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读城〕李后强:荥经云峰寺“飞来石”的搬运工是唐朝名将韦皋

〔读城〕李后强:荥经云峰寺“飞来石”的搬运工是唐朝名将韦皋

文 / 李后强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现场多次考察,初步判断荥经县云峰寺的“飞来石”(太湖石)实际是一座假山,属于园林美化性建筑,始建于唐朝,后来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假山由多片石块组成,主体是瓦屋山玄武岩,部分石块来自苏州太湖地区,时间在公元800年左右,与乐山大佛处于同一时期,工程设计者是中唐名将驻守蜀地21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提出建议者有中唐贤相陆贽和著名女诗人薛涛。建设辟支佛道场云峰寺(太湖寺),是为保佑大渡河与青衣江流域航运安全,与修建乐山大佛的愿望一样。苏州太湖石运输途径是从长江到乐山,根据河流水势水量再通过大渡河或者青衣江水运到汉源富林或雅州,工具是木筏和小船,从雅州或富林用“茶马古道”的马帮驮运,陆行到荥经云峰寺。瓦屋山(桌山)玄武岩取自荥经县龙苍沟阳坪(现在黑石公园)附近。韦皋小时候在江夏(今湖北武汉)驻留学习,了解太湖石。他在蜀地主政期间,知道严道的重要性,因此把云峰寺作为皇家园林建设,专门增设了太湖石假山景观。这个判断是科学的分析,排除了女娲补天漏石等民间神话传说。

(黑石公园玄武岩)

(云峰寺太湖石)

全国有多个云峰寺,比如有四川省荥经县云峰寺、福建浦城云峰寺、广东省潮州市云峰寺、安徽省六安市云峰寺、山西省介休市云峰寺以及北京市平谷区云峰寺等。据史料记载,荥经云峰寺过去叫太湖寺,最初是家庙,始建于汉代,后为道观,扩建于唐,赐额于宋,兵毁于元,修复于明,续修于清,因此寺内石壁隐藏“一团和气”四字。云峰寺有三奇:古楠、神水、太湖石,还有三绝:佛塔、风洞、摇亭碑动,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光顾,如张大千、许世友、刘文辉等名人曾在此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我曾经多次去那里调研和参观,留下许多惊喜和疑惑,印象最深的是千年桢楠和“飞来石”。

(调研组考察云峰寺太湖石)

(云峰寺太湖石)

(作者在云峰寺太湖石)

千年桢楠是“飞来石”的见证者。云峰寺是“山水灵秀汇聚之地”,左为青龙坡,右名白虎岗,前朱雀,后玄武,形成了“洞天福地”的特殊地势,最大的特征是以桢楠为主的古树林,正所谓:“神灵之地,界水则止”。民间说法,寺内有二百株参天古桢楠,官方登记造册的古桢楠有129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是迄今为止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桢楠群。其中,列于天王殿石梯两侧的两株最为壮观,一株高31米,另外一株高36米,树龄都在1700年以上,栽种于西晋,真是活文物,十分珍贵。36米高的那株,胸径2米,要6人才可合围,堪称“中国桢楠王”,2015年入选 “100株中华人文古树保健名录”, 2018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中国“最美桢楠”。据当地人说,数百年前,此树曾遭遇五雷轰顶,树干被雷电击中,众人都以为古树已死。正不甚悲凄之时,却不想时隔数月,枯木的枝干上又长出新枝,年复一年,古树不断向另一个方向生长,终于重新生出健壮枝干,也就形成了这棵“一生一死,相依千年”、“一枯一荣,生死同根”的奇特之树。生死一体,相依相偎,千年古刹中的“生死树”,带着佛家玄妙的沧桑,至今枝繁叶茂。这千年古树,肯定知道“飞来石”的前世今生。

