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代皇帝都在一个群里pk谁家生娃最多,恐怕大唐的李大家们会叉腰狂笑,而天水朝廷的赵官家们,则会集体退群,就算徽宗赵小佶扒着门框不走,也会被祖宗们强行拖走的。
为什么?
因为从秦朝到清朝,其他家都多半到王朝晚期才会出现生不出娃的现象,只有大唐天子们,哪怕很少正经的娶老婆,儿子闺女也一堆堆如雨后春笋往外冒,就没有生不出来的时候。
而赵宋朝廷则相反,他们从开国初期到王朝末路,官家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始至终都拼搏在生娃第一线上,还凄惨的几乎要颗粒无收。
北宋的赵官家们好歹还有赵小佶挽尊,数据没有南宋那么难看,可以说,是赵小佶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北宋官家们的生育水平线。但南宋朝廷别说赵小佶了,连最少9子7女的赵三炅的水平都没有。
知道南宋皇帝们想要生个娃有多难吗?
北宋某些皇帝儿子养不大好歹还能养大闺女,南宋皇帝可是儿子闺女都难生、难养,就连皇位传承,也基本靠过继。其皇室成员之凋零,纵观上下五千年,根本无人能出其右,其核心成员就好像被诅咒了一样。
此时此刻,面对子嗣这个话题,南宋诸位官家们,都留下辛酸的泪水。
开国皇帝高宗赵构,即位前生了五个闺女,都跟着祖父徽宗北迁了,出逃在外的赵构,后来就只生一个儿子元懿皇太子赵旉(1127.6.13-1129.7.11),还在3岁夭折。
独生子夭折后,失去生育能力的赵构,不管内心多么的不情愿,最终只能靠过继宗子,就是孝宗赵眘。
孝宗赵眘一改嗣父的萎靡,在即位前和发妻郭氏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闺女,即位后却颗粒无收,啊不,还生了俩闺女,一共七个娃,分别是:
庄文皇太子赵愭(1144-1167.7.10),24岁早亡;
魏惠宪王赵恺(1146.4.24-1180.2.9),35岁早亡;
宋光宗赵惇(1147.9.4-1200.8.8),54岁;
邵悼肃王赵恪,没取名字就夭折,追赐名爵;
嘉国公主(1149-1162.4.2),14岁夭折;
小公主(1181-1181),五个月夭折;
郑国公主,出家。
孝宗四个儿子夭折、早亡三个,剩下一个光宗不但是大不孝,还是精神病患者。
尽管孝宗的生育能力不能和赵炅、赵顼等人比拟,能够抱上大孙子的高宗赵构就已经很满意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南宋朝廷到了第三代,生育又开始变得艰难。
身为长子长孙的赵愭自己早亡,还只生了一个儿子赵挻(1165.6.1-1173.2.22),9岁夭折。
排行老二的赵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长子赵摅(1170-1175之前),大概活了三四岁;次子沂靖惠王赵抦(1177-1206.5.1),30岁早亡;长女安康郡主(1167-1205),39岁亡故。
老三光宗赵惇,则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
长子赵挺(1165.4.15-?),夭折;
次子宁宗赵扩(1168.10.20-1224.闰8.3),57岁;
闺女文安公主、和政公主、齐安公主,全部夭折早亡。
孝宗成人的三个儿子,则一共给他生了五个亲孙子,结果又夭折三个,第四代中就只剩下赵扩、赵抦堂兄弟俩,他哥俩在生育上还是蛮拼的,就是养不活,哥俩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十男一女,却全部阵亡:
赵抦只有一个儿子赵垓,3岁夭折。
宁宗赵扩九子一女,全部夭折:
长子(1192.3.7-1192.4),没取名满月夭折;
兖王赵埈(1196.6.28-1196.8.15),不到俩月夭折;
邠王赵坦(1200.1.12-1200.8.19),七个月夭折;
郢王赵增(1200.11.11-1200.12.1),没满月夭折;
华王赵坰(1202.闰12),同样没满月夭折;
申王赵墌(1207.1.11),生下来就夭折;
顺王赵圻(1207.1.11-1207.2.17),刚满月夭折;
肃王赵垍(1208.3-1208.闰4.14),满月夭折;
邳王赵坁(1223.1.6-1223.2.25),满月后夭折;
祁国公主(1208),六个月夭折。
艾玛!感觉宁宗遭遇丧子之痛都麻了!还要面对皇位无人继承的局面,老凄惨了。
在大臣的建议下,宁宗效法高宗,在宗室中选择宗子过继,即景献太子赵询(1193-1220.8.6),还给早亡、儿子夭折的堂弟赵抦也过继一个孩子,即赵竑(?-1225.1.9)。
让宁宗无可奈何的是,6岁就进宫接受培养的太子赵询,也命运不济的早亡了,且没有给嗣父留下一男半女。
年纪已经老迈的宁宗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次从头培养,就把堂弟的嗣子赵竑截胡,立赵竑为皇子,另外又让宰相史弥远给赵抦过继宗子,即后来的理宗赵昀(1204.1.5-1264.10.26)。
轻狂的赵竑被立为皇子后,倒是生出儿子赵铨(1224.6.5-1224.8.22)来,但这个小皇孙也只活了二个多月就夭折了。
随即宁宗驾崩,和皇子赵竑不对盘的宰相史弥远,联合宁宗杨皇后,胆大包天的在宁宗灵前更换皇子,拥立沂王嗣子赵昀即皇帝位,是为理宗,被赶出京城的宁宗嗣子赵竑很快就被老史害死,想再生儿子也生不出来了。
而捡漏做了皇帝的理宗赵昀,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开始面对生育艰难的问题,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他61年的人生中,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四个闺女:
永王赵缉,夭折;
昭王赵绎,也夭折;
祁王赵维(1238.9.10-1238.11.13),俩月夭折;
齐王未名(?-1240.5.12),还是夭折;
雍王未名,同样夭折;
崇国公主(?-1235.9.23),夭···折···
周汉国端孝公主(1241-1262.7.16),22岁早亡;
德国公主、润国公主,都···夭···折。
同样死孩子已经麻木了的理宗皇帝木着脸想:朕养不大儿子,但朕还有兄弟!还有侄子!不用过继远宗!
