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爵位是一个家族地位的象征。要活的爵位,一般都得立军功,所以在太平年代想封爵,几乎是不可能,刘邦都说了非刘姓不能王,非战功不能封侯。封爵的难度很高,所以爵位一般都是世袭罔替的。虽说是世袭,但能真正一直延续下去的却很少,子孙多了难免出不孝之徒,犯了事皇帝便会收了你的爵位。一般来说爵位能传三代以上就很了不起了,三代以内还是有保证的,毕竟这时功臣还没去世,皇帝多多少少会给点面子。
三代以上就很难跟你将情面了,君王们会认为你们家享受的富贵已经够了,爵位收回,想封爵再去拼命去。当然,大部分是这样,也有例外。比如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还赐予封地,爵位和封地都世袭罔替。曹奂的陈留王相当长寿,他这个王爵本来是司马晋给封的,东西两晋加起来一百五十多年,陈留王的爵位和封地就传了一百五十多年,更意外的是,东晋都灭亡了,刘宋政权还认可陈留王的爵位和封地。
所以,很多人认为曹奂是最幸运的亡国之君。当然,曹奂的陈留王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不具有代表性,因为大部分爵位都是因军功受封,大伙不要急,军功受封的爵位也有万年不倒的。最著名的要属明朝的魏国公,公侯伯子男,公爵是封建王朝时期最高的爵位,魏国公是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给子孙们赚来的,以徐达的功绩,封公爵是绰绰有余的,即便是封王爵,小编也觉得不为过。只不过王爵是皇室宗亲的专属爵位,做臣子的不敢染指。
明朝于1368年建立,徐达于1370年进封为魏国公,从此这个爵位一直传至明朝灭亡,而且到崇祯皇帝景山自缢,大明朝正式覆灭,魏国公的爵位还能得到各方势力的认同,这里头不仅包括南明小朝廷,连满清政权也承认魏国公的爵位,当然满人是在拉拢民心,并非真心认可。魏国公这个爵位从徐达开始,贯穿整个大明王朝,一直传了十一代,最后一代徐文爵,说是魏国公,其实只是挂个名而已,南明灭亡后,满清政权相对稳定了,立马就削了魏国公的爵位。可见之前的认同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从1370年徐达正式受封魏国公,到1645徐文爵被贬为庶人,削去了徐氏家族魏国公的爵位,徐氏魏国公一直传了275年,这在封建王朝是极其罕见的,也证明了朱家子孙对开国功臣徐达的敬仰。不过魏国公的爵位也出现过断代,朱棣靖难成功,就曾经削去了魏国公的爵位,当时的魏国公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徐辉祖不满朱棣的暴行,不愿承认他的合法地位,朱棣一怒之下软禁了徐辉祖,并削去了他的爵位。朱棣剥夺了徐家魏国公的爵位,引来了众怒,在大臣们的一片反对声中,朱棣最后恢复了徐氏魏国公的爵位,不过是在徐辉祖死了以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封徐辉祖的儿子徐钦为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