神奇的“飞来石”有着美丽的传说。在千年桢楠覆盖下,“飞来石”静默不语,任由游人评说。我数次观察,奇石质料不同当地四周的石料,重达数千吨,由数十块石料组成,数百年雨水使其溶化粘结,其上长满青草和小树,但与地面没有整体关联,难怪有人推测它是天外陨石。相传,女娲补天时,从太湖边炼石,取石补至严道上空,不慎将一石落在今荥经青龙村境内,人称"飞来石"。又有传说,二郎神从太湖边担起两巨石追赶太阳,行至严道上空,扁担断了,落下一尊巨石在青龙乡境内,另一尊落在烟竹乡山门寺,人们因石而建寺,称“太湖石云峰寺”,简称云峰寺或太湖寺。另外还有传说是:因荥经人笃信佛教,在西天佛祖讲经大殿的两个石头,为荥经人的虔诚所感动,遂从西天飞来荥经,分别落在青龙乡的云峰寺和烟竹乡的山门寺。又说此石为雌雄二石,山门寺的那个为雌石,云峰寺的为雄石,两石互相呼应,而不肯离开,所以就在两个寺院分别成了镇寺之石。两块石一样具有“太湖石”的特点,因此在唐代就被荥经当时的父母官许长源命名为“飞来石”了,这表明唐代就有这个奇石,明代叫“太湖石”,云峰寺也随之称太湖寺。在唐代,云峰寺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主要节点,来往客人众多。在宋代云峰寺受过皇帝赐匾。有一副对联写道:“问太湖片石,果从何处飞来?弥勒无言扪腹笑。览严道诸山,唯数此峰独秀,禅关不锁任人游”。有人说,既然“弥勒无言扪腹笑”,不愿说出真相,这千古之谜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但从对联看出,秘密与“弥勒”“严道”“独秀”“人游”有关,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云峰寺太湖石)

“飞来石”就是古代追捧的太湖石。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造型。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江浙的太湖石、广东英德的英石、安徽灵璧的灵璧石、江苏昆山的昆石),因最早发现于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地区而得名。因为有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或者玄武岩统称为“太湖石”。太湖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朵奇葩,在唐代已有开采,后世继之。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按是否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干石;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可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组景石。水石是碳酸盐岩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太湖石,自唐代开始,太湖石特别盛行,在庭院、园林、庙宇、学校、道场等广泛使用,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尤其喜爱。到了宋代,不爱江山爱艺术的宋徽宗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叫应奉局的机构,并成立了“花石纲”,专差人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太湖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建造艮岳。许多文人,如白居易、王贞白等写过太湖石。云峰寺的“飞来石”像是一座“小山”,实际是假山,由于长期的水蚀作用而形成粗粝奇特的形态,透出一种特殊的灵气。如今,这个“太湖石”被石条、水泥栏杆围护起来。根据现场调研,这个假山的主体是瓦屋山玄武岩,部分石块是苏州太湖石。云峰寺内有这样的“假山”建筑和特别景观,说明云峰寺在唐代地位很高,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很大影响力,相当于“皇家林园”。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建园、造景、绿化、美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北京圆明园的"青莲朵"等园林名石。在唐代,士大夫阶层产生了“中隐”的思想,内心面临“仕”和“隐”的选择,“隐于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仕”与“隐”兼具的要求:居朝野而寄情林泉,处江湖而心系庙堂。中唐以后,“隐于园”已发展为无需身体力行的精神享受,流行于文人之间,它直接刺激了私家园林和太湖石的普及和发展。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

云峰寺由谁建?太湖石在什么时间从哪里来?建设太湖石景观为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学界和社会。通过多年研究,我们初步确定,云峰寺由中唐名将韦皋所建,太湖石在公元800左右从太湖地区运来,与乐山大佛同期,目的是保佑大渡河和青衣江水运安全,由唐朝著名政治家陆贽建议,同时受到蜀中才女薛涛的提示。

