想打胜仗也比登天还难。
这仅是第一次,别着急,还有第二次。
戚继光亲笔
没过多久,在雁门岭战役中,戚继光麾下的大部队见到倭寇,如同见了拎着鸡毛掸子杀气腾腾的亲爹,怂的那叫一个快,刚看见倭寇的影儿,便纷纷作鸟兽散,扔下戚继光自己跑了,丝毫没管这位戚将军的死活。如果不是戚继光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日常打熬身体,跑的比士兵们更快,说不定这位将要冉冉升起的将星,会当场殒命在雁门岭。
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在四。
两次被麾下的士兵耍了,戚继光怒发冲冠,满腔怒火地便找到了胡宗宪,咔咔咔说了一堆,刨去发牢骚的部分,核心思想就两个:
第一,军队的状态必须得到改善,否则没死在敌寇之手,便会被部下所坑死。
第二,必须重新练兵,这茬老兵油子是无可救药的,是打不了胜仗的
。
戚家军纪念馆
胡宗宪看着情绪激动的小将军,很淡定的挥了挥手,说道:“你别叭叭一堆有的没的,这两点我用你说?哪怕是头猪,在海边儿呆个三年五载,都能发现这两个问题,这帮人要是能练出来,我早就练了,能轮到你来?”
夹枪带棒的给戚继光一顿怼之后,胡宗宪却陷入了沉思。戚继光的一句话,引起了他内心的震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是啊,整个浙江多少人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到底是部队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还是部队的战术战法出了问题呢?过去他对部队的战斗力低下痛恨不已,但却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此时,他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他想反正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位小将军既然是不怕得罪人,既然有此决心,那便成全他一把。于是胡宗宪顺水推舟,拨了三千军士给到他去训练。
戚继光是来者不拒,说干就干。长年累月的实际带兵经验摆在这里,他比老兵油子还老兵油子,他不和这帮人玩嘴活儿,上来就是干。
他搞了一系列的练兵制度:
1.士兵训练时做错动作要打板子,打完了还不给休息,接着练。
2.在部队内培训号令,各种旗语。看到旗子了反应慢,得打板子。
3.传授实战武艺,不搞广播体操式的花架子,学不好还得打板子。
4.组织实战演练,两组对打,赢了的有银子,输了的打板子。
综上所述,打板子贯穿了戚将军练兵的全部流程。而这么严苛的制度,为什么他在山东时搞不成,在浙江却能一以贯之呢?归根结底,山东没有狡诈恶毒的倭寇,没有血肉横飞的战场,没有缺胳膊少腿的战友尸体……浙江的当兵是真刀真枪的沙场搏命,山东的当兵是吃饭的营生。见过生死的人,你和他说平时多流汗,战时不流血,他是信的;八百年打不了一场仗的,你和他说战争多残酷,他能把你当傻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我欺!
士兵天天被揍,天天被耳提面命的灌输——今天地狱般的训练是为了明天打倭寇,时间一长自然对倭寇咬牙切齿——如果没有倭寇,是不是就用遭这个罪了
?于是,当戚继光率领新军奔赴台州时,被打板子打的每个毛孔都透着仇恨的士兵,如嗷嗷叫的恶狼,霎时间撕裂了敌人的阵型,并且对着逃窜的倭寇穷追猛打,不将他们砍死誓不罢休。
就这样,
带着这股狠劲儿,戚继光率部四战四捷
。
可好景不长,等到嘉靖三十七年时,一撮龟缩在岑港内的倭寇,直接打碎了戚继光对于倭寇战力的认知。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之前碰到的倭寇叫流寇,是漫无目的的抢劫,抢到那算哪。而倭寇是由日本浪人和武士组成,一旦队伍中有懂得兵法战术的武士指挥官,那么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的倭寇,一旦懂得团队配合,令行禁止,指哪打打,战斗力将呈几何倍提升。
此战极其惨烈,士兵中缺胳膊断腿者比比皆是,本想着连战连捷,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戚继光开始反思自己部队的不足。与倭寇相比,战术水平我军更胜一筹;武器装备我军全面碾压;临阵指挥能力我军更是不输于人,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
单兵作战能力
。
