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朱瞻基诞生之际,他身边的人都还不知道,这个孩子会成为将来的天选之子,而他也将会给历史留下诸多谜团。
朱瞻基,这个乘着祖父奇异梦境出生的小孩,为什么会成为后人口中“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他又会给大明朝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建文削藩,朱棣夺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瞻基出生的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嫡孙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
为什么朱元璋会把皇帝的位置传给朱允炆呢?
那是因为在几年前,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就英年早逝了,大哥朱雄英也早早夭折。
所以按照宗法制,朱元璋只能把皇位传给排行老二且身为嫡出的他。
朱允炆继位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亲爷爷朱元璋给自己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
其一便是兵权旁落:朱元璋喜欢打仗,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藩王封了一大堆,个个手握兵权,骁勇善战。
兵权都分散在自己的叔叔手中,朱允炆心中难安。万一哪一天哪个叔叔对他不满意,一不高兴带兵冲进皇城,那他到时候岂不是只能任人宰割。
他必须想办法将祖父朱元璋外放到各个藩王手里的兵权收回到自己手中,这样他这个皇帝的位置才能坐得踏实。有什么办法呢?
苦思几日,朱允炆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削藩。
削掉藩王手中的兵权,把兵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这样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可是,该从哪个藩王开始下手呢?
藩王当中,燕王朱棣的势力可谓是一骑绝尘,可朱棣脾气不好,性格霸道,朱允炆不想一上来就直接啃硬骨头,打算徐徐图之。
燕王朱棣冷眼看着建文帝的一系列操作,看着一个个藩王被削了兵权,朱棣心生忧愤。
叔叔们看着他长大,为他镇守边疆,他却一个个将他们削权逼死,真是无情无义。自己可不能步其他人的后尘,需得早做打算。
可是,这又能怎么办呢?朱允炆是君,朱棣是臣,总不能再像他小时候那样把他拖过来打一顿,那可就不是单纯的“叔叔打侄子”了。
正在朱棣终日苦思,犹豫不决之时,他做了那个奇异的梦,孙子朱瞻基也应梦而生,于是他当机立断,以“清君侧”之名起兵,一路过关斩将,南下朝着建文帝所住的皇城开去,史称“靖难之变”。
建文帝去哪了?他最终怎么样了?谁也不知道。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却没有立即被封太子。
父凭子贵,“炽”入东宫
朱棣虽然成功当上了皇帝,但是一直受人诟病,名声不好听,很多人都说他抢自己侄子的皇位,是个不顾亲情道义之人。
于是,他就想通过建立不世之功来换取声名,掩盖自己抢夺侄子皇位的名声。因此,让他好好地坐在皇城里享清福,御桌纸笔之上指点江山,那是不可能的,他喜欢亲征,喜欢征伐四方,他想要一统五湖四海。
朱棣在前方打仗捷报频传,朱高炽在后方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深受众臣认可。
朱瞻基一天天长大,朱棣对他格外宠爱,亲自养在身边,亲自教养,请名士重臣为师,教授经史礼义,帝王之道;刚过幼学之龄,就让他随军历练,悉心栽培。而朱瞻基也明白自己身上承载着爷爷的期望,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其文治武功皆是上乘。
为什么朱棣会这么偏爱朱瞻基?其实不仅是因为“传世之孙”的梦境,还因为他是由自己亲自栽培的,脾气秉性自然相承一脉,所以每次朱棣看到朱瞻基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完美的自己,所以对他十分宠爱。
相比于朱高炽,朱棣更喜欢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每次跟他一起出征都能所向披靡,战无不克。
朱高煦也很享受父亲朱棣对他的欣赏,拼命卖力地在战场上陪着朱棣厮杀,只不过关于“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朱棣也很纠结。
他召来首辅解缙共同商议,解缙知道朱棣对朱高炽不喜,然朱高炽确有治世之才,行事宽厚,是众臣心中看好的储君。
那么,怎样才能让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呢?
