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宋初年的这场“三角练”:明争暗斗的博弈

大宋初年的这场“三角练”:明争暗斗的博弈

宋朝建立的过程中,领头的是赵匡胤,出主意的是赵普,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赵匡胤对赵普信赖有加、义同兄弟。

但是,随着大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微妙地发生着变化,这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变,而是客观形势逼着他们不得不变,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具体来说,赵匡胤对赵普是从信任、倚重向着戒备、担心转变,而赵普对赵匡胤也是从自信向着害怕转变。

赵匡胤和赵普都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们对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和功臣们的相爱相杀这段历史还是很清楚的。而他们正处在同样的位置上,想想都该瑟瑟发抖、不寒而栗。

赵匡胤长吁了一口气,不久又变得心事重重起来,而且更为沉重。因为他扭过头来,发现更可怕的人,其实是赵普。

和那些头脑简单、只会喊打喊杀的武夫们不同,赵普充满智慧、运筹帷幄,甚至比赵匡胤想得更长远、更周全,这样的人难道不更是潜在的威胁吗?

赵匡胤要担心武将们黄袍加身、抢了自己的天下,但要是黄袍加身这样的事如箭在弦地发生在赵普身上,赵普将何以自处?赵匡胤又将怎样应对?

有个故事可以生动反映赵普和赵匡胤这对生死兄弟、亲密战友的互相怕怕的心态。

赵匡胤有一次到赵普宅子家访,他们是好兄弟,就该常来常往、多多走动。

突然赵匡胤发现院子里放着十个坛子,于是好奇地问赵普:赵爱卿,这坛子里装着什么宝贝啊?

赵普想都没想地说道:那是钱俶送来的海鲜。

钱俶是吴越国王,已经臣服于大宋。赵匡胤好奇地打开坛子,原本布满阳光的笑脸很快变得僵硬起来:哪里是什么海鲜,里面都是闪闪发光的瓜子金!

赵普也尴尬地僵住了,钱俶确实说的是海鲜,赵普也确实以为是海鲜,而不知道是什么瓜子金。

赵普怕得要死,让他害怕的还有赵匡胤跟上来的另一句话:他们还以为这天下大事都是书生说了算呢。

赵匡胤把赵普说成是书生,绝对不是真心话。因为赵普文化程度不高,他一直都没有把赵普当作是书生。

赵普给大宋选用年号的时候,没读过多少书的赵普呈上的是“乾德”两个字,而好巧不巧的是,乾德竟然是短命王朝后蜀曾经用过的年号。赵匡胤气得要死地对赵普说,看来宰相还得书生来做。

赵匡胤原本不把赵普当作书生,这次气得慌不择言地把赵普说成是书生,是把他看成了自己这个皇帝的对立面;而且觉得,在他这个大皇帝面前,赵普最多就是一个动动嘴皮子、笔杆子的书生,成不了什么大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嘛。

从赵普不知情的神态来看,他接受文武百官的金银财宝绝对是家常便饭。赵匡胤生气的当然不是赵普接受了几坛金子。皇帝不怕臣子爱财,他就怕臣子不爱财,爱财就不会有心思有精力和皇帝争权斗法了。赵普为了让赵普对他放心,也故意把自己装扮成爱财如命的人。

可是这回不同。钱俶巴结赵普而不是他赵匡胤,危险系数急剧飙升,因为赵普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而钱俶原本就是敌对势力,他还在外拥有军队,要是他们互相勾结,那自然是极大的危险。

赵普可以辅佐赵匡胤,难道就不能联合钱俶吗?赵普可以和他陈桥兵变推翻后周,难道就不能再和钱俶整垮大宋吗?不管是赵普还是钱俶上位,都意味着他赵匡胤的出局,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在这种互相猜忌、彼此防备的心态之下,赵匡胤和赵普之间不再是正常的上下级工作关系,而是都在演戏,人生如戏、官场如戏。

赵普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四处敛财,为的是让赵匡胤放心;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把同事们、下属们写给赵匡胤的报告分门别类,对自己不利的一律烧毁,为的是让自己放心。

而赵匡胤这边,不断地给赵普加官晋爵,一直把他提升到宰相中的最高级别,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首相。对那些说赵普坏话的人,毫不容情地予以训斥。他这样做,是让赵普安心,也是让自己安心,他可不能被别人说成是忘恩负义的人。

一个叫雷德骧的官员,当时担任判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向赵匡胤举报大理寺和赵普管理的政事堂两个衙门的官员互相勾结,擅自增加刑罚名录。

说来说去说得赵匡胤忍无可忍,气急败坏地对雷德骧大吼一声:做饭的鼎铛还长着一对耳朵呢,你怎么就不长耳朵?难道你没听说过赵普是朕的社稷重臣吗?

