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且以地为生。
古时候的土地就好比现代人的荷包,管理不好,那都是要出大问题的,细数古今,历朝历代,但凡是最终覆灭了的政权,国家崩溃的根由,往往都会落到土地上面,而土地的问题,往往只有一种,那就是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是什么意思,大部分人也都晓得,我们只说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老百姓最后无田无地,就连当佃户,当隶农都吃不饱饭,没有办法了,最后只得走上造反的道路。
自古以来,土地管理就是困扰统治者的民生难题,因为民生民生,民以食为生,最后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了,那么民生问题怎么管都管不好。
不过,历史是一个持续向前发展的状态,历朝历代都会在前朝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推出一个又一个比较有效的土地政策,比如唐朝初年的租庸调法,又比如唐中后期的两税法等。
今天我们就来结合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性质变化,浅谈一下唐代土地制度的变化,以观正听,了事于补。
土地问题,历朝历代都是大问题,哪怕是对于富庶繁华的唐朝盛世,对于唐太宗等古今明君而言,一样是头疼的问题,因为但凡明君都知道,土地问题,所涉具体其实不止是土地,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面对的土地问题,是比较尖锐的,因为唐朝的政治基础,其实是由数个关东士族,以及一些齐鲁士族撑起来的,李世民的父亲,唐高宗皇帝李渊,就是起兵于太原,靠着太原的地方豪族的支持,才有能力讨伐杨广。
唐朝初立,为了安抚这些有着“从龙之功”的家族,李渊肯定要进行封赏,单是开国公侯王爵,就赏出去几十个,更别提金银财宝了。
相比之下,顺带着赏出去动辄几百亩上千亩的土地,反倒都是小数了。
然而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这些开国时期尚不足论的土地,变成了皇帝头疼的问题。
原来,在这短短几十年间,王公贵族们占定的土地,已经由最初领赏时候的上百亩到上千亩不等,逐渐变成了几千亩,但凡是世家大族周围,几乎所有的田产,都收归富家所有。
而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要么就卖身为佃户,要么就逃荒。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在作祟。
租庸调,其实这种土地政令的基础,是前朝的均田制,以此法为基础,土地由官府重新分发,订立数额,然后土地征税则以粮食或者布匹征进行收纳。
此办法,根本目的,是在于稳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