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承载着一个时代特征的载体,或许是一件物件、一群人、一件事。这些物质载体的存在,让这些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么独特。
在明朝,“锦衣卫”这一群体算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了。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主要负责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观众们看到了锦衣卫的昔日风采。可锦衣卫最巅峰的时候有多么光鲜,被消灭的时候便有多么凄惨。就在一天之内,锦衣卫大小头目全部遇难,锦衣卫这一组织烟消云散。
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负责安排皇帝的出行及保卫工作。后来,因为朱元璋的统治需要,锦衣卫被赋予了侦查、逮捕和审讯的权力。
由此,锦衣卫成为了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情报特务组织。从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特点便可以看出,锦衣卫的地位很高,无人敢轻易招惹。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十分担心自己的统治被人推翻。他通过锦衣卫提供的情报,一一铲除那些对自己不忠、有谋逆之心的臣子,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锦衣卫内部设置一名指挥使,两名指挥同知,三名指挥佥事。锦衣卫下设成百上千户分支机构,秘密驻扎在京城各处搜罗情报。由于锦衣卫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故而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调动锦衣卫。
在当时,锦衣卫是独立于朝廷司法制度之外的一个特殊机构,是皇帝维护中央集权的一把利剑。
因为锦衣卫的特殊地位,朝廷里无人敢招惹这些人。锦衣卫成员的日常任务就是搜集朝臣的八卦,如果听说某位朝臣有不法行为,那便写奏章告发给皇帝。无关事实真假,他们都会上报。如果皇帝认为有明查的必要,那锦衣卫便再负责去暗中调查。
锦衣卫站在了朝廷官员的对立面,惹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尖锐。一旦锦衣卫将某位朝臣带入了北镇抚司审问,那几乎是被确定了罪名。无论是真的罪名还是被冤枉的,被抓进去的人都无一例外成了一缕亡魂。也是如此,锦衣卫的昭狱里有着无数被屈打成招的冤魂。
在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朝中人心惶惶,说不定哪天就没了性命。
无所不在的监察
锦衣卫人员庞大,身份神秘,大臣们防不胜防。朱元璋是一位疑心病很重的君主,他试图掌握朝臣的一切思想动向,甚至连已经告老回乡的老臣都不放过。
宋濂是明朝的一位大儒,朱元璋任命他给太子朱标当老师。因为太子是储君,故而宋濂的声望也日益升高。有一日,宋濂大摆宴席宴请宾客,场面十分热闹。锦衣卫看到这场面,自然将此事汇报给了朱元璋。
次日,朱元璋在朝堂上问宋濂:“你们家昨晚是不是在办酒啊?”宋濂十分恭敬地点头回应。朱元璋又问他摆了什么菜、请了哪些人。
待得到了和锦衣卫汇报情况一样的答案时,朱元璋这才作罢,转而询问太子的学习情况。朱元璋通过这件事,是想测试宋濂会不会欺骗他。直到他得到了准确的结果方才作罢。
吴琳在朝时也是一位大儒,他曾和宋濂一起修书。在明朝时期,国子监是最高学术机构。而吴琳则被人举荐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国子助教。
在吴琳最风光的时候,他官至吏部尚书。可是,在吴琳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不久,他就向朝廷表示要告老还乡,回家种地。朱元璋看他年纪也大了,就批准了他的还乡请求。可吴琳刚到家,朱元璋的疑心病又犯了。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官吏任免工作,若吴琳有结党营私之心,那朝廷之内必然布满了他的眼线。朱元璋越想越怕,赶紧让锦衣卫跑到吴琳的老家去暗访。
锦衣卫赶到吴琳老家时不知道具体方位,便询问了一位正在田中务农的老伯,对方表示自己就是吴琳。锦衣卫将所见所闻一一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这才放心。
朱元璋的耳目遍布统治辖区内,谁也逃不过锦衣卫的眼睛。
一日之内团灭
在明末清初,明朝宗室只剩下朱由榔等人了。朱由榔最初将都城定在广东肇庆,后来在清廷的追杀之下,朱由榔转移至云南。为了保全自身力量,朱由榔向明朝的藩属国缅甸求助。那时,纵然明朝衰微,缅甸首领莽达依旧是愿意帮助朱由榔。
可惜,后来缅甸王朝政变,莽达被其弟弟莽白杀死。
莽白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知道明朝已经没什么用了,便准备将明朝残余力量献给清朝以换取清廷对其政权的支持。
莽白给朱由榔写了封信,说要为其复仇,邀请他们一行人到咒水河边饮水盟誓,复兴明朝。这场鸿门宴,其实朱由榔心里清楚,可他寄人篱下,不得不去。
朱由榔和锦衣卫指挥使带着残余的满朝文武官员,一同前往咒水河。等待他们的,是缅军的屠刀。这一天,除了朱由榔之外,锦衣卫大小头目及满朝文武全部被杀。
一天之内,永历皇帝朱由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后被莽白软禁。莽白为了自身利益,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好生折磨了朱由榔,用弓弦勒死他后又将其焚尸扬灰。
小结:
锦衣卫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当统治阶级灭亡的这一天,这份工具自然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一个时代的终结宣告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锦衣卫和大明王朝一起,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新的统治阶级会继续发力,新的特务机构和情报收集机构,也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历史在前进,永无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