倭寇在穷山恶水的岛国,生存环境极差,故而本性中自带好勇斗狠;而且他们自幼苦练武艺,打熬筋骨,只有成为大名手下的武士,才有立锥之地,故而武艺高强。人是环境的产物,让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贵公子杀只鸡,可能都不知从何下手;但让打小便杀鸡宰羊的放羊娃杀只鸡,可能分分钟搞定。
大明士兵和日本倭寇的区别,就如同富家子弟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放羊娃,只需要将杀鸡置换成杀人,就能得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倭寇杀人那是家常便饭。
于是,为了弥补这一点,戚继光开始到处寻访,考察江浙一带哪里有穷山恶水。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比喻虽不恰当,但戚将军确实是奔着“刁民”去的。他走遍了江浙大地,终于在义乌,发现了他想要的那种民风。
当时的义乌不穷,但当地的百姓却是以矿山发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谁让自家土地里有矿呢?但在周边县城看来,把你的地抢过来,不就变成我家里也有矿了吗?带着这种思维,周边县城的百姓隔三差五的便开始没事找事儿,时间久了,义乌老百姓对于打架斗殴实在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闹事儿的来得少,便当个屁放了;闹事儿的来得多,那便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有一个算一个,镐把子,菜刀,连菜板子都被当做投石车,抡圆了专往人堆里扔……小孩子打小儿就被教育与隔壁村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这种教育还真不是纯扯淡,农村人都沾亲带故,隔壁张大爷家的八舅的邻居的四叔的外甥,被邻村打死了,此等血海深仇,吾族不报,誓不为人!
这种以村子为单位的打架,最多时参加者过万人,这亮瞎了戚继光的双眼。两个村子一旦打上头,真叫一个生死抛之脑后,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俩就是赚……
这种令当地政府官员无可奈何,却又恨得咬牙切齿的械斗,在戚继光看来,可是瞌睡来了送枕头,是老天爷给了他一只天降神兵。他急吼吼的跑回到顶头上司胡宗宪那里,这次没有脸红脖子粗的发一顿牢骚。
只见他小心翼翼的和胡宗宪商量,能不能在义务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军队。他把在兵油子团队中浸染多年,学到的察言观色那一套发挥到极致,恨不得给胡宗宪端茶倒水,毕竟招兵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不可能跟着你喝西北风,抛下一家老小,为了一腔热忱去打倭寇。
银子从哪来,还得是靠胡宗宪。
这是戚继光和他爹的本质区别
。
他爹类似于海瑞,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能把自己管好,能做一方表率,但却很难左右逢源,链接各个方面来形成合力。岂不知独木难成林,自己再优秀,活的太独,不接地气儿,也做不了各方领袖,更遑论改变格局,成就事业了。古往今来的道德模范,多是孤家寡人;能成大事儿的,都是和光同尘,看着普普通通不起眼儿,甚至低俗,心眼子活的八面玲珑者。
哄好了胡宗宪,戚继光拿到了银子,开始大刀阔斧的在义乌招兵。他招兵也和别的将领不同,其他将领是人就要,但他是有筛选的,有要求的。他不仅优中选优,选择身体素质好的适龄青壮年,而且他极其重视这群新兵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又经过一顿嘴皮子,戚继光拉通了十里八乡的村干部,明确表示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混混禁止参军;风评不好,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禁止参军。层层选拔之后,他又下猛药,给到了戚家军高于其他明朝军队好几倍的军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薪养战,士兵怕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饭碗,所以服从性极高,训练刻苦,打起仗悍不畏死,这就是戚家军的雏形。
这一套操作,背后的基本逻辑还是钱,没钱就没有这一切。钱哪来的呢?
