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出自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语录》,虽只有简单四句,却概括了古代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
两宋时期,我国的确出现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面。但纵观历代封建王朝,真正能够实现上述四句中其中一句的人都少之又少,有无数儒生入仕之后在官场沉浮之中失去了曾经的豪情与壮志,在常年碌碌无为中成为庸人一个。
不过,这样的人也并非没有,历经大明五代皇帝的夏原吉便是如如此。
三天时间,换得朱棣二十五年
夏原吉出生于元末之际,幼年丧父,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夏原吉通过乡里举荐的方式,成为国子监中的一员,专门负责为朱元璋写诏令。
由于他做事认真,朱元璋又将其升为户部主事。此时的夏原吉刚接触国家账房,并不知道自己此后将与这份工作常伴几十年,且因此改写自己命运,并为大明开创了两大盛世。
建文帝即位后,夏原吉还曾负责巡抚过福建地区,但最终他的工作还是落实在了户部的账房之上,直到南京城被破都没有停下工作。
1402年,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乱在朱棣攻破金川门后迎来了尾声。建文旧臣逃的逃,藏的藏,只有夏原吉还在户部看着手中的账本,丝毫没有被分心。
朱棣来到南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建文旧臣,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夏原吉很快就被燕王大军从户部找了出来,押在了朱棣面前。
那些建文旧臣,要么是骂朱棣乱臣贼子,要么是忌惮他如今的成功而吓得不敢开口。但夏原吉却没有多说其他,只是向朱棣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朱棣能给他三天时间,三天之后任凭处置。
朱棣听完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忍不住询问,夏原吉却回答,因为如今的形势,曾经在户部当值的官员都跑得无影无踪,户部的账册却还没有清理完。他需要三天的时间来清算户部账册,到时候也好省了新任户部官员们的工作。
纵是历经四年杀伐的朱棣,见着面前的儒生,也免不了心生佩服,有气节的儒生不在少数,但临死之前还为国为民的朝臣却少见。
于是夏原吉不仅成为少数未被清算的建文旧臣之一,还因为对待工作的态度被朱棣任命为户部左侍郎。
当时,许多跟随朱棣的人对此举十分不解:户部是管天下钱粮的地方,而朱棣竟然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建文旧臣管理?
朱棣却回答道:
“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朕哉。”
即夏原吉是朱元璋选的臣子,他能对朱元璋与朱允炆忠诚,自然也会忠诚于自己。
忠于每一个新的帝王,是否为真正的忠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朱棣知道,与其说夏原吉忠于每一个皇帝,不如说他忠于天下人民,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所以他才会继续让他待在户部。
夏原吉因着三天的请求,得到了再次待到户部的机会,这一待便是二十五年。
肥公瘦私,促成两大盛世
永乐元年,夏原吉再次升迁,成为户部尚书。
此时,靖难之役刚结束不久,朝廷机构还未回到正轨,而人民也还没从战乱之中恢复下来。因此,夏原吉刚一上任,便与蹇义等人一同商量赋税制度,以求迅速执行下去防止加重人民不必要的负担。
刚制定好制度,浙西地区又频繁发大水,夏原吉本就兼领治水之责,于是又前去疏浚河道。为了彻底解决水患,夏原吉在当地召集了十几万劳役,身穿粗布麻衣行走在众人之间。此次治水,夏原吉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也间接促成了黄浦江的成形。
如此尽心尽责的官员,自然是哪里有需要便往哪里般,甫治水结束,夏原吉又受命前往饥荒地区赈灾。本就贫苦出身的夏原吉,又亲自见着民生疾苦,当他再次回到户部的时候,对于大明的账本,心里的那笔账便更加明了。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向朱棣提议轻徭薄赋,实行屯田制度;同时为了保证国库收入与财政的正常支转,夏原吉又建议裁撤不必要的支出,严查盐铁钱等暴利行业,使得国家财政逐渐步入正轨。
永乐年间,人民虽然迎来了和平年代,但国家所耗费的钱财不在少数。朱棣不仅征伐多次征伐蒙古,还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加之朝廷机构也需要正常运行,这一切开支,都经由夏原吉一笔笔计算。
为此,夏原吉将各地的户口、府库等数目专门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随身翻阅。正是因为他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永乐年间没有出现与民夺利的现象,人民也在和平且相对宽松的政策之下安居乐业,共同缔造了永乐盛世的局面。
朱棣去世之后,夏原吉在仁宗与宣宗年间仍主管户部之事。他不仅在朱高煦造反一事上让劝宣宗先发制人,以防战争扩大,更是对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户部岗位坚守不离。
除此之外,夏原吉还对宣宗进行了诸多劝诫,让他体恤军民。也正是夏原吉兢兢业业的态度与劝诫下,使得宣宗年间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然而,即使已经成为大明重要的朝臣,在户部最有油水的地方待了二十五年之久的夏原吉,直到老年跟随宣宗北巡,都还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
尾声
夏原吉在永乐年间,为国家财政兢兢业业。为了劝阻朱棣北伐,甚至因此落罪入狱,但朱棣临死之前却还说着“夏原吉爱我”。
夏原吉的一生,不是在为某个君王绸缪,而是在为大明王朝以及所有民众谋利。也正是如此,他才能缔造两大盛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