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三年(1207)的秋天,铅山有一位老者,一病不起,那年他六十八岁。
躺在病床上,他疾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然后老者在无限遗恨中离开了人世。
这位有心杀贼,却一生报国无门的老者,正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回想四十七年前,在沦陷区济南起义时,自己是何等意气风发,正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如今却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他一生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有“若教眼底无离恨,信任人间有白头”的柔情;
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惬意,也有“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的心绪不堪;
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愁绪,也有“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的释怀
……
终有豪情万般,也是似寻阳江头一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一生收复故土统一山河的壮志,只能化作笔下满腹愁容。
可是辛弃疾从未放弃过,只要国家需要自己,无论艰难困苦,辛弃疾都会怀着满腔热血,做到问心无愧。
哪怕换来的是一次次排挤和打压,辛弃疾精忠报国的热情都从未熄灭过,如此坚韧的品质,令后世无数人所敬仰。
当我们的人生因为不断失败而产生怀疑和动摇时,不妨看看辛弃疾的一生。
01满怀希望归宋,却遭冷遇十年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仅靠五十骑,偷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回到了宋国,此时辛弃疾二十三岁。
作为在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怀着满腔希望回到了宋国。他的勇猛也得到了新任皇帝宋孝宗的赏识,在宋朝正式开启自己的仕途。
等待辛弃疾的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领军北伐,而是十年冷遇。
辛弃疾遭到冷遇的愿意并不是自己“归正人”,而是当时朝局倾向主和,作为主战派的辛弃疾自然无用武之地。
宋孝宗作为南宋少有主战的皇帝,本来应该要重用主战人士,奈何辛弃疾归宋的时机不对。
刚刚组织第一次北伐的宋孝宗,就迎来人生第一次痛击,北伐失败了,这可让力主北伐的宋孝宗有了心理阴影。
更让人不安的是朝廷都弥漫着“抗金必亡”的投降风气,虽然辛弃疾拿出了自己的《美芹十论》,详细阐明了北伐的可行性。
但是南宋的君臣再也没有与金人一战的勇气,因此主战辛弃疾就是他们眼中的异类。
从辛弃疾归宋开始的十年里,朝廷给他的官职都是一些闲职,要么是在江阴当签判,相当于秘书,要么是在建康府当通判,日常工作无非是处理一下地方治安。
虽然处理的工作与自己北伐大业毫不相干,但是辛弃疾还是会任劳任怨地工作。
哪怕辛弃疾偶有怨言,也只是写写诗词,向着朋友们发发牢骚,但是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北伐,辛弃疾还是会不断给朝廷上疏,陈说北伐利弊得失。
哪怕当时是主和派把持朝政,辛弃疾的奏疏只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但是辛弃疾还是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02辗转地方又十年,北伐大业终成空
直到乾道八年(1172)主战派虞允文做了宰辅,辛弃疾的努力才得到了回报,也才终于闲置冷遇摆脱出来。
那么接下来等待辛弃疾的是大有作为的一展拳脚,还是临时起意的昙花一现呢?
辛弃疾归宋不久,曾向宋孝宗提议,要想北伐成功,首先就要治理好两淮地区,让它成为北伐军的粮草补给地!
虞允文想到辛弃疾既然提议了,那么就让辛弃疾当两淮地区的滁州当知府吧!自己看看辛弃疾方略的成效如何!
等到诏令的辛弃疾欣喜若狂,朝廷终于要采用自己的方略,是不是北伐大业就又要开始呢?
此时辛弃疾已经来不及细想,只想快点到滁州,把滁州治理好,为心中的北伐大业铺好路。
乾道九年,辛弃疾带领着人马来到滁州,此时滁州在金人铁蹄蹂躏下,已经是满目疮痍,与其说滁州还是一座城市,不如说它是一片废墟。
原来鳞次栉比的房屋已经烧成焦炭,原本安居乐业的百姓已经衣不蔽体,原本食不果腹,丰收的田地已经荒废,杂草丛生。
面对如此民生凋敝的滁州,辛弃疾并没有被现实冷水浇灭热情,而是燃起满腔的斗志。
辛弃疾一心想得都是,只要自己把滁州治理得好,北伐希望就有了,朝廷一定会重用自己,北伐大业的完成指日可待。
辛弃疾治理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免除人民赋税,让他们能积极投入到农耕和商业贸易之中,让百姓能够活下去;
第二件事,就是借钱给人民修建房屋,让他们能够居有定所,让百姓可以住得舒心;
第三件事,就是搞团练,加强滁州防务,让金兵不敢来骚扰,让百姓可以住得安心。
不到两年,辛弃疾就基本按照自己在《美芹十论》的方略,让处在前线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按照计划,下一步就该实施北伐了,可是朝廷看到辛弃疾政绩如此出色,宋孝宗是满意了,但是其他人就不干了。
他们心想你辛弃疾既然如此能干,那就到湖北荆州剿灭“茶寇”吧!
