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辽朝使者:上联“三光日月星”,对上就议和!苏轼连出四个下联

辽朝使者:上联“三光日月星”,对上就议和!苏轼连出四个下联

文|古今闲客

编辑|古今闲客

宋神宗年间,北宋一心求和,辽朝派使者来宋。北宋大摆酒席,宴请辽朝使者,翰林学士苏轼出席。

席间,两国大臣都铆足了劲儿,想压对方一头。辽朝使者有备而来,把话题引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一位辽朝使者找准时机,嚣张跋扈地出了一个上联:三光日月星。

然后狂妄地表示,假如北宋大臣能对出下联,辽朝就答应撤兵议和。

苏轼略加思考,微微一笑,接连对出四个下联。

东坡先生的下联, 如高山顶上放炮——震惊四方,连辽朝使者都赞不绝口。

对联退敌

自宋太祖开始,为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多次派兵与辽朝交战,但始终未能收复失地,宋辽两国自此长期陷入战争。

宋真宗继位后,辽朝频繁派兵进入北宋境内,在北宋边境烧杀抢夺,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祭黄几道文

后来,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出马,率领大军深入宋朝国境,企图一举消灭北宋。宋真宗接受大臣建议,御驾亲征,至前线督战。

宋辽两国实力不相上下,都奈何不了对方。双方首脑一拍即合,决定停战,派使臣在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自此,两国之间长达25年之久的战争正式结束,宋朝迎来了百年和平。

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两国偶尔还会发生小规模争斗。某次,宋辽发生冲突,北宋不愿再发生战乱,于是邀请辽朝使臣前来议和。

北宋大摆酒席,宴请辽朝使臣,翰林学士苏轼出席宴会。

席间,双方代表觥筹交错、相谈甚欢,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两边大臣都铆足了劲儿,力求压对方一头,好彰显本国气势。

辽朝使臣明显是有备而来,看似无意地把话题引到了对联上。

一位辽朝使臣找准时机,拍案而起,嚣张跋扈地说道:“听说你们宋朝人才济济,我这儿有一个上联,如果在座的诸位宋朝大臣能对上来,我们就答应撤兵议和。”

这位使臣走到场地正中间,清了清嗓子,放声说道:“各位听好了!”他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辽朝使者选择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北宋大臣,是因为对联在我国古代相当流行,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之中,对对联是都是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在你擅长的领域击败你,这种感觉一定很美妙。”辽朝使者们心中是这样想的。

出上联的这位辽朝使者很自信,因为他在此之前拿这个上联难倒过多位本国的博学之士,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想出下联。

他出的上联看似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

根据规则,对联上下两联的句数必须相等,两联中对应字词的数量也要相等。此外,上下两联必须要结构对应,相同位置的词,词性还得相同。

上联中的“三光”是天文学术语,古人认为日、月、星会发光,因此把它们合称为三光。

在辽朝使臣看来,他的上联是个绝对,根本不可能有下联。因为按照规则,上联用过的字词,下联不能再用。

上联中第一个字——“三”是个数量词,因此下联首个字也必须是数量词,并且不能是“三”。

“三光”后边的三个字,正好代表了三种事物,如果下联中的数量词不用三,后边对应的事物也势必会多于三个或少于三个,这样一来,上下联的字数就会不同。

在座的宋朝大臣埋头苦思,想要在别国面前争口气,只是对方出的上联实在高深,博学的大臣们都束手无策,只能面面相觑。

宋朝各位大臣的表现,令出上联的这位辽朝使者很满意,他面带微笑,摇头晃脑地走到宋朝大臣面前,挨个询问:“想出来了吗?”言语间是毫不掩饰的得意。

宋国大臣心中虽有不忿,但自知处于下风,只能沉默不语,把憋得通红的脸埋得更深。

辽朝使者走到苏轼面前,没做过多表示,张口就是一句“想出下联了吗”,然后站在那儿咧着嘴笑,等着看苏轼吃瘪的样子。

苏轼闻言,微微一笑,缓缓起身,风轻云淡地说:

“四诗风雅颂。”

下联中的“诗”,指的是《诗经》。按曲调可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又包括“大雅”和“小雅”。

因此,“四诗”虽然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事实上却包括“风”“雅”“颂”“大雅”“小雅”四个部分。

在场的皆是学富五车之人,自然能理解此下联的高深之处。他们听了苏轼妙语天成的下联,无不点头表示钦佩。一时间,宴会中的夸赞声不绝于耳。

辽朝使臣们也被苏轼的才华折服,纷纷开口称赞。出上联的使者此时已经傲气全无,略显尴尬地对苏轼说:“你很厉害,我以为上联是绝对呢,没想到被你这么轻松地对上了。”

苏轼呵呵一笑:“除了这句,我还想到了三个下联。”

辽朝使者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不屑地说:“是吗?说来听听。”他心想,想出一个下联已经很了不起,我也夸过你了,你怎么还跟我吹起牛了呢?

