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祐八年(宋仁宗就是大宋第四位掌舵人、小说《三侠五义》中用狸猫换的那个太子赵祯),兴旺发达了332年、被唐宋两朝7位皇帝表彰20多次、拥有田庄300多处、全家3900多口人的全国第一大家族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因为家族太大、太团结、太显眼,使得皇帝老儿睡不着、吃不香,最终在包拯、文彦博、范师道、吕诲等人的强烈建议下,竟然被拆分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291庄(还有官庄43个,其实一共334庄),从此"义门陈氏"开枝散叶遍天下!
一切还要从南北时期的最后一个南朝国家陈朝说起,武帝陈霸先辛辛苦苦建立的陈朝,传到了纨绔子弟陈后主陈叔宝(曾创作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手上,直到公元589年,被隋朝奠基人杨坚带着一帮小弟给突突了,陈氏家族四处逃亡。陈后主陈叔宝的六弟宜都王陈叔明有一支后裔传了下去,大概140年后,他的五世孙中有一个叫陈旺的,在唐朝开元9年(也就是公元731年,开元是宠幸杨贵妃、任上发生"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被派到江西德安县当个小官,于是就带着家人搬了过去,开创基业。
第一代创业者陈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三百年,他家竟会从一个小家庭发展成一个拥有3900多口人却不分家的世界第一大家庭,先后被两朝7位皇帝表彰,如唐僖宗在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陈氏"予以表彰,并御赐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之后唐昭宗又给他们家题词"旌表义门陈氏",就连后来唱着"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的爷爷、开创南唐基业的李昪也向"义门陈氏"赐匾。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赐匾"至公无私";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也题词,并将江州陈氏《义门家法》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国史馆),又御赐对联:"聚族三干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还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也都没闲着,都进行了表彰。
家族大,人口多,难免吃的也多,开销也大。于是,唐宋两朝皇帝曾4次下旨免除"义门陈氏"的苛捐杂税(这么牛的大家族竟然喊穷,说过不好,难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让一般的贫民小户怎么活)。这样一来,"义门陈氏"发展更快,人口急剧增加,势力也急剧增大。
"义门陈氏"为什么会历经三百多年长盛不衰、不分家呢?有专家研究可能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从外地搬过来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团结(就像福建土楼文化一样);二是家法定得好、用得好、执行得好,产生了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三是唐宋两朝皇家出于打造典型,不断支持和财政补贴。
其实,"义门陈氏"之所以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的内部管理模式。比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效忠皇家的典范,赢得皇家的倾心;制定了《家法三十三条》,并在家族内设有"刑杖厅",用于大义灭亲,起到了震慑作用;自办家族学校,设立"书堂"和"学院"两级教学机构,并设立了家族教育基金(置田二十顷作为办学的资金来源),聘请众多学术大师来讲学,甚至朱熹、王守仁、黄庭坚、晏殊、苏轼、陆游、岳飞、欧阳修、等名人都来学术交流;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先行试水者);实行一夫一妻制……
从唐玄宗李隆基时开创家业,到宋朝初年,"义门陈氏"已经发展到740多人;但仅仅在20年后,即宋真宗时(公元第一个千禧年),家族人口已经发展到1470多人,一代人的时间里人口就翻了一倍!!!又过了26年,宋仁宗赐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义门陈氏"的名声可就更大了,但是树大难免招风。到了宋仁宗嘉祐7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已经昌盛了331年,拥有田庄300多处,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
这时候,皇帝有点坐不住了,担心日益膨胀的"义门陈氏"将来会把控朝廷,于是在文彦博、包拯等大臣的建议下,按照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派行,在嘉祐8年将陈家拆分成291个部分,抓阄迁徙到各路、州、镇的村庄,煊赫一时的第一家族也至此宣告终结,但是"义门陈氏"却从此散便天下。
参考文献:
1. 黄宝权,《江州"义门陈氏"家族的教育活动》;
2. 黄宝权,《论江州"义门陈"家族文化的特征》;
3. 余冬林,《义门陈人文精神初探》;
4. 孙家骅,《宋代江西"义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