可是雷德骧不开窍,直不愣登地回敬赵匡胤说:你还没吃晚饭,我这么大声说话就是为了给你打打精神。

就冲雷德骧咆哮朝堂的态度,赵匡胤也受不了,何况他冒冒失失揭开了赵匡胤和赵普之间潜伏的冲突。

赵匡胤这时候还用得着赵普,或者说还没到收拾赵普的时候,于是把雷德骧发配到商州担任司户参军,老雷从中央大员断崖式地变成了从八品的小官,从繁华的都城开封一路出溜到了大西北的穷乡僻壤。

这事还没完,因为赵普的介入,赵匡胤又不得不给赵普面子,雷德骧最后被削去官籍,流放到今天宁夏灵武,干脆从官员变成了犯罪分子。

表面上莺莺燕燕、和和气气的朝堂氛围和君臣关系之下,其实隐藏着赵匡胤对赵普的惧怕和无奈。皇帝还有怕的?这就是赵匡胤的怕。

赵匡胤不好和赵普翻脸,或者说暂时还不敢翻脸、也不能翻脸,只好引入平衡术,找来另一股势力来制衡赵普,这样作为皇帝的他就和两股势力形成一个三角关系,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

赵匡胤找来的人,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赵光义总比别人来得可靠吧。

中书令是最高文官,是一种荣誉衔;同平章事是宰相,开封府尹是首都的军政长官,赵光义一下子成为有职又有权的实权人物。

更让赵普心里充满说不出的别扭的是,按照规矩,赵普的宰相任命状必须由另一个宰相签署,当时朝中竟然没有在任的宰相,最后只好由享受宰相待遇的赵光义签署文件才算作数。

赵普是个人精,他当然知道赵光义的崛起,是赵匡胤为了和他分权、甚至对他掣肘而布下的棋子。

而赵光义青年得志,又是皇上的弟弟,心中充满了无边的力量和野心。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组建了自己的幕府,在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幕僚,光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有68人之多。这些幕僚成员的身份鱼龙混杂,除了大量文武人才,甚至还有一些江湖术士、亡命之徒。

除此之外,赵光义还把关系网延伸到了朝廷,结交了一批禁军将领、高级文官、地方大员;同时想尽办法在朝中关键部门安插人手,以开封府为中心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就这样,赵光义的势力和声望日益扩张,满朝上下,唯一能和他抗衡的就是宰相赵普领衔的政治集团。

戏台原来就有,角色已经选好,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的“三角练”就这样密集上演了。

面对大皇帝赵匡胤突然找来的帮手赵光义,面对赵光义的步步紧逼、不断蚕食自己的地盘,赵普当然不会忍气吞声、坐以待毙,老江湖的他逮着机会就对赵光义集团反戈一击、痛下杀手。

赵普瞄准的第一个对象叫冯瓒。

赵普对这话听得非常不乐意、非常不情愿,他倒不是担心冯瓒对他的权力和地位形成威胁,而是这个家伙是赵光义圈子的人。壮大了对手就是削弱了自己。

赵普不好直接跳出来对赵匡胤说,冯瓒这个小子不行。皇帝说行你偏说不行,这不是和皇帝唱对台戏、找不自在吗?也不能说这小子和赵光义走得太近,这样显得他太没有斗争艺术了。

他采取了一个迂回战术,表面上是捧你,实际上在挖一个又一个的坑害你。

他一本正经地对赵匡胤说,四川刚刚平定叛乱,需要有能力的官员去搞管理。我推荐冯瓒去担任四川北部重要城市梓州的知州。

赵匡胤希望早日恢复四川的秩序,冯瓒又是自己欣赏的人才,于是对赵普大大地点赞。

冯瓒是赵光义阵营的人,赵普举贤不避对手,这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于是赵光义也对赵普大大地点赞。

冯瓒果然是个难得的人才,到任之后快刀斩乱麻,很快就把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赵匡胤、赵光义和冯瓒哪里知道,赵普推荐冯瓒去担任知州,绝不是为了让他去捞政绩,而是包藏祸心。

就在冯瓒出发前,赵普早就在他的家奴中间安插了间谍,专门负责搜集他的黑材料。

然后,这些间谍把黑材料一股脑地抱到御史台,控告冯瓒贪污受贿。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御史查来查去,却没有一项是实锤,做出的结论只好是家奴诬告。

赵普没有就此收手,而是趁冯瓒被召回开封接受调查的这段时间,派人日夜兼程赶赴梓州,直接搜查冯瓒的物品。

这回收获大大的。派去的人在冯瓒的知州官邸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打包好的财宝上标注一个人名——刘嶅。

而刘嶅正是赵光义府中的幕僚。人赃俱获,冯瓒只好低头认栽。

冯瓒府中搜出的这么多金银,绝不可能是合法收入,不是贪污受贿就是巧取豪夺。赵普明面上是收拾冯瓒,实际上是针对赵光义。收受财物的刘嶅,官位比冯瓒还低,当然不是冯瓒巴结的对象,他真正的利益输送对象只能是刘嶅背后的赵光义。

最后,冯瓒被发配沙门岛,刘嶅被免去官职。赵光义是皇帝的弟弟,地位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声望绝对受到了打击。