苏轼看出了对方眼中的轻蔑和不相信,为了让对方心服口服,他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其他三句下联:

“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四德元亨利。”

辽朝使者大为震惊,不敢相信苏轼竟然真的还有三个下联,为了挽回面子,他嘴硬道:“前两句的确很妙,但这第三句就不对了吧?四德你怎么只说了三个?”

“四德”是《易经》中乾卦的卦辞,包括“元”“亨”“利”“贞”,古人把卦辞引申为“四德”。

宋朝大臣们听苏轼只说了“元、亨、利”,没有提“贞”,以为苏轼得意忘形,相继摇头叹息。

苏轼面不改色,胸有成竹地回答:“最后一个字是我大宋先皇的圣讳,不能说。”

原来,先皇宋仁宗名为赵祯,“贞”和“祯”读音相同,故不能提。虽然嘴上没说,但四德中的“贞”是存在的。因此,苏轼的第四个下联还有尽在不言中的意味,亦成妙对。

辽朝使臣和苏轼的这几句对联广为流传,后人还对其做了补充:

一阵风雷雨,两朝兄弟邦,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五朝秦晋汉,六脉寸关尺,七窍耳目喉,八珍牛猪羊,九章勾股弦。

撰联比赛

苏轼如此才华横溢,与苏家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无关系。

苏轼的父亲,是《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中的苏老泉——苏洵。

苏洵18岁时参加科举,名落孙山。一次不中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大多数人会连续考好多次。

但苏洵不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一次没中,干脆不考了。苏家家境殷实,他不用为生存发愁,于是呼朋唤友,游山玩水,遍览大好河山。

苏洵二十七岁那年,突然浪子回头,整日端坐于案前苦读。所有人都好奇他为什么突然间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到第二年,他的儿子苏轼出生,人们这才意识到,这位逍遥公子前一年的洗心革面,是为了给儿子树立榜样。

除了以身作则,苏洵对儿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严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苏轼的说法,他梦见父亲看着他读书,被吓得醒了过来,惊出一身冷汗。令人哑然失笑的是,苏轼做这个梦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

苏轼不负父亲期待,他从小跟在苏洵身边,在耳濡目染之下,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的努力,苏轼成为了精通文学、书法、绘画等的大文豪。

在苏家这种书香门第,吟诗作对是经常进行的娱乐活动。

相传,苏轼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眼后,“三苏”以及苏小妹在花园中庆祝。

满腹经纶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一番比试,苏洵建议大家举行一场撰联比赛。对联须是描述现场风景,并且只能以“冷”和“香”两个字收尾。

苏小妹生性活泼,抢先开口:“父亲是长辈,您先来。”

苏洵起身,踱步到池塘边,缓声说道: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兄妹三人齐声叫好,苏辙解释道:“水从石头旁流出,即使不亲手摸,也能感受到水的清凉;有风从花中穿过,花香才能散开。”

苏辙说完,走到花坛边,摘了一朵腊梅放在鼻子下,说:

“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苏小妹掩嘴笑道:“规则是以‘冷’的‘香’结尾,二哥先输啦。”她一边取笑,一边学着苏辙的样子摘了朵花。

苏辙知道小妹的脾气,打趣道:“是不是想不到别的啦?只会模仿我。”

苏小妹噘着嘴,不服气地说:“你且听好!”她所做的对联为: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杜鹃对着月亮鸣叫,显得喉咙、舌头都是冷的;花很香,使睡在花上的蝴蝶做的梦也是香的。杜鹃、月亮、鲜花、蝴蝶,尽显小女孩的优雅。

苏小妹说完,张开手掌,一只蝴蝶翩翩飞出。原来,她刚刚不是摘花,而是抓了一只蝴蝶。

苏洵、苏辙看见蝴蝶,拍手称赞。苏轼却一声不吭,不知从哪牵了一匹马,用衣袖轻拂石凳,而后翻身上马,作势要走。

苏洵以为儿子没有思路,开口安慰:“儿子,想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再比比别的。”

苏洵话音刚落,苏轼的声音从不远处飘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意思是轻拂石凳然后坐在上面,隔着衣服还能感觉到冷,马儿踏着鲜花返回,连马蹄都是香的。

兄妹文斗

前面提到的苏小妹,是苏轼传说中的妹妹,这对博学多才的兄妹之间,经常发生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文斗。

某次,苏轼邀请好友佛印到家中做客,到了饭点,苏小妹看着桌子上的面条,突然来了兴致。

苏小妹问佛印:“我哥说你才华横溢,我们来对对联如何?”佛印欣然答应。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