为什么要修建云峰寺和建造太湖石假山景观?因为荥经县很重要,云峰寺具有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荥经县古称严道,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至今已逾2300多年历史。1985年在今严道镇同心村发掘出新石器打制场遗址和春秋战国时的巴蜀墓群(发现“巴蜀符号”),证明荥经地域于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活动。西周起,蜀国领域已及于今县境。公园前312年,秦惠文王封樗里疾为首任县令于严道,号“严君”,乃设县,隶于蜀国守,公元前312年置县名严道,站所在今六合乡古城村。唐武德三年(620)改置荥经县,站所在今严道镇。据《元和郡县志》,青衣江流域的几个县都是秦的严道地,范围很大。荥经县周安勇、杨启邦编辑《走向云峰寺的月影禅心》记载,云峰寺原来不是寺庙而是当地大户黄姓家族的祠堂,主要供奉黄家历代祖先的神位,此外还供有土地、高山爷(山神)、龙王、牛王、观音、老君等菩萨的神像,故叫家庙。东汉末年刘备坐镇西川成都,诸葛亮征服南蛮时,黄家是当时没有被赶走的周、黄、石、米、罗五姓的汉人老住户之一,说明黄家当时很有地位和影响。由于连年兵荒马乱,黄家也从此随之衰败了,其家庙也无后人经管,由一个游方道人来此安身。后来在永远供奉黄家祖先的条件下允许道人在此定居。道人从此八方化缘,整修扩建庙宇形成一定规模的道观,香火渐旺,正式改为三清宫。经过数百年变迁,又几经修整,三清宫兴盛了四百多年,后遭隋朝兵焚,大部分建筑不存,道人流离,道观一度荒废。到唐朝大兴佛教,改道观为佛寺,收徒众多,香火旺盛,每天有上百人开饭。几百年来,荥经回乡官绅民众为求儿、求福寿、求免灾等纷纷前来云峰寺许愿,光是还愿、施舍的山林就上千亩,田地五百多担,遍及今天青龙、烟竹、附城、五宪、严道、庙岗等乡镇。每年秋冬季收租子,庙子周边的佃户们帮背租谷,以工抵租,要背一个冬天。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云峰寺安详如故,因此倡导“一团和气”,各家和睦共处,美美与共!

(云峰寺石壁内“一团和气”)

根据《荥经县志》和石佛寺石刻等史料记载,从公元784年开始,韦皋在西南的剑南道(约等于今天的四川省),治理蜀地21年,留下军功政绩颇多,成为唐朝“肃德中兴”时期的一代重臣名将。上任之后,因为吐蕃对唐朝西南边地的掳掠,韦皋决意发动反击。史料表明,今天雨城区和荥经县之间的运输,在唐朝完全仰仗陆路。沿着青衣江,货物自乐山一带运来,在洪雅县罗坝下船后,只能靠骡马背夫翻越羊子岭驮运到荥经县,山路狭窄,限制了陆路的运输能力。为完成军粮运输,韦皋决定将青衣江航道从洪雅县一直延伸到大相岭附近。经过开拓和建设,航道从罗坝如愿拓展到了六合乡富林坝,屯集在乐山一带的军需,可乘船经过桫椤峡、多功峡、邛峡直达此地,而后上岸经大相岭出汉源运抵战场,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同时也将雅乐水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相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代交通体系。此后,这条因为军用而开拓的水道,成了为雅安输送外来粮食的干线,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在发挥作用。

为了保卫这条水陆一体的运输干线,韦皋又在大相岭上的邛崃关(亦称大关)修建了关城,将这个隋朝要塞改造成了军民混居的军事居住区。雅乐水道全线开通之后,韦皋在荥经县境内沿水道建了二十余座寺庙,以祈求神明保佑水道畅通,这些寺庙统称为“辟支道场”,而云峰寺为其中之一。韦皋在雅乐水道的起点乐山,又大力支持完成了自隋朝开始就计划建造的乐山大佛工程。续建乐山大佛,兴建云峰寺等,是韦皋的重大功绩。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于“乐山大佛”凌云山下,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现在是世界上高度第一的石佛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先后历经3位负责人,历时约九十年,修凿佛像其目的是为了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贞元元年(785年)时,韦皋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期间韦皋专门捐出50万钱俸禄作为资金。大佛修造完成后,韦皋为此专门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并将其刻在了大佛龛窟右侧的临江崖壁上,如今成为研究乐山大佛和云峰寺的重要史料。

