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出身自佃农家庭,自幼贫苦,随周同学艺,钻研兵书。眼观国家腐败、外敌残暴,立志忠君报国、抗金迎帝。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升任荆襄战区主帅。
他治军极严,勇猛果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大军出征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恩威并用,有功必偿、有过必罚,做到了真正的公正无私。
而且岳家军是南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多次大败金兵收复中原,直打到开封附近的朱仙镇,眼看胜利在望却被宋高宗赵构连发12道金牌责令退军江南。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遭杀害,岳飞死时才39岁。
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竟遭如此下场,酿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奇冤!
那么岳飞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有很多人都说,岳飞之死死于政治觉悟不高,情商低,这点我不敢苟同。
首先岳飞出身于佃农家庭,以一个丝毫没有家族背景的平民身份,在宋朝这样一个环境错综复杂的官场政治圈中,仅用十余年便走到了跃迁成整个大宋王朝的最高级别武将。一个不懂政治,不懂官场,情商低的人可以做到的吗?
有人可能会说岳飞曾向高宗建议立储之事,岳飞不知武将不得干政。这是一个典型的作死行为,由此可见情商低。
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岳飞于公元1137年写的《乞出师札子》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
那时宋徽宗和郑皇后已经死在五国城,所以叫梓宫,而宋钦宗只是归类到天眷之一。言外之意就是,大宋王朝已经是赵构的了,钦宗已经不被认可了。
当时的环境是金国是准备扶持宋钦宗之子为傀儡皇帝,来否认赵构对宋的合法继承权。此时岳飞是私下拜见赵构,请求早立太子,断绝金国的念想。
私下拜见赵构是给面子,请立太子是为国谋划,札子中的措辞更是明确表态,迎回徽钦二帝也不能动摇赵构的地位。
于情于理都说得通。这点也说明岳飞的政治觉悟和情商都还是在线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岳飞的政治觉悟和官场之道不是顶级的,但是说岳飞是死于不谙官场之道,情商低就太过片面了!
我觉得真正的诱因应该是以下几条:
众所周知,北宋王朝的建立一直不正统。
宋朝乃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自导自演的一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应运产生的。
所以从太祖时期开始重文抑武,为避免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宋太祖以杯酒释军权、兵权分力进行分离将帅手中的权利。宋太祖的决策虽看似维稳皇权,但是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期军中兵不知帅,帅不知兵的现象。加之军中将领经常更换,使得军队军纪不明和缺乏相关军事训练,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其战斗力弱到不堪入目。
以至于在宋徽宗时期,全国总兵力达到惊人160万之多,光汴京禁卫军有20万之数,而靖康之难时期,面对6万的金人,如丧家犬一般,一败涂地。
抑制军人,其实是刻在宋朝骨子里的基因。
五代十国的教训、依靠政变立国的历史,无一不在时刻提醒赵官家,要对军权严防死守。
宋朝的另一项家法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所以军人在宋朝的地位很低,岳飞那么厉害,也只有做到太尉以后,才能取得和文官同等的地位特权。
南宋时期,高宗赵构登基初年,他的合法性是不稳固的。“靖康之变”以后,天下各地都是军事武装,他们打着报效朝廷的名义,做着割据地方的勾当。
赵构心里也清楚,如果不是风云际会,做了一回漏网之鱼,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一直以来赵构那根脆弱的神经就一直很敏感。
最典型的是“苗刘兵变”。1129年,刚当皇帝两年的赵构遭遇清君侧,苗刘二人逼迫赵构退位,让位给3岁的太子。熟悉历史就知道,苗刘想做曹操。
虽然各路勤王大军来得及时,赵构皇位恢复,紧接着又是金国“搜山捡海”式追杀,赵构一路跑到大海上偷生,身边连可用的军队都没有。
祖传基因和人生阅历,让赵构十分缺乏安全感,并且对军权有热切的渴望。
公元1140年5月下旬,完颜兀术的军队抵达顺昌城下,这地方如今是安徽阜阳,已经离长江不远,再不打的话,赵构很可能到五国城过年。于是,朝廷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并且加封为太保、少师、少保的荣耀官衔,勉励他们好好干。
陕西战场也很激烈。行营右护军的主将吴阶去世,由副手胡世将统帅将士,和金兵在关中对峙,双方互不相让。岳飞的任务是救援顺昌,不过他还没有到顺昌的时候,大将刘锜已经大败金军,完颜兀术退回开封。
此时赵构心里又有小九九了,不必再打了,因为已经有了议和的资本了。
实际上此时的宋朝已经取得主动权,只要集中兵力北上决战,不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机会,但是赵构的诏书到了。他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营,宣读诏书:“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大好局面,岳飞实在舍不得放弃。怎么办呢?