苏小妹说:“好,那我出上联。”她的上联是:

“面对面吃面”

上联中的三个“面”,各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面”是指人的脸,第三个“面”是面条,第二个“面”则一语双关,既可以是人脸,又可以是面条。

大哥苏轼文思敏捷,率先对出下联:

“人与人论人。”

随后,他补充道:“我这前两个‘人’指的是现实的人,第三个‘人’指人的功过是非。”

佛印似乎很难被外界影响,听完苏轼的解释,他慢条斯理地说:

“心连心贴心。”

苏小妹平日里活泼开朗,不怕人,可她听了佛印的下联,却面红耳赤地离开了。

原来,苏小妹的上联和佛印的下联,单独来看没什么特别,若合在一起,意思就大不一样了。

“面对面吃面,心连心贴心”,意思是两个人对坐着,吃同一碗面,他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这是苏轼借朋友的口,劝苏小妹早点嫁人呢!

题王诜诗帖

除了佛印,苏轼还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黄庭坚,两人并称苏黄。

一天,黄庭坚到苏轼家中做客,两人久未谋面,苏轼亲自出门迎接。苏黄二人一见面,迫不及待地聊了起来,忘了进家门。

苏小妹站在大门前,看见哥哥和朋友聊得热火朝天,感觉有趣,于是作上联取笑:

“阿兄门外邀双月。”

两个“月”合在一起是“朋”字,她的意思是:哥哥在门外邀请朋友。

苏轼知道妹妹在跟自己开玩笑,于是回应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小妹”对“阿兄”,“窗前”对“门外”,“捉”对“邀”,“双月”是“朋”,“半风”是什么意思呢?

“风”的繁体字是“風”,“半風”即去掉“丿”,就成了“虱”字。苏东坡的下联是说:妹妹在窗前抓虱子。

苏小妹主动挑衅却吃了亏,气呼呼地跑开了。

苏轼和黄庭坚经常相互拜访,苏轼大婚后,黄庭坚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苏黄刚见面,苏轼的夫人就派人前来,说家中有事,让他尽快返回。

黄庭坚正聊得尽兴,不想让苏轼走,于是劝道:

“幸早里,且从容。”

“幸”“早”“里”分别指“杏”“枣”“李”,“从容”则指中药“苁蓉”。

黄庭坚的意思是,时间还早呢,别着急回家。

夫人在家等着呢,苏轼自然不敢多留,他头也不回,翻身上马,淡淡说了一句下联:

“奈这事,须当归。”

“奈”通“柰”,是苹果的一种,“这”“事”分别指“蔗”和“柿”,“当归”即中药“当归”。

苏轼说我也不想走,只是我家里有事,不得不回呀。

苏轼与黄庭坚的关系就是这样,无话不谈,见了面就不想分开。

苏轼后来深陷“乌台诗案”,同僚们纷纷落井下石,而黄庭坚,宁愿受罚,也不愿说一句苏轼的坏话。

从苏轼到苏东坡

苏轼到任湖州知州时,给皇帝寄了《湖州谢上表》,向皇帝表达谢意。其中有三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陛下知道我太笨,不适合当下趋势,不能跟上变法派的节奏,而且知道我年纪太大不爱惹事,能管理百姓。

苏轼的本意是谢谢皇上,但这些话在变法派看来就有毛病了,你不爱惹事,意思就是皇上爱惹事、我们爱惹事了?

苏轼因言获罪,被送到御史台受审。御史台的柏树上住着几千只乌鸦,因此被称为“乌台”,本次案件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

幸好有章惇、王安石等人出手相助,苏轼才保了一命。不过,此案过后,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到食不果腹的落魄官。好友同情他的遭遇,帮他申请到了一块土地。

在亲自开垦、耕种的过程中,苏轼失落的内心得到了慰藉。从此,他开始静下心来当一位农夫,用大把时间研究美食、休闲养生。

苏轼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收获了丰富的灵魂。

归安丘园帖

苏轼崇拜白居易,白居易的《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中有一句: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因此把自己这方土地起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诗中写到: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顾一生的功绩,苏轼只幽默地提了三个他曾经被贬的地方。

东坡先生的魅力,绝不仅限于他“诗赋传千古”的才华,更在于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轼——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下联,对联,辽朝,上联,数量,澶渊之盟,三光,宋朝,苏轼,使臣,消息资讯,下联,辽朝,苏洵,苏轼,苏小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下联,对联,辽朝,上联,数量,澶渊之盟,三光,宋朝,苏轼,使臣,消息资讯,下联,辽朝,苏洵,苏轼,苏小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下联,对联,辽朝,上联,数量,澶渊之盟,三光,宋朝,苏轼,使臣,消息资讯,下联,辽朝,苏洵,苏轼,苏小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