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遇到亡国之君,总会伴随着红颜祸水的故事,“夏因妹喜而亡,商因妲己而丧”。
商纣王因为妲己而祸国,吴王夫差因为西施而”以惑其心,而乱其谋“,汉成帝因为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而不理朝政,唐明皇有了杨玉环后“从此君王不早朝”。
所以古人记载这一切的时候都喜欢把问题归结于女子,认为她们是红颜祸水,是因为她们这个国家才灭亡的。
而据史料记载,周朝灭亡于周幽王这一代,而后人对于周朝灭亡的原因,总是喜欢怪罪在周幽王的宠妃褒姒身上。
证据就是周幽王因为褒姒而烽火戏诸侯。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尽了法子也不能让她露出笑容,但褒姒唯独看见这些诸侯被戏弄的样子,哈哈大笑。
所以周幽王屡次点燃烽火戏诸侯,而导致真正有敌人来犯的时候,诸侯国都不来支援,至此西周灭亡。
所以大家都说褒姒是红颜祸水,但周朝的灭亡,到底是因为什么?
前几代周王埋下的定时炸弹
一个国家的灭亡是缓慢的,有迹象的,不可能一下子就灭亡在一个人身上,我们往前回溯一下历史,看一下在周幽之前几代君主。
成康时代,康王晚期喜好征伐,康王常常征战,大开杀戒,不仅仅是为了平定边境,更是为了自己的喜好,经常滥杀无辜。
导致边境小国因为他的不仁道行为,滋生叛意,为边境的不安定埋下了隐患,而征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自然要从百姓身上搜刮,这为周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昭穆时代,周朝周边小国频繁来犯,使得周王朝不得不出兵镇压,百姓没有得到一丝一毫喘息的机会,周王朝的实力便渐渐削弱。
到了周厉王时代,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因为厉王强征暴敛,欺压百姓,甚至不准国民谈论国事。
连年的战争,也使百姓饱受苦难。可厉王不但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凡有百姓敢质疑他的统治制度,就格杀勿论,周厉王时代的周朝已经已摇摇欲坠,人民离心了。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周宣王继位,虽然宣王有意整改父辈们留下来的烂摊子,开始修身养性,但是奈何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改变不了前几代人挥霍的国力,并且这个时候边境小国获得了各地诸侯的支持,更加张狂,导致周王朝疲惫不堪。
可以说,到了周幽王在这一代,除非非常有天赋和勤奋的君主,根本不可能将本就摇摇欲坠的周王朝拉回来。周王朝也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了。
而周幽王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他本性恶劣,也没有统治能力,就算没有褒姒,也会有李姒,王姒。烽火戏诸侯的举动,只不过是周朝灭亡的导火索罢了,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宫王后不背锅
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公元前775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自从褒姒诞下了伯服之后,周幽王越发疼爱她。
于是,周幽王废除了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申后的王后之位,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所以褒姒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宠妃,她是正宫王后。但她当上王后的原因,历史上的故事里都是说周幽王喜爱褒姒所以才胡来的,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很多破绽。
褒姒之子名叫伯服,只要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先秦男子喜欢以”伯、仲、叔、季“区分辈分,并且用来取名,伯为长,像周文王的长子,名字就是伯邑考,但人家不是姓伯,人家姓姬,名考。
再比如齐国的管仲,意思就是管家的老二,而不是他真的叫“管仲”,他的名字叫夷吾。
再来看伯服的名字,那就是长子的意思,姓姬名服。而申后所生的季宜臼,年纪比伯服要小,不然就叫“伯宜臼”了。
再根据周王室,立太子,立长立嫡的说法,立伯服为太子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他老妈褒姒,只是因为他是长子,反而褒姒才是母凭子贵,当上了正宫王后。
这样一看,妖言惑主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人家褒姒当王后名副其实,当然这其中也可能含了周幽王的私心,但和褒姒一个女子有何关系。
再说在封建制度,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小小女子能够有多大能耐,只不过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的所有物罢了,再如何吹枕边风,做出决策的还是君主本身,君主不能够明正视听,何苦怪罪女子。
褒姒生性不喜欢笑,是周幽王执意要看她的笑脸,所以他听从了那个奸臣虢石父的建议,这才有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那为什么不怪罪到这些个奸臣身上,就逮着褒姒不放呢。
史料记载者
古代注重礼教,讲究“为尊者讳”,并且当时的形势以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周幽王虽然昏庸无道,但毕竟是天子,所以不敢把亡国错误完全归结于君主,也是为了君主的面子,毕竟皇权至上。
而这些历史的记载者,自己也是臣子,他们不愿意把错误归结于自己头上,但总国家的灭亡总需要一个理由和借口,于是才会记载这些亡国之君的妻子,把她们视为红颜祸水,并把亡国的错误归结于她们魅惑君主。
并且这其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攻打周朝的国家,就是废后申后的娘家与西边名叫犬戎的部落,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心怀怨恨的申后和她的儿子宜臼,自然不会认真陈述历史,而那个年代信息闭塞,统治者说什么,民众就相信什么,才会有褒姒红颜祸水的说法。
而烽火戏诸侯只是促进了西周的消亡,加速了其衰败。即便没有这个事情,西周迟早也会因为别的事情而覆灭。这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一场灭亡性的战争。而褒姒只不过是周幽王的替罪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