胡宗宪给的。
他用他的个人魅力,盘活了这盘棋,用舍生忘死和专业军伍素质,赢得了胡宗宪好感;用三寸不烂之舌,拿到了胡宗宪的钱;又用钱养了一只战斗力也远高于正常军队的,类似于私人佣兵团性质的——戚家军
。
没有人一切都是扯蛋,有人之后,戚继光的小脑袋瓜子便开足马力,高效的运转。他在充分研究了日本武士刀的基础上,改进了戚家军的武器装备。盾牌,长矛,狼筅等五花八门的武器,都被他用来对付日本人。狼筅类似于一颗带着树枝的树干,上面全是铁制的分叉,抽起日本人来,非常实用。
不仅如此,他在部队中大规模的普及鸳鸯阵。这是类似于中国解放军三三制的战法。鸳鸯阵由十一人为一组,倭寇冲锋时,便拿狼筅抽他们,狼筅的棍子长,一棍子扫过去,能覆盖一大片区域,倭寇沾上一下,身上便全是细密的小口子。而即使倭寇顶着伤势冲过来,想贴身肉搏,还有盾牌兵站在前排,拿着盾牌来抗倭寇武士刀第一波攻势。
将倭寇一刀劈砍抗住以后,武装到眼睛的盾牌兵自然是毫无大碍,在倭寇旧力已去,新力未生之际,躲在盾牌兵后面的长枪兵,从盾牌之间的缝隙中捅出长矛,这一下子旨在给倭寇放血,专往要害上招呼,捅上了就是一个血窟窿。
都是肉体凡胎,你倭寇再强横,经得住几下捅?
宁海前哨站中,鸳鸯阵和这一堆非常规武器大放异彩,戚家军以一人轻伤的代价,收割了倭寇数百条人命。
除此之外,戚家军还配备了火器,这是那个时代武器装备的天花板,虽然背后还是靠钱来支撑。
皇帝要脸面,文武百官要政绩,老百姓要平安的生活。这些从哪里来呢?
从对倭寇的胜利。
武装到牙齿的戚家军,最不缺的就是胜利
。
嘉靖四十年四月底开始,戚家军连战连捷,以四千兵力前后迎战两万倭寇,歼灭五千余人,伤亡不足二十人。五场小的战役加在一块儿,史称台州大捷。
行于暗夜,奉于光明
台州大捷之后,皇帝得到了爱民如子的美名;戚继光的顶头上司,以及诸多兵部的大佬,也因此加官进爵;当地老百姓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太平;戚继光本人功成名就,自此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代表人物……
但这一切,是什么换来的?
钱。
钱能打造出战无不胜的戚家军,可没人愿意从口袋里往外掏钱,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戚继光搞钱的路子并不比战场拼杀容易,一根筋不带脑子嗷嗷叫的往前冲,比左右逢源,迎来送往,拉帮结派要轻松的多。
随着戚家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戚家军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可因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因为政治博弈的失利,最终在狱中上吊而死,戚继光的钱袋子没有了。都说三十而立,年过三十的戚继光审视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便是有利用价值的,能搂钱的耙子。为此,怎么把自己卖上高价,找到能开的起价的好伙伴,戚继光是煞费苦心。
在人情世故方面,他善于迎来送往,吃吃喝喝都是小意思,请客送礼时,拍上司马屁的话张口就来,他在明朝官场上有着大量的利益输送,也换取了高额的回报。他搭上了张居正这条线,从此,他有了张居正的支持,他通过各种方式,给张居正输送着利益,张居正也合格的充当起了他的保护伞,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历史的硝烟散去,即便是这样的戚继光,也不是一个坏人。与其说他搞些暗箱操作,利益输送,不如说中国封建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官场的现状即使如此,规则在这里摆着,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顺从规则,利用规则。海瑞那样的孤家寡人,永远不能救沿海百姓于水火。任何人都能仅凭仁义道德,浩然正气便让倭寇退避三千里。
倭寇,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
只有集中力量,打疼他们,他们才能摆清自己的位置。而为了捞钱无所不用其极的戚继光,在辞官后,家无余田半亩,身无不义之财,他从没有向往过奢靡享乐的生活状态,搞利益输送对他而言是手段,不是目标。
这个人,不是奔着荣华富贵去的。他划拉钱没花到自己身上,你能说他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不能说他心术不正。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戚继光是别具一格的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