(唐太宗李世民书《雅州造船贴》)

开通雅安大渡河和青衣江航道,自古受到统治者重视。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曾书《雅州造船贴》,释文为:“雅州只为造船急,所以如此,早与书莫听急,贼已至万,发兵恐少。敕。”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河道漂木,运输木材修建房屋。四川省公路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大渡河查勘史料载:“蜀之木材,早闻于世,汉时蜀郡严道设有木官”;“富林之东有皇木厂镇,据云即昔日采木大臣之驻在地”。青衣江、大渡河,自西向东分南北两路横贯雅安。青衣江从正源源头起,至乐山草鞋渡止,全长276公里。上游3条河,险滩多、河道窄、水流急,不宜航,但可流放竹、木。从多功峡(飞仙关侧)进口起,至洪雅大桥,为青衣江中游,长79公里,境内河段38公里。洪雅大桥以下至草鞋渡(与大渡河汇合处),为青衣江下游,长63公里。从雅安起,下行至乐山港口共计里程长136公里,境内河段24公里,过去这段水路的水面常年平均宽度约120米(枯水平均约80米),自古通竹筏、木排、木船。竹筏为青衣江中下游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川南盐即由雅河(今青衣江)输入,此后,雅安成为川盐大宗运销口岸之一。枯水期间,竹筏也可载运货物由乐山上溯至雅安。雅安平羌渡口及大北门、小北门一带河段,历来为船筏的天然码头。往来船筏,因地就势选择停靠口岸,以方便货物装卸搬运。由雅安运乐山一般为药材、皮毛、粮食(包谷、豆子)、麻枯。由乐山运雅安多是盐、茶(原茶)、杂货、烧酒、砂糖等。由雅安至乐山,下行平均日行45公里,全程航日3天,上行平均日行11.3公里,全程航日11天。洪水下行平均日行68公里,全程航日2天,上行平均日行8.5公里,全程航日16天。枯水下行平均日行40.3公里,全程航日4天,上行平均日行12.3公里,全程航日12天。因此,根据不同季节的水势水量,利用大渡河、青衣江运输太湖石料,应该没有问题。

据《荥经县石佛寺主龛及题记残文考释》作者李炳中、何元粲等介绍,荥经石佛寺题记虽风化严重,不能卒读,但经过精拓辨认后,仍然可以成句读出内容。原来,这题记所述就是韦皋抗击吐蕃成功后,建立石佛寺及“辟支道场”的史实,并有修建水上军事运输线以及大相岭邛崃关城的相关记载。韦皋在出击之前,曾许愿如若神明护佑水道畅通保证军需供应,那待他凯旋,则将建庙宇广厦,布置道场以还愿。得胜以后,韦皋如约,以治下剑南道的殷实财力,在雅乐水道荥经段沿线兴建庙宇二十余座,构成了庞大的“辟支道场”。时隔千年,这个庞大的道场淹没在岁月中,当地仅存庙宇数座。云峰寺,就是“辟支道场”现存的最大最完好的庙宇之一。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云峰寺除了在元代曾受兵祸,大多数时间都香火旺盛。由于韦皋了解云峰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熟知邓通铸钱、战国“巴蜀符号”、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历史,因此把云峰寺当成“皇家林园”进行建设,加设太湖石假山景观,同时这也体现了他的“中隐”思想。为了节约开支,假山石主要取自瓦屋山(中国桌山)玄武岩,少数外围石块来自遥远的太湖地区。有关专家证明,在2.6亿年前峨眉山火山爆发时,整个瓦屋山和峨眉山所在的四川西南地区都位于海底,火山喷发后,玄武岩覆盖在了海底的石灰岩上方。大约一亿年前海水退去,瓦屋山所在的广大区域露出了地表,玄武岩也大量出现在周围。多孔玄武岩石,密度较低,重量较轻,造型与太湖石相似,很多人也把玄武岩当成太湖石。明代举人荥经知县张维斗是无锡人,在《瓦屋山赋》中描写了瓦屋山玄武岩,“其石匪磷、匪砾、匪碉、匪硁,岐岐嶷嶷,且峥且嵘。摹金刚之怒目,肖罗汉之飞升,俨宰官之端笏而垂绅。骇狮虎象豹之彪怒,磨牙伸爪而狰狞。”如今,在中国桌山黑石公园内可见各种形态的玄武岩石。