他的同母胞弟嗣荣王赵与芮,在年过而立后,才终于生了俩儿子,但长子赵祐孙(1240.4.8)生下来随即不育,次子即度宗赵禥(1240.4.9-1274.7.9)因为堕胎药的损害,生下来手脚都是软的,到七岁才会说话。
不管赵禥多病歪歪,还是个低能儿,但总算被养大,老赵家这三千顷地里总算有一棵独苗苗不是?
在自私的理宗看来,尽管亲侄子是个低能儿,那也是与自己血缘最近的人,因此,他不愿意听从宰臣的建议,去效仿高宗、宁宗选择宗室子做嗣子,而是一意孤行的立低能儿侄子为嗣子,并册立为皇太子。
身为皇帝,不顾江山、社稷、子民,执意把尽管偏安一隅但依旧繁华的大好河山交到低能儿手中,理宗真是造孽啊!
比较神奇的是,尽管度宗赵禥是个低能儿,尽管他的身体也貌似不好,但他的生育能力还是比亲爹、嗣父都强点,在他35岁的人生中,最少生育了七个男孩两个女孩九个孩子:
广王赵焯(1262.闰9.29-1262.11.25),不到俩月夭折;
赵舒(1264.7.3-1264.10),三个月夭折;
端宗赵昰(1268.闰1.6-1278.4.15),11岁夭折;
益国公赵宪(1268.10.1-1270.6.6),3岁夭折;
岐王赵锽(1269.6.10-1269.6.23),没满月夭折;
恭帝赵顯(1271.9.28-1323.4),53岁被元英宗赐死;
末帝赵昺(1272.1.12-1279.2.6),8岁跳海。
同寿公主,不确定是不是晋国公主,晋国公主也跳海死。
不管怎样,九个孩子超过7岁的最少有四个,如果没有蒙古人南下,南宋的皇位传承,大概终于不会再面临过继的情况了,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南宋皇室的子嗣情况:
高宗1子0女,夭折1;
孝宗4子3女,夭折1子2女,早亡2子;
赵愭1子0女,夭折1个;
赵恺2子1女,夭折1子,早亡1子;
光宗2子3女,夭折1子3女;
宁宗9子1女,夭折9子1女;
赵柄1子0女,夭折1子;
赵询0子0女;
赵竑1子0女,夭折1子;
理宗5子4女,夭折5子3女,早亡1女;
赵与芮3子1女,夭折1子;
度宗7子2女,夭折5子。
这数据看上去实在是可怜,认真看一下,抛开夭折不计,南宋朝廷从1127年到1279年的153年里,皇室核心成员健康成人的只有:
高宗赵构(81岁)、孝宗赵眘(68岁)、庄文太子赵愭(24岁)、魏王赵恺(35岁)、光宗赵惇(54岁)、宁宗赵扩(57岁)、吴兴郡王赵抦(30岁)、景献太子赵询(28岁)、镇王赵竑(不超过30岁)、理宗赵昀(61岁)、度宗赵禥(35岁)、恭帝赵顯(53岁)十二个男性。
而女性核心成员,只有安康郡主(39岁)、周汉国公主(22岁)两个健康成人。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大概是再找不出比南宋皇室核心成员的子嗣凋零更凄惨的了,难道是南宋开国皇帝赵构首开过继之河的缘故?还是他老赵家的开基老祖赵二胖背叛恩主郭荣,才导致坐上皇位的子孙都子嗣不旺的?摊手。
因为子嗣艰难、频频的生儿不育,不但让南宋朝廷的皇位传承要靠过继,就连核心成员的身后奉祀也要靠过继。
高宗过继了孝宗,宁宗先后过继景献和镇王,理宗过继度宗,同时,宁、理还先后给庄文、魏王(沂王)、景献过继嗣子,也就是说,在理宗朝,上至皇帝,下至亲王,都是过继子······
过继子理宗的嗣子是侄子赵禥,庄文的嗣子是德昭后裔赵思正,景献的嗣子也是德昭后裔赵乃裕,(魏王系)沂王的嗣子是德昭后裔赵贵谦。
捂脸,这阵势,也真的让人无语凝噎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作者有话说:就觉得南宋官家在子嗣上真的挺悲催,所以想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