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为什么历来造反的都是农民?商人都会成为牺牲品?

《大明王朝》:为什么历来造反的都是农民?商人都会成为牺牲品?

说起《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总能想起里面的一个主线,那就是“改稻为桑”,改稻为桑这个“国策”是在大明王朝国库亏空的情况下提出的,很明显,严嵩等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弥补国库的亏空,嘉靖皇帝还需要严嵩等人的力量给国库弄到银子,即使他们贪墨一半,至少还有一半的钱是属于国库的。

而这个时候的国库似乎已经是入不敷出,只能想办法来弥补国库的亏空,而谭纶也说过“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老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所以严党首先打起了老百姓的主意,要将老百姓的稻田改成桑田,有了桑田就能得到更多的丝绸,朝廷便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得更多的钱,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只能靠商人贱买百姓的田,百姓得到的钱少了,那原材料加工,获得的利润就多了。

但是改稻为桑,损失的首先是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是首先站出来反对的,而这个措施遭到了百姓的抵抗,遭到了胡宗宪的质疑,但是又要尽快补足国库的亏空 ,所以当时的严世藩才提出毁堤淹田,因为百姓受灾,需要粮食,需要钱财,可以趁机压低田价,贱买灾民的土地,这样改稻为桑的事情说不定就成了。

但是历来,尤其是在《大明王朝》这部剧里,体现的更多的不是农民造反,而是明朝内部的党争,虽说裕王身边的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说着自己是清流,但是却不惜以百姓造反为代价,扳倒严嵩等人,说是辅佐裕王,但是其实自己内心里的小九九却是打倒严党。

严党要倒,必须要出一个大事情,而这个大事就是改稻为桑必须失败,严党既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又弥补不了国库的亏空,逼得百姓造反了,那他们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他们在乎的不是百姓的死活,仍旧是自己的利益。

胡宗宪为什么反对按照严世藩的策略改稻为桑?因为他知道,一旦这样子,就会出现变故,本来浙江沿海就是倭寇肆虐的地方,一旦再发生民变,那大明王朝的东南沿海便不再安全,内忧外患之下,大明王朝岂不是岌岌可危?海瑞王用汲以及后来的高翰文为什么要反对改稻为桑?他们知道,国家的稳定才是第一位的,要想维系国家的安定,唯一的办法便是先安抚住百姓。

为什么商人最后会成为牺牲品?

《大明王朝》里的沈一石,虽说是官商,拥有一定的官职,但说到底,地位仍旧是“士农工商”位列最底层的,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一直是处于被打压的地位,就是因为,商人一旦位高权重便会危及统治,所以商人的地位,导致了沈一石的悲剧,他虽然打着制造局的名义,去收田,但是最后却还是将自己的粮食拿出来赈灾,这样的结果,改稻为桑便彻底失败了。

所以要补齐国库的亏空,只能靠着这个大富商的钱。

改稻为桑是想靠压榨农民,可是这条路走不通,只能去压榨商人。国库亏空,前方打仗还需要军需粮饷,那就只能抄沈一石的家,万一能大捞一笔,国库亏空补足了,军需够了,贪官还能贪一笔,这样的话岂不是一举两得。

为什么严嵩,海瑞,胡宗宪诸人都会说历来造反的都是农民,自古以来,中国便是农业社会,可以这么说,农业便是立国之本,作为统治者来说,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君舟民水”的思想,水就是百姓,君王以民为本是治国之本,而在这里,他们却要牺牲百姓的利益去补充国库,甚至不惜淹掉田,百姓众多,一旦生活不下去便容易造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远到秦末农民起义,近到元末明初的起义哪个都是如此。

而商人便不会,重农抑商政策以来,商人一直都是被压制的,以沈一石之才,他若不是商人,说不定也会在官场上兴起一番波浪,可他错就错在自己是商人,明朝初年的沈万三,即使富可敌国,朝廷想让他死也不会留到天明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牺牲品,地位,老百姓,沈一石,利益,胡宗宪,国库,大明,王朝,严嵩,消息资讯,沈一石,胡宗宪,国库,严嵩,商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牺牲品,地位,老百姓,沈一石,利益,胡宗宪,国库,大明,王朝,严嵩,消息资讯,沈一石,胡宗宪,国库,严嵩,商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牺牲品,地位,老百姓,沈一石,利益,胡宗宪,国库,大明,王朝,严嵩,消息资讯,沈一石,胡宗宪,国库,严嵩,商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