岳飞和李若虚打嘴仗,恰好李若虚也是主战派,于是他们决定不管朝廷诏命,以收复中原为主。
这种事是矫诏,放在平时要杀头的。
国家的百年基业都在此一搏,哥俩也不怕杀头......于是岳飞提兵北上,李若虚回朝承担矫诏的罪名:
“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此事也是岳飞被处决后,李若虚因牵连致死的原因)。
从背景上分析,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宋朝国祚被拦腰斩断,又让朝廷的威信严重丧失,所以赵构的执政任务也很简单:
恢复朝廷权威、收拢兵权。
这也就是南宋和金议和的基础。
一旦议和成功,有了金国册封和祖传基业的加持,南宋朝廷的合法性算是重建了,甭管强大不强大,起码能活着。
而且这样的朝廷,各地军事武装都得认,不认就是谋反。
而朝廷稳定以后,有了一纸合约,边境暂时不需要打仗,正好可以着手削除兵权,把大权集中到朝廷手中。
所以此时在赵构的规划里,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
最重要的是,赵构本身没什么雄才伟略,他的出发点完全不是恢复大业,而是苟且偷生。
赵构的心思,秦桧揣摩的清清楚楚。
此人没什么理想,更没什么大目标,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权势地位,于是他顺着赵构的心思,做起主和派。
秦桧要借助推动议和的政策,打压主战的宰相和将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最大化。
于是,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策划两次议和。
归根结底,他们只想保全江南,把个人荣辱置于民族兴亡之上。
而岳飞则是民族兴亡重于个人荣辱。
所以岳飞在惨烈的朱仙镇大捷之后,连收到12道退兵诏书,命令他立刻班师,然后到临安朝见。那时完颜兀术已经逃出开封。河南百姓苦苦哀求岳飞留下,实在没办法,岳飞取出诏书示众:“我不得擅留。”
岳家军南下途中,完颜兀术回到河南,曾经收复的失地再次陷落,岳飞仰天大哭:
“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不幸言中。
回到临安以后,岳飞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说慷慨激昂的话,只是请求辞职回乡。他心灰意冷,不抱什么希望了。此时的赵构还是维护岳飞的,他不允许岳飞辞职,理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句话更加说明,赵构要维护江南朝廷,但又需要有忠于自己的鹰犬。嗯,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江南朝廷,已经很好了。
可岳飞的成功,让他站在赵构的对立面。
公元1141年,完颜兀术给秦桧写信:“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只要岳飞活着,完颜兀术都怕什么时候重新启用。
一边是岳飞、一边是朝廷和军权,赵构和秦桧并不难选择。韩世忠、张俊、岳飞同时调离军队。
岳飞的存在太关键了,只要不死就不能议和,如果不议和秦桧就坐不稳,赵构的家国大业也是镜花水月。
公元1141年10月,岳飞被投入大理寺。案子审理的异常艰难,怎么都找不出岳飞谋反的证据,不得已用“莫须有”代替。
莫须有的意思是“不必有”,皇帝杀人还需要理由吗?
岳飞死了,和议再也没有障碍。
秦桧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继续执政14年,赵构也踏实了,一口气继续活了46年,都是千年王八万年龟。
说到底,岳飞之死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民族兴亡价值观,挡了赵构和秦桧个人荣辱的路,用自己的生命和民族国家的前程,为君臣铺就通天路。
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将遗体背出城外,埋在钱塘门外的九曲丛祠旁边。这个秘密,隗顺一辈子都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临终时,才悄悄告诉儿子。
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隗顺之子才报告朝廷:“岳飞的尸骨在钱塘门外呢。”
去世21年以后,岳飞才真的入土为安,被朝廷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此后千年,岳王庙香火鼎盛。
终究是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正因如此,宋朝的岳飞,才是中国的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