建设云峰寺太湖石假山景观,著名女诗人薛涛发挥了作用。薛涛(约768~83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78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一次酒宴中,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薛涛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不过人们还是称薛涛为“女校书”。薛涛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薛涛喜欢宝石奇石,有“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的诗句,她提示韦皋在云峰寺建设太湖石景观,体现诗人情怀与素养。

在云峰寺内建设太湖石假山景观,中唐著名宰相陆贽发挥了重要作用。陆贽(754年~805年)是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陆氏。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与韦皋是贫贱故交,在重庆忠州(忠县)任职多年,他出生太湖石之乡,经常与韦皋谈论奇石,因此建议韦皋在云峰寺建设太湖石景观。陆贽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

另外,韦皋童年记忆也有重要影响。韦皋年轻时到江夏(湖北武汉)驻留学习多年,住在姜郡守家的塾馆里。姜家有个儿子叫荆宝,已经读过两种经书,虽对韦皋以兄相称,但是恭敬侍奉的礼数,就像对待父辈。荆宝有个小丫环叫玉箫,才十岁,常常让她去侍奉韦皋兄。玉箫对韦皋也乐于殷勤侍奉。两年之后,姜郡守让韦皋进京求官,但因家里负担太重未能成行,韦皋便迁居到头陀寺中。荆宝仍然时常打发玉箫到寺里去听他使唤。日久天长,韦皋与玉箫之间便产生爱慕之情,后来演绎成著名的“韦皋与玉箫的生死爱情”故事。故事真假不好说,但湖北武汉姜家有太湖石是真,韦皋想起此事,于是在云峰寺建设太湖石景观,以纪念姜郡守和玉箫,也是大概率事件。同时,任命童年挚友荆宝为此项工程负责人,也在情理之中。

永贞元年(805年),韦皋去世,年六十一,获赠太师,谥号“忠武”。著有《开复西南夷事状》等,诗文被收录在《全唐诗》《全唐文》及《唐文拾遗》等书中。韦皋出镇蜀地二十一年,执行联合南诏、东蛮打击吐蕃的战略,保障了西南边陲的安定,又重启南方丝绸之路,推动了唐与南诏及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 ,“功烈为西南剧”,史称他是“诸葛亮转世”

主编 | 晨曦

责编 | 清风

美编 | Birdy

【读城观察】

(上下滑动 点击阅读)

本平台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图片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如有问题请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将,严道,李后强,飞来石,唐朝,太湖,搬运工,玄武岩,云峰寺,千年,消息资讯,薛涛,青衣江,韦皋,云峰寺,太湖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将,严道,李后强,飞来石,唐朝,太湖,搬运工,玄武岩,云峰寺,千年,消息资讯,薛涛,青衣江,韦皋,云峰寺,太湖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将,严道,李后强,飞来石,唐朝,太湖,搬运工,玄武岩,云峰寺,千年,消息资讯,薛涛,青衣江,韦皋,云峰寺,太湖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