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雄主,但纵使如此,在很多问题上,由于受到当时地缘环境的影响,朱元璋也曾做出过错误的决定,就比如说今天我们要讲到的台湾问题。
虽然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就曾派军队去过台湾,但长久以来,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为对于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毛之地的台湾似乎并无太多的利用价值,即便是思想较为开明的宋朝,也仅仅是为了保护航道的安全而在澎湖列岛周边派兵巡访过,直到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这才对澎湖列岛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管辖。
不过,那时候的台湾虽然不受中原王朝的管束,但由于生活在台湾的居民有很多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徙过去的老百姓,所以,事实上台湾依旧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繁衍生息的土地,因此,不管是从文化还是血脉上来讲,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朱元璋当年在对台问题上又犯过什么错呢?我们继续来看。
前面提到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用以保护澎湖列岛和海峡航道的安全,明朝建立后也延续了这一行政机构。
但没多久,倭寇的横行却开始影响甚至左右了朱元璋对台问题的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自元末之际,由于中原地区各地战火不断,元朝廷为了剿灭各地义军便将驻守沿海的部队开始内调,这就造成了当时海防力量的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的灾民们为了躲避战火便纷纷结伙下海,他们以周边海岛为根据地,开始了劫掠过往商船的海盗生活。
如此,大规模倭寇就逐渐形成了。
再后来,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中国老百姓出身的海盗和日本倭寇开始联合起来,成为了侵犯明朝海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因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遭受战乱之苦,所以倭寇便将目标重点放在了较为富庶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就成了他们劫掠东南沿海的中转站,有时候他们在沿海一无所获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台湾大肆劫掠。
所以,有时候台湾不仅仅是倭寇侵略东南沿海的中转站,还是他们用来发泄不满的劫掠重灾区。
只可惜了那些为了避免战乱而逃难到台湾的老百姓,躲过了战乱却没能躲过倭寇,真的是可怜至极,欲哭无泪了。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不得不就这个问题采取行动,毕竟倭寇犯边东南沿海也影响了明朝的税收。
可问题是,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期,小小的日本有两个天皇,两个天皇各自有自己的朝廷,而且两个朝廷又互相对立、攻伐了两百多年,矛盾之深不可调和。
所以,当朱元璋派使臣到日本的时候,双方都在互相扯皮,互相推诿,虽然当时南朝因为正遭受北朝的进犯而不得不暂时向明朝承认错误,但很显然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
出使日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倭寇再次大举进犯,这一次,朱元璋派使臣去日本“抗议”,但却得到日本两朝的推诿,因为两朝都在狡辩:倭寇其实大多数都是汉人,他们以台湾为翘板,日本即便想解决也鞭长莫及。
好嘛,日本的无赖竟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不过,虽然没能从日本那里得到什么满意的答复,但朱元璋却从日本人的推诿之词中发现了解决倭患的重点在于台湾。
后来朱元璋派汤和巡视东南沿海,汤和在给朱元璋的奏报中也提到过台湾,他说“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地区,中间必然会去台湾补充淡水粮食,而那里兵少势孤,有兼移民众多,着实成了倭寇的天堂。”
朱元璋下禁海令除了禁止民间通商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以这种方式杜绝跟台湾的联系,将沿海的大门紧闭后,对于倭寇来说,台湾自然就失去了任何战略意义。
但朱元璋明显判断错误了,又或者说他实在没有考虑到“禁海”对于世代以海为生的百姓们来说有多么的残忍。
因为不能下海,有很多靠海为生的沿海百姓便也下海为寇,成为了倭寇劫掠的帮凶。
这种“逼良为娼”的现象是朱元璋所料不及的,除此之外,禁海也没能给倭寇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因为台湾的战略位置这一点朱元璋还是没有看明白。
虽然切断了与台湾的联系,但台湾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只要台湾不受明朝政府的军事管控,那么倭寇就一直可以将台湾当做一个侵犯大明东南沿海的前进基地,当明朝海防加强的时候,他们就蛰伏在台湾,明朝海防一旦出现空虚,他们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滩掠夺。
倭寇每一次行动都非常的迅速,这就造成了明朝的海防军队迟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因为禁海并不能消除倭寇,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广袤的海岸线上设置大量的卫所,每个卫所都配备战船,重重地加强了沿海的边防力量。
据统计,从辽东到广东沿海,朱元璋设置了50多个卫所,战船50多艘,士兵20多万。
漫长的海岸线在朱元璋的命令下,成了一道厚厚的“篱笆墙”,这道篱笆墙把大明裹得严严实实。
因为最初没能得到确切的消息,所以倭寇几次犯边都被这道“篱笆墙”内的明朝部队击溃。
在受到几次歼灭倭寇的战报后,朱元璋甚至认为他所苦心经营的“篱笆墙”已经是无懈可击了。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朱元璋依旧没能转变思路,对台湾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台湾再次成为倭寇犯边的突破点。
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很简单,只可惜朱元璋“农耕封建思想”局限了他的思路罢了。
所以,没有任何军事力量驻守的台湾成了朱元璋海防下的一个致命漏洞。
倭寇利用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先是占据在那里,然后伺机而动,待明朝海防出现松动便趁机登陆进行劫掠。
要知道,再严实的海防如果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战事便一定会松懈下来,假如台湾当时处于明朝的军事控制之下,那么倭寇便不可能利用台湾这个翘板来密集仔细的侦察监视明朝海防的实际情况,如此,倭寇就定然不敢轻易犯边。
但有了台湾这个翘板,那么倭寇就完全可以肆无忌惮,放手一搏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台湾。
但是,即便苦心经营的“篱笆墙”出现了漏洞,朱元璋还是没有军事控制台湾的想法,他宁愿想到一个更为极端的方法都不愿去尝试派兵前往台湾。
而这个极端的方法就是“让台湾搬家”!