这一回,赵光义吃了个暗亏,在赵普面前,他还是太年轻、太缺乏斗争经验。

斗争还没有结束,赵普对赵光义的主动出击还在继续。

开封府判官姚恕,是赵光义的下属,又很得赵光义的青睐。

一天,姚恕奉命去赵普府上拜访。史书上没有说明姚恕奉谁的命,但既然是赵光义的下属,大概率是受了赵光义的差遣,办的也是赵光义的差事,这事不管如何都和赵光义有着多多少少的关联。

赵普正在大宴宾客,姚恕只好请门人代为通报。因为是赵光义的人,姚恕骄横惯了,说话态度不怎么好,三言两语之间把赵普的门人惹毛了。宰相门下三品官,门人从来都是鼻孔朝天被人巴结着,哪里见过姚恕这路货色,也就不再搭理他。

姚恕也受过这样的冷遇,气得立马走人!姚恕一走,门人才感觉事态严重,赶紧向赵普报告。赵普知道,这得罪的人不是姚恕这个普通官员,而是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对头赵光义,立刻派人追上去道歉,请姚恕回来。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可姚恕就是不回来。

姚恕一较劲,这事儿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赵普对不起姚恕、对不起赵光义,这么一闹,就变成了姚恕不给赵普面子、和赵普过不去。赵普哪里能忍下这口恶气。

赵普找了个机会,把姚恕调离京城、担任澶州通判。当时的澶州知州叫杜审肇,是赵匡胤的亲舅舅。

杜审肇后台硬,只被免了官,姚恕却因此丢了命。

除掉了跟自己找茬的主儿,这是赵普的胜利,更是对赵光义的打击。

赵光义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也不会自动认输,他在积蓄力量,也在等待时机。

赵普和赵光义争来斗去,赵匡胤就这样默默地看着。作为这俩人的顶头上司,他不怕他们斗,就怕他们不斗,下属们要是不互斗,闲得没事就会找他来斗。他乐得坐山观虎斗,可容不得他们都扑过来找自己斗。

接二连三的斗争胜利,使得一贯头脑清醒的赵普突然发昏,摆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架势,进一步挤压着赵光义的发展空间。

赵普为儿子赵承宗张罗了一门婚事。这是小事。可是就后果来看,这却是一件大事,因为赵承宗娶的是时任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

宋朝的制度设计中,中书省门下省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它们的长官、宰相和枢密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和军权。

赵匡胤的跟进动作雷厉风行:对李崇矩,立即罢免了他枢密使职务;对赵普,撤换他主管的政事堂一大批官员,把赵普的亲信统统下放地方。

这对赵普是从来没有的事。

赵匡胤还没有收手。他突然发布命令,以前赵普一个说了算的政事堂,现在由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和赵普轮流负责。赵普的威风不再。

赵匡胤继续收拾赵普。赵普的宰相等职务突然全部免除,只给了个太傅的虚职,实职当然也有,就是到地方去担任河阳节度使。一纸诏书就把呼风唤雨的赵普赶出了权力中心。

赵匡胤一招接着一招,把赵普打得晕头转向。

和赵普的咋咋唬唬不同,他的死对头赵光义不露声色地壮大势力,开封府人才汇集、羽翼丰满,号称“南衙”,俨然和皇宫相对应。

和赵普灰溜溜地跑路也不同,赵光义很快被封为晋王,班次排到宰相之上。大量文臣武将或明或暗地和赵匡胤攀上了关系。

赵匡胤挤走了老哥哥赵普,壮大了亲兄弟赵光义。他可能觉得血缘重于利益。可是他想错了,在权力面前,亲情一钱不值。

他原本考虑周全的权力三角形,因为赵普出局、赵光义做大而轰然崩塌。以前赵光义只是忙着应付赵普,现在全副精力都是针对他这个哥哥、至高无上的大皇帝。

等到赵匡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晚了。

他感觉到赵光义在都城开封培育的强大势力足以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以开封战略位置不安全为借口决定迁都洛阳。可赵光义只是悠悠地说了一句,安全问题“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再也不敢提起迁都的话题。没有了赵普这股力量的制衡,赵光义还怕什么?怕的该是赵匡胤。

尾声

后来赵匡胤果然莫名其妙地驾崩了,赵光义果然说不清道不明地做了新皇帝。

等到赵匡胤的皇后看到是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匆匆赶来处理后事时,只好识相地说,以后我们母子的安危就拜托官家了。

远在河阳的赵普后来回到了都城,他早已忘记了和赵匡胤的君臣之义,也忘记了和赵光义的明争暗斗,而是匆匆倒向了新皇帝赵光义,还以老臣的身份拼力为赵光义做皇帝、为赵光义的儿子接任皇帝做合法性解释。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三角,书生,因为,什么,雷德,赵匡胤,钱俶,皇帝,赵普,坛子,观点评论,姚恕,赵匡胤,赵光义,赵普,冯瓒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三角,书生,因为,什么,雷德,赵匡胤,钱俶,皇帝,赵普,坛子,观点评论,姚恕,赵匡胤,赵光义,赵普,冯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三角,书生,因为,什么,雷德,赵匡胤,钱俶,皇帝,赵普,坛子,观点评论,姚恕,赵匡胤,赵光义,赵普,冯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