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年初,郑成功面对这样的问题很惆怅。荷兰人占据了美丽的宝岛38年,让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责无旁贷。
但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国民的支持,国际的影响,军队的素质,甚至海军的建设,每一环都会影响战争的成败。
形势逼得郑成功主动收复台湾,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这是唯一出路。
当时的郑成功正处于内外交困的人生低谷期。1659年,他和张煌言约定攻取南京,抵抗强大的清朝,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在南京城下他们遭遇重大挫折,非但没能割据江南,反而损兵折将,郑成功带领十万大军北伐,回来的不足五万,于是他们只好退回厦门,休养生息。
可厦门周围的地盘都被清军占据,他们断绝了内外的一切交流,粮食,武器,布匹……这是要让郑成功穷死,饿死。直到郑成功坚持不下去了,就是清军攻城之日。
怎样才能打破清军的围剿呢?厦门三面被包围,怎么出去呢?咦?东方的海上不是有块现成的地盘吗?
对了,就是台湾,只要收复台湾,就能打破清朝的贸易封锁,走出去,就是海阔天空。
对郑成功本人而言,也有收复台湾的动力,依靠父亲的家底抗清多年,但成就基本不大。别说开拓进取了,能保住厦门就不错了,说出来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如今又被清军封锁,郑成功陷入了人生低谷。
首先就是来自部下的质疑,你不是有能耐吗,拿着父亲的资源,打着爱国的大旗,怎么带着我们混成这样?你到底行不行啊?然后是自己威望的损失。
郑成功用来凝聚人心的口号是“反清”和“爱国”。可在失败面前。一切都成了镜花水月,口号又不能当饭吃。
再说了,没有足够的功勋,郑成功凭什么在将军的位置上继续坐下去?他最大的功勋是什么?驱除外夷,收复失地!
这时收复台湾就是最好的选择,用军事的胜利让部下闭嘴,证明自己没问题,用爱国的行动让民众拥护,证明跟着他没错。
就这样,38年都没有收复的台湾成了郑成功眼中的一块肥肉。
当时的台湾只有20万人口,人丁稀少,土地荒芜,文化落后,台湾的军队还是很简陋,不堪一击,只要郑成功想打,就一定能胜利。
但真正决定台湾命运的,是荷兰。
17世纪的荷兰的地位是“世界警察”,他们的海军和船队遍布世界。
他们在台湾建立东印度公司,扶持土著领袖,在他们之间吹嘘自己的文化优越性,什么造船技术好,军队强大,文明素质高,关键还有钱。于是原住民领袖们纷纷开始主动学习荷兰语言,生活方式,如此一来,荷兰的地位便固若金汤了。
郑成功想收复台湾,何斌就来了,他曾经是郑成功父亲的下属,当年去台湾做生意回福建,在途中被海盗打劫,把全部财产上交才捡回来一条命,逃回台湾。
当时台湾是荷兰人的天下,何斌人也精,他自己学习荷兰语,信荷兰的宗教,为荷兰人跑腿。
被荷兰人任命为通事,但有意思的是,他表面上为荷兰人做事,背后却是郑成功的卧底。
以后的日子里,何斌在台湾不断搜罗新情报,直到三年后才被荷兰人发觉,他才回到郑成功身边。此时何斌带来了秘密情报,那就是鹿耳门水道的详情描述。水文,气候,地形,礁石,甚至连荷兰炮台都一清二楚。
此时的郑成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于正常战争,不管荷兰会不会干预,他都只能一条道走下去。
先做了,再善后。
1661年3月,郑成功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正式势师出征台湾。
他率领25000名将士,300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向东挺进。按照何斌的情报,从鹿耳门突破,一路登陆禾寮港,迫降赤崁城,围困台湾。
最终在1662年2月1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交出所有城堡,武器和物资,并率领900名荷兰军民撤离了台湾。
计划中与荷兰打国战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因为荷兰人眼中,认为台湾的分量远远不够。他们主要想抢西班牙的殖民地,小小台湾没必要和郑成功死磕,只好拉到吧。
分离38年的台湾再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清朝想困死义军的幻想破灭,郑成功的地位再也没有人能挑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足半年就暴毙而亡,他弟弟郑袭妄图夺走“延平郡王”的爵位,自己占据台湾为王,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带领15000人赶到台湾杀了郑袭,维护了郑氏家族代代相传的荣光。
不论日后台湾归属明郑还是清朝,或者是日本,台南延平郡王祠400年香火不断。全世界的华人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提起“郑成功”三个字,都会竖起大母指称赞:“是中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