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理由,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战胜了建文帝朱允汶,夺了侄儿的江山。朱棣为何一定要发动靖难之役,究竟是迫于无奈,还是早有预谋?就让我们借助《明史.姚广孝传》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窥豹之一斑吧!
01
姚广孝是讨论“靖难之役”绕不开的人物,他的相貌与众不同,十四岁就出家做了和尚。有个名叫袁珙的术士善于看相,当他看到姚广孝后大为惊讶:“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命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可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功臣,也曾经做过和尚。袁珙拿刘秉忠比姚广孝比,可见姚广孝的不寻常。
马皇后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皇子们选拔高僧,以求诵经荐福。说来也奇怪,姚广孝和燕王朱棣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燕王离不开的“智囊”。姚广孝“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他们到底谋了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02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汶继位。建文帝虽说年轻但却很精明,为了避免被皇叔们挟制,就和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策划削弱藩王。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削除之后,很快就要削到朱棣的头上了。
形势严峻,姚广孝(道衍和尚)力劝朱棣起兵。可是,整个天下都掌握在建文帝手里,如果起事,朱棣面对的将会是以一隅敌天下的窘境!没有实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哪里来的底气呢?因此,朱棣不无忧虑地说:“民心向彼,奈何?”(天下人的心向着朱允炆,我能怎么办呢?)
姚广孝不以为然地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我只知道时候到了就得行动,哪里顾得上天下人向着谁!)接着,又给燕王推荐了术士袁珙和金忠,让他们用“天意”鼓动朱棣。
朱棣决心放手一搏。
03
举兵起事可不是儿戏!想举事,首先得有人马和兵器。于是他们就“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暗地里大肆招兵买马。建文帝耳目众多,这么大的动静一旦泄露出去,能有朱棣的好果子吃吗?
不过,没有关系,朱棣的王府本是元朝皇帝的皇宫,足够大,也足够深。所以姚广孝和朱棣就在后院练兵,挖掘地下室铸造兵器,又在院子里养了好大一群鸭子和鹅子,用鸭鹅的叫声掩盖练兵、造兵器的声音。
04
可天下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到底还是泄露出去了。泄露天机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手下的护卫倪谅。倪谅告发了朱棣,朱允炆立刻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此时,形势已经非常危险了。不过,建文帝还在犹豫要不要对朱棣采取非常手段?所以并没有向朱棣下手。只是命令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张昺率兵包围了王府。
事态严峻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即使准备得再不充分,朱棣也不能等了。
于是,诱杀了“北平城防司令″——谢贵和张昺。然后,趁北平驻军群龙无首的机会,迅速控制了北平城。
05
控制了北平之后,朱棣便“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为理由”,动员军队,举兵起事。很快燕军就攻占了居庸关、怀来、密云、遵化和永平“二旬众至数万”。
朱棣终于大张旗鼓地和朱允炆杀将开来,拉开了三年之久的战争序幕!
据《明史.姚广孝传》所载,朱棣和姚广孝对举兵起事早有打算。只因实力差距过于悬殊,信心不足。建文帝削藩,促使朱棣铤而走险。结果,三年之后朱棣就打进南京,终于为这场叔侄之争,骨肉相残划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明史.姚广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