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在去世前,将辅佐太子的任务交给了裴炎,换言之,裴炎就是顾命大臣,而事实上,当时的朝政大权已经被武则天掌控。
武则天为了她的皇帝梦,便着手和文臣对抗,裴炎就是武则天上位之路一个垫脚石。据说,宰相裴炎曾和柳州司马徐敬业密谋造反,裴炎给徐敬业留下一个字条,上写“青鹅”两字,武则天看到后,直接下令将裴炎斩杀。
那么为何武则天要下令处死裴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高宗去世后,在公元683年,李显即皇帝位。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实际上的王朝统治者,但她仍需要时间过渡,太后掌权这事并不少见,而武则天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帝王的名分,这个阶段,她必须要为登基之路扫平障碍。
中宗李显在历史上口碑很差,不仅懦弱无能,还曾被武三思戴上绿帽子,真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史料记载“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
李显最宠爱的就是韦后,因为爱屋及乌,便想把岳父提升为侍中,还想给奶妈的儿子一个五品官。外戚干政的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对此,裴炎提出强烈反对。
很明显,李显对时局的把握有问题,在反对声中,李显不仅没有收回成命,还宣称要把国家大权交给岳父。以李显的秉性和做事态度,他真的有可能这么干,倘若李显提拔韦氏外戚,韦家就可能成为武则天上位之路的另一个绊脚石,武则天当然不会答应。
借此机会,武则天正好废掉李显的皇位。废皇帝,这种事很容易出差错,如果武则天一人要废李显,很可能是遭到众人反对,而宰相和太后共同决策,旁人就很难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换言之,裴炎帮了武则天大忙,也让武则天的在称帝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不论如何,废掉李显,对武则天乃至大唐王朝都是有利的,裴炎这么做也不算错。
史料记载“后已持政,稍自肆,於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武则天的权力欲望极强,在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更是肆意妄为。武承嗣上奏武则天,希望能立武氏宗庙。一般来讲,宗庙内立的是先帝的牌位,如果立武氏宗庙,这不符合规矩,所以裴炎提出了反对意见。
裴炎作为一国宰相,要维护李唐皇室,而武则天作为太后,屡屡做出出格举动,这是裴炎不能容忍的,于是宰相和太后之间的隙就此形成。
武承嗣野心很大,他清楚武则天要掌控天下的决心,所以武承嗣帮助武则天打击异己,铲除对手,也算是武则天得力的助手,对于这一点,武则天是支持的。
更过分的,武承嗣甚至要求武则天诛杀李唐宗室子弟,鉴于武则天的权势,大臣们不敢多言,而唯独裴炎站出来提出反对,随即裴炎就成了武则天必杀之而后快的对象。
武则天在一步一步实现她的野心,裴炎对此看得那是清清楚楚,虽说李旦被再次立为皇帝,但李旦根本没有实权,事情正向着不可收拾的局面蔓延。
三、与徐敬业预谋造反?
史料记载“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为了逼迫武则天将权力归还李旦,裴炎甚至计划在武则天出游的时候,以武力挟持,但由于天气原因,劫持计划并没有实施。想必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对裴炎动了杀心。
是时,徐敬业起兵造反,徐敬业是唐初名将徐世勣的孙子,武则天掌权后,将徐敬业贬黜地方,徐敬业对此极为不满,便纠集数万人马,以恢复李显皇位为借口,举兵反叛。
裴炎有政变的企图,但他的目的是为了还政李唐,而不是为了自己。
然而,在《朝野佥载》记载,裴炎合谋徐敬业,要推翻唐王朝,还要自己做皇帝。骆宾王还为此作了首打油诗:“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两个“火”字,组成了“炎”字。倘若裴炎真的要造反,必定逃出不了武则天耳目。“青鹅”的故事就是出自这里。
裴炎和徐敬业计划,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而裴炎在朝廷内部接应,里应外合之下,颠覆武则天的统治。
为了掩人耳目,裴炎和徐敬业将计划时间,写成了“密码”。这个密码,就是“青鹅”两字,朝廷得知消息,就将这张纸条呈给武则天。
大臣们不明白这“青鹅”代表着什么,但武则天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字指的就是十二月,而‘鵝’字指的是我自与”,意思就是裴炎在12月于城中为内应。
随即武则天下令,诛杀裴炎。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这则故事,而且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裴炎对唐王朝忠心耿耿,为了将权力还给李唐,不仅直言顶撞武则天,还得罪了武承嗣等一概武氏宗亲。
很显然,裴炎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作为顾命大臣,他做得已经足够多了。如此忠臣,怎么可能和徐敬业起兵造反,而且还想要自己的皇帝,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
除此之外,那个“青鹅”也太过戏剧化了,时间也只定了十二月,十二月有31天,那他们约定的时间是哪一天呢?如此重大的决策难道就这么含含糊糊?
由此可见,裴炎根本不会去谋反,也不会和徐敬业一起同流合污。事实上,由于武则天想杀裴炎,便给其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这也是历代帝王杀人的最佳借口。
而在抄没裴炎家产之时,竟然没有发现一石多余的粮食,这也不符合一个野心家的家庭状况。由此可见,纵使裴炎能力不足,但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见证着对李唐王朝的忠臣,所谓的谋反,必定是子虚乌有。
参考资料:《朝野佥载·卷五》、《新唐书·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