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大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战场上一系列的失败使得崇祯皇帝对未来再不抱任何希望。当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亲率大顺军主力10万人开始了东征,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沿大明的长城防线一路东进,此时明军的的主力大多在中原战场、辽东战场被李自成和满清皇太极歼灭,北京城中名义上还有20万军队,但实际兵力不到10万人,且大多是新招募的新兵和此前各个战场战败收拢的残兵败将,可谓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大臣向崇祯提议,效法当年唐玄宗出走长安、避难蜀地,南迁到南京去,但崇祯觉得一旦放弃北京就意味着放弃北方领土,实在不甘心,况且崇祯手里还有最后的王牌——吴三桂兵团。吴三桂所部的关宁军,长期驻防在山海关和宁远地区,总兵力有6万人,是明军最后一支精锐力量。崇祯正因如此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他下诏吴三桂放弃宁远,将主力撤回山海关内,到北京勤王救驾。接到命令后的吴三桂,确实是遵从崇祯的指示,迅速向山海关方向运动。但李自成的攻击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吴三桂军团刚到山海关,李自成就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大臣建议崇祯趁李自成的包围圈不紧密,马上南逃,或者让太子走,到南京去主持局面。但高傲的崇祯皇帝再一次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试图依托北京城牢固的城防工事与李自成周旋,此前皇太极5次兵临城下,最后都奈何不了北京城高大的城墙,况且吴三桂兵团就在不远处的山海关,崇祯有信心守到吴三桂兵团到来。但事态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李自成在内)。
刚到北京城下的李自成,面对北方的乱局,深知自己的大顺政权还没有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他试图与城内的崇祯谈判,其实条件一点都不苛刻。那就是第一,册封李自成为西北王,封地为陕西;第二,犒赏百万两军饷。只要满足以上2个条件,李自成就归顺大明朝,并为大明朝北上与满清作战。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城下之盟了,陕西本就被李自成占领,封给李自成只不过是个顺水人情,大明只需要花100万两银子就可以消弭这场灾难,甚至可以祸水北引,一举两得的好事情。结果又被崇祯拒绝,崇祯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坚决不与“反贼”谈判。
李自成的善意再一次被崇祯无视,李自成只得下达对北京城的进攻,战局出乎意料的顺利,仅仅一天时间,北京城就被攻陷(主要是内部明军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崇祯终究是没有等到吴三桂的到来,面对北京城破的事实,崇祯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了,他独自一人跑到煤山上自缢殉国,大明王朝就此灭亡,立国276年。
崇祯死了,死得何其壮烈,连李自成都被感动了,入城后的李自成下令以帝王礼节厚葬崇祯,并命令所有的明朝降臣都要去送葬,一个亡国之君有这样的待遇也算不错了。但崇祯也留下了个烂摊子,为后来南明的覆灭埋下了种子。因为他自己没有南撤,也没有安排太子到南方去主持局面,自己所有的儿子也在北京被李自成俘虏,这就导致南方的明朝控制区有了先天不足,那就是缺少一个在法统上强有力的领导人,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福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政权、唐王隆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以及绍武政权等乌七八糟的政权组织,各政权间又互相攻击,使得南明一盘散沙,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最终在满清大军的攻击下,一一被荡平。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假如当时崇祯南撤南京或崇祯让他的儿子到南京主持局面,那么在北京城破后,南京的明朝政权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可以有效整合南方的资源,并依托淮河防线抵御北方的进攻。而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后,将直面满清的威胁,势必不敢全力南下,最终李自成与满清也会爆发长时间的冲突和大战,两者都属于上升期,军队战斗力也都不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南明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即便不能北上收复失地,但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应该是绰绰有余。但历史不容假设,南明的希望早在被崇祯的面子拖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