听了解缙之言,朱棣下定决心,册立朱瞻基父亲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朱棣宣布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则为汉王和赵王。”
汉王没有如愿以偿得到太子之位,心中愤慨难道,后来朱高煦开始了与朱高炽的争宠之路:他经常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炽的小报告,在背后戳朱高炽的脊梁骨,企图让朱棣废太子,立他为新太子。
朱高炽则相反,作为大哥,对自己弟弟向父亲打小报告的行为不予计较——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虽然从小没有在一块长大。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北伐胜利,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一病不起,骤然离世。
事发突然,武将张辅和内阁大臣杨荣为防止有人趁机作乱,立即在军中封锁消息。
两人商议,由张辅镇守军中,对外依旧说皇上是重病不起,所有事宜皆如同往常般不动声色,吃食照送,以防有人看出异样。
杨荣则负责回京报信,找太子商议此事。
朱高炽知晓此事后,思索一番便让朱瞻基前去秘密服丧回京,然后从各处点兵遣将来护卫京都,再与礼部尚书商议丧仪事宜。
太孙朱瞻基顺利服丧回京之后,朱高炽才将朱棣驾崩之事昭告天下。等到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知晓时,已经失掉时机,只得俯首称臣。
但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参加完父亲朱棣的丧仪之后,回去照样厉兵秣马,静待夺位时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为帝,大赦天下。
同年十月,立嫡长子朱瞻基为太子。
九死一生,瞻基继位
好景不长,当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登基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朱瞻基一直在旁陪侍。
那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放弃迁都了吗?朱高炽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他很想念自己在南京城度过的那些日子,他想再看一眼江南的繁荣街市,想再感受一次秦淮河的风情。
当太子这么多年谨小慎微,到了最后,他决定就让自己为自己好好活一次,他决定加快完成迁都事宜,后来朱瞻基为全父愿,启程去了南京。
同年,五月二十八日,朱高炽病危,急召皇太子朱瞻基回京,但朱高炽却没能等到朱瞻基回来看他一眼,最后猝然离世,崩于钦安殿,享年48岁。
从病重到离世仅仅两日,让人不得费解。朱高炽正值中年,难道是有其他什么缘故?
如果是被害,又是被什么人害的?害死一个皇帝可是会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什么人有这个胆子?不怕万一失败被砍头吗?
难道以上的这两种猜测都不对,朱高炽是发生意外骤然身亡?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没有人知晓原因究竟是什么。
朱高炽驾崩了,但是所有的事并没有因朱高炽的死停下脚步。
朱瞻基日夜兼程地往北京赶,被二叔朱高煦知晓,一直想要篡权夺位的朱高煦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就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匆忙布下埋伏,截杀朱瞻基。
由于截杀任务安排得太过匆忙,去截杀朱瞻基的人任务失败了。
朱瞻基九死一生,赶到了北京城外的一个小镇良乡镇,以防进入皇城之后继位会出什么意外。
于是就决定先在良乡镇接受即位遗诏,然后再入宫给自己的父亲朱高炽操办丧仪。
洪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登基,朱高熙眼见如此心里自然是又恨又气,于是加紧操练兵马,心里有了一个计划,效仿父亲朱棣当年发动“靖难”的决定,打算自己练好兵马就起事。
朱高煦在山东夜以继日地练兵,准备谋反。
一切又恢复了风平浪静。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瞻基登基的第二年,汉王朱高煦终于忍不住了,在山东起兵造反。
朱高煦要学父亲朱棣,难道抢侄子皇位这事是遗传吗?朱高煦成功了吗?后面结局怎么样呢?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那这新皇上任不得来个御驾亲征,让天下百姓看看他的英姿和睿智。
朱瞻基御驾亲征,当军队开到朱高煦家门口山东乐安时,朱高煦竟然投降了。朱瞻基很气,朱高煦竟然让自己带着军队白跑了一圈。
为什么朱高煦还没和朱瞻基开打就投降了?是念及叔侄之情,不好意思下手?还是怂了?
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原因是朱高煦家里后院起火了。
朱高煦带领的军队手底下几名大将叛变,一点也不想再跟着朱高煦,一起商议,决定把朱高煦抓住,共同投靠朱瞻基。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带回京城囚禁在西安门。
朱高煦被囚禁了,但他似乎还没有搞清楚形势,还很是嚣张,天天骂朱瞻基,还信口雌黄污蔑朱瞻基和一干人等,朱瞻基得知消息后决定亲自去见朱高煦,或许是因为朱高煦被关得久了,一时间想要恶作剧一下,行径有所不当,但朱瞻基却忍受不了他的恶作剧,于是决定在大缸外面点火,最后竟然把朱高煦给烤了。
朱高煦一死,再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朱瞻基的皇权了,朱瞻基大权在握,颁布多项政策和措施,与民休养生息,得到黎明百姓的称颂,在位时期,与其父一起被共称为“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