于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正式下旨,撤销澎湖巡检司,所有人尽快返回内陆,不要给倭寇留下一粒粮食。
如此,不仅是澎湖列岛的居民,很多台湾居民也都纷纷响应朝廷政策,他们烧掉房屋,毁掉粮田,举家迁回内地。
但这也意味着朝廷将台湾拱手让给了倭寇。
不得不说,对于台湾问题的处理,朱元璋是比较失策的,假如他当年能够一鼓作气拿下台湾,那么台湾也不会成为明中后期倭寇猖獗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感叹,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就是把倭寇往来的战略要地拱手相让,后果实在严重。
因为道理很简单,也是前面故史君反复提到过的,台湾只要不在明朝的军事控制之下,那么它就必然会成为倭寇犯边的基地,在台湾,倭寇可以更好的实时监控明王朝海防的具体情况,以此来决定犯边的最佳时机。
更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台湾问题最终竟然会因为荷兰人的出现而得到解决,但所谓的“解决”也不过是一帮海盗赶走了另一帮海盗罢了。
明朝末期天启年间,荷兰人占领了澎湖列岛,当时荷兰人想以此逼迫明朝与其通商,但明朝却有意用台湾岛来换回澎湖列岛。
因为对于明朝的统治者们来说,澎湖列岛的重要性要比台湾岛大得多。
当然了,据目前现有的史料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明朝是用台湾换回了澎湖列岛,但很多迹象表明了明朝与荷兰人一定达成过某些协议,否则荷兰人不可能突然撤出澎湖列岛然后占据台湾。
又或者说,两者达成了某种默契?大明朝默认了荷兰人对台湾的占领?总而言之,对于台湾被荷兰人占领这件事,当时的大明朝廷是没有任何表态的。
但不管怎样,若以当年朱元璋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的话,或许明朝的统治者会欣然接受荷兰人占领台湾这一事实,因为台湾作为一个“烫手山芋”,一直被明朝统治者们所困扰,而荷兰人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替明朝统治者们解决了这个“烫手山芋”。
不过,说来也是讽刺,荷兰人占领台湾首先提出反对的竟然是倭寇,毕竟台湾作为倭寇窥伺大明的重要基地,他们是不愿荷兰人来的。
这里有个情况值得一提,当初日本方面与荷兰人争夺台湾的时候,日本人坚持的是“台湾历来就被日本人占领,是日本人的土地”,但荷兰方面却坚称“台湾本是明朝的土地,后来明朝将台湾赐给了荷兰”,所以台湾已经是荷兰的了。
对于荷兰坚称的前半句,故史君还是很欣赏的,因为如果细究起来的话,荷兰可是全世界第一个承认“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国家。但他们所说的后半句,故史君就不能赞同了,因为明朝虽然不重视台湾,但也从没有以任何官方文件的形式将台湾赐给荷兰,顶多就是前面所说的,通过某些协议,用台湾换澎湖,而这种所谓的“交换”只不过是双方的一种默认的做法,也没有任何的官方文件,又或者不排除是当时明朝廷为了尽快将澎湖收回来而在忽悠荷兰人,所以并不具备合法性。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人从澎湖转移到台湾的这一年,郑成功出生了,38年后,郑成功率领军队一鼓作气将荷兰人赶出了台湾,然后便突发疾病而去世。
不得不说,这仿佛就是冥冥注定一般,郑成功来到人世间的使命就是收复台湾,为台湾而活,因台湾收复完成任务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