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南海之滨到关外古城,追寻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历史足迹

从南海之滨到关外古城,追寻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历史足迹

被史学家称誉为“明朝第一将军”的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是明朝末年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蓟辽督师,曾多次指挥率军大挫企图南下入侵中原的金军而屡建奇功,击败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阻挡后金南下,为拯救危难的明朝竭尽全力,后遭皇太极施以反间计,虽勤勉却昏庸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中计而枉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终于导致明王朝的灭亡。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临死前袁崇焕毫无惧色,大声吟哦:“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表达其“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袁崇焕忠贞爱国赤胆忠心的一生,实为后人世代敬仰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出生在广东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14岁时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35岁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开始走上仕途。袁崇焕从文职改任武职,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任职宁远时期,其间安抚军民,整备边防,抗击后金,功勋卓著,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彪炳战绩,正如他自己一生的践行:“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袁崇焕抗击清军建功立业的辽宁兴城

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的兴城,是东北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兴城古城,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有着近600年的历史。明天启六年1月(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10万大军轻取辽西诸城,但在围攻宁远时(即兴城),遭到袁崇焕率军的顽强抵抗。镇守宁远古城的袁崇焕,率领不足2万的守军与后金军展开激战,用红夷大炮重创后金军,努尔哈赤身负重伤,引兵败退,于同年8月伤重不治死亡,这就是载入史册的“宁远大捷”。次年的天启七年5月,清太宗皇太极统军卷土重来,再次围攻宁远城,又再次兵败城下,是为“宁锦大捷”。现在古城墙下仍保留着当年的红夷大炮,见证昔日炮火连天的岁月山河,兴城古城城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的兴城古城,是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的鼓楼凌空飞架,高17.2米,分为三层,鼓楼基座平面为正方形,高如城墙,下砌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分东、西、南、北各筑拱形通道。沿石阶可登上鼓楼,古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

除了登上古城墙和漫步古街,另一处了解历史的地方是修复的蓟辽督师府,这里有较详实的资料介绍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和袁崇焕的一生。

蓟辽督师府是明代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管辖辽东(今辽宁大部)、蓟镇(今河北大部)、天津、山东登州、莱州等地,兴城古城内的蓟辽督师府,始建于明末期,为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宁远(兴城)时所建,占地10292平方米,在清代改为宁远州府,亦称宁远正堂。兴城市政府于2001年在原址复修蓟辽督师府,复修后的蓟辽督师府南北宽84米,东西长125米,总建筑面积2363平方米,以兴城古城的军事文化为依托,紧扣军事重镇这一主题特色,以传统和现代多种表现形式为手段,再现蓟辽督师府历史雄风;宣传袁崇焕等将士大智、大勇、大廉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示明清辽东战争史,凸显“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的历史地位。

北京的袁崇焕墓祠与袁督师庙

袁崇焕壮烈牺牲后,世传部将佘明德冒死为其收敛骸骨,偷偷埋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内,佘家誓愿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这一守就是17代人将近400年。直到袁崇焕蒙冤死难过去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当政时的1782年,才解密了当年皇太极反间计陷害袁崇焕的千古奇冤,乾隆亲自为袁崇焕正名,公告天下为袁崇焕平反昭雪。

今天的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是在袁崇焕的墓和祠基础上建立的纪念馆。袁崇焕平反后墓园得到公开和修缮;1831年道光年间,有人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了碑,并且在墓前修建了袁崇焕祠。道光年间维修袁崇焕墓时,时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的广东南海人吴荣光题写了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袁崇焕纪念馆珍藏有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墓祠现存坐北朝南的祠堂五间及后院墓地,墓堂廊柱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袁督师庙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内,由广东东莞人张伯祯建于1917年,修于1980年,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建筑。庙内有《袁督师庙碑记》、康有为手书挽联。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门两旁,刻有康有为亲笔题写的对联,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着袁督师的石像,两壁和两侧次间中的《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作品,也大多为康有为、梁启超两位广东老乡的手笔,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1984年,这里被正式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祠墓均在迁移之列。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毛主席,提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资观感”。1952年5月25日毛主席立即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长,同意袁崇焕祠“应予保存”。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款进行了修饰,袁崇焕祠墓得到妥善保护,宋庆龄、周恩来、李济深、傅作义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经先后到袁崇焕墓地祭扫纪念这位民族英雄,2006年,袁崇焕祠墓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广东东莞的袁崇焕纪念园

梁启超曾经高度评价袁崇焕:“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为弘扬袁崇焕爱国精神,2003年在袁崇焕故乡出生地的广东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政府投资1.2亿元在其故居旧址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园林景区,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袁崇焕纪念园,对观众免费开放。

崇焕纪念园是以袁崇焕故里为依托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集仿明建筑、雕像、浮雕、对联、诗歌、书法等手法于一体,主要以收藏、研究和展示袁崇焕文化的场馆。园内现有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精心雕琢的袁崇焕石雕像、庄严肃穆的袁督师祠、手工精凿的19幅袁崇焕传记浮雕、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为袁崇焕纪念园题写的“崇焕故园”的书法刻石以及故居、衣冠冢、三界庙等景点,袁崇焕纪念园现有藏品3048件/套,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

纪念园内环境优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翠瓦朱檐错落有致,这里已经成为东莞的重点文化设施和旅游胜地。

从袁崇焕出生地南海之滨的广东东莞,到其建功立业的关外辽东兴城,再到他壮烈牺牲的古都北京,追寻民族英雄的历史足迹,感怀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片丹心,千古留名,英烈不朽,万民敬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兴城,古城,宁远,城墙,袁崇焕,一生,历史,广东,关外,民族英雄,消息资讯,袁崇焕,康有为,袁崇焕祠,兴城古城,蓟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兴城,古城,宁远,城墙,袁崇焕,一生,历史,广东,关外,民族英雄,消息资讯,袁崇焕,康有为,袁崇焕祠,兴城古城,蓟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兴城,古城,宁远,城墙,袁崇焕,一生,历史,广东,关外,民族英雄,消息资讯,袁崇焕,康有为,袁崇焕祠,兴城古城,蓟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