没想到辛弃疾到了荆州没多久,就把“茶寇”剿灭了,这在地方为祸数十年的土匪团伙,让辛弃疾不到一年就清理了。
这让当朝大臣对于辛弃疾的才能不仅是震惊,更加是嫉妒。大臣们就纷纷上疏让辛弃疾去湖南为官,让他去清剿匪徒,镇压起义。
虽然任职地方离自己抗金前线越来越远,但是朝廷有需要,辛弃疾还是立马就会挺身而出。
到了湖南,辛弃疾并没有立马派兵剿匪镇压起义,而是调查当地盗匪猖獗的缘由,结果发现是吏治腐败,官逼民反的原因。
为了彻底解决匪患,辛弃疾还创建了“飞虎军”一举荡平贼寇。
同时辛弃疾上疏请求惩治贪官,再招抚流民,以此来解决盗匪猖獗的根本问题,虽然许多大臣反对,但是宋孝宗下定决心要整治湖南官场。
虽然辛弃疾成功解决湖南盗匪问题,创立了劲旅,但是他得罪一大批官员。哪怕辛弃疾在湖南政绩斐然,但是还是官员弹劾之下,辛弃疾因为或真或假的罪名,罢了官。
此时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早已不是当时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北伐宏愿离自己是越来越远,在官场时,辛弃疾总是劝慰自己时机总会来的。
可是如今,已经退出了官场,北伐宏愿还能实现吗?
自己在这地方辗转十年,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让朝廷看到自己的才能,好重用自己北伐!
也许辛弃疾会感到彷徨和迷茫,为何自己怎么越是努力,反而越失败了,离自己北伐的目标也越远。
但是难道这样受到这样打击辛弃疾,他就会放弃北伐梦想吗?
只要一有机会,我们相信他依然会披挂上阵,哪怕他已经难近花甲。
03闲居铅山不得闲,一心北伐终难忘
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黯然退出了官场,开始闲居在江浙的上饶带湖。
哪怕过上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散日子,遇到至亲好友前来,喝到酒酣之时,也难免会想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初心。
在闲居期间,辛弃疾也有几次被起用过,每次辛弃疾都是满怀希望地前去,失望透顶地回来,面对这个已经毫无进取心的朝廷。
对着朋友,辛弃疾嘴上说着:“我一个五十多岁老者,老弱不可堪,哪里还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了。”
可是当他听到嘉泰三年(1203年)当时的宰辅韩侂胄想要北伐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辛弃疾依旧像少年时般热血,他彻夜不眠地把自己铠甲和宝剑擦得锃亮。
当朝廷诏书请他出任镇江府知府时,他是马不停蹄地奔到了镇江出任了知府。当他六十多高龄,站在北固亭之时,面对凌冽的江风,他依旧像一个二十岁的少年雄心万丈。
此时他挥笔写下千古名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还没有等他兴奋太久,就有御史出来弹劾辛弃疾年迈不堪大用,起用的韩侂胄也乘机免去了他的官职,本来踌躇满志的辛弃疾又一次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这一次辛弃疾又是满怀希望而来,失望颓废而去。
没过多久,辛弃疾就病倒了,在病床上疾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然后辛弃疾带着满腔遗恨离开了人世。
留下了一首诀别诗: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04生不得行其志,没有一人明其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就是生不逢时的悲剧,宋朝三百年,一直都是重文轻武的传统,只看重内部稳定,面对外敌甚至到了妥协的地步,就是防止武官专权,再出现安史之乱。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以他智谋勇猛,他早已是霍去病齐名的将军了。
哪怕生不逢时,但是辛弃疾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哪怕一次次失败,也没能浇灭他心中的理想。
虽然南宋朝廷无数次让他失望过,可是朝廷一旦有需要,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他坚韧不屈的精神感染无数人,虽然他一生未能完成理想,但是无数人继承他的遗志,最终让山河重归一统,百姓也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