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统的历史中,关于商纣王(帝辛)的记录,几乎没有什么好东西:他纵情享乐,滥用民权,发明了火刑,迫害忠良,滥杀大臣,比如杀鬼侯、鄂侯、周侯姬昌、盗取叔伯、废重臣商容;最后,六百年的商朝覆灭。因此,自古以来,纣王都被冠上了“昏君”和“暴君”的称号,“桀纣”也就成了“恶君”的代称。
这些都是昏君暴君们惯用的“恶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籍中关于纣王的“变态”行为,比如把一个徒步涉水的人的双腿砍成两半,看看他的骨髓有多少;什么剖腹产,看看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挖个大坑,养着成千上万的毒蛇,将囚犯活活咬死,反正纣王在折磨人方面是个很有创造力的。
纣王图
虿盆
只是,这位纣王在古籍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属实?纣王是不是真的怀到了头上长满了脓包?事实上,我们对纣王的所作所为,也有过“翻案”的经历。例如作者所说,广修宫室、大建离宫,都不是纣王时代就有的,历代商君都是这样做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有,纣王杀死鬼侯、鄂侯、姬昌,不仅仅是“滥杀贤臣”那么简单,更有可能是为商朝铲除后患。由此可见,纣王的许多作为,都被后人“污名化”了。
其实早在东周,就有人质疑这种污名化了的纣王形象了。春秋时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的话并不是什么难懂的文言文,意思就是说其实这纣王的坏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只不过君子们厌恶处在下流的人,人一旦名声不好了,成了坏人的总代表,就什么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
在击败商贾而得天下的周代,如果说当时的主流观念(即“纣王之恶”),那就是胆大包天了,可见孔子的这个得意门生,绝非浪得虚名。他的确有很好的能力,有很好的洞察力。但子贡的解释,只是一个总结,并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似乎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20世纪初,著名的疑古派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撰写一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系统地考证、辨析了纣王的所作所为。顾老先生根据古籍上的记载,将商纣王的罪状,一一列举了出来。
西周古籍中有商纣王的犯罪记录,春秋时代的古书中有商纣王的犯罪记录,战国时代的古书上有商纣王的犯罪记录,还有秦汉时代的史籍中关于纣王的犯罪记录。
顾颉刚
在这份清单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尚书》中,关于纣王的罪状,只有六条,即“嗜酒如命,信有命,不用贵戚旧臣;用卑鄙的人(古代指的是低贱的人),听信女人的话,不注意献祭。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秦汉时期,纣王所犯下的罪孽愈演愈烈,情节也愈加详细,愈加荒诞。
比如,在《尚书》中,纣王的宰相比干,并没有在更早的章节中提及;在《论语》中,比干死于商纣王之时,只说了“比干之死”,却没有说他是如何杀了比干。到了战国后期,吕不韦的随从《吕氏春秋》中,就有一句话:“杀人比干,看人的心脏”,加上了“被挖心”的详细情况,西汉太史公在《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顾老先生用这个例子,告诉了所有人,纣王的很多罪名,都是后人编造的。有些罪孽,虽然在古籍中有过模糊的记载,但也都是后人添油加醋,添油加醋。这与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断定,纣王是个“变态”的人,他的腿被斩断,他的骨髓被斩断,他剖开了孕妇的肚子,挖出了蛇咬人,让男女裸奔到了酒池里,这些都是后来的古籍(战国时期的古籍)里,不太可信;就算是昏君和暴君,也会做出一些正常的事情,比如好色、好色、广建宫室、任用奸臣;迫害忠臣,滥杀大臣,都是言过其实,原因也不是纣王心狠手辣,有些人已经分析了。
影视剧中的“比干摘心”
事实上,即使是最古老、可信的《尚书》中记载的纣王六条罪状,也就是“嗜酒如命,信有命,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听信女人的话,不注意献祭。
我们先要指出,这六条罪状,亦是由周人所说,非第三者所作。尤其是这四条,不用权臣,不用小人,宠妲己。这句话,在周人伐纣时武王的《牧誓》中,也有过。在开战之前,揭露敌人的罪行,鼓舞士气,显示自己是正义之师,敌人是必须要除掉的恶徒,当然,他的咒骂也是言过其实,而不是贬低。但即使如此,这位纣王的所作所为,也是微不足道。
影视剧中的纣王
下面,我们就来一条条细分析一下周人描述的“纣王六大罪”。
第一条“酗酒”,这条算确实是真的。在《尚书》的典籍《尚书》中,周公曾在《酒诰》和《无逸》中向周人发表的演说中,严厉地警告周人不可像生意人酗酒而误国。此外,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在殷商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酒器。酗酒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罪,但随之而来的是奢侈、奢侈、奢侈、暴虐,这些都会使商朝的王侯贵戚失去信任。
再加上,商人们的酗酒,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这在古代是不为人所知的。根据考古学家对商朝贵族的遗体进行的检验,发现商人贵族长期使用含有铅的青铜(铜、锡、铅合金),其含铅量远远高于标准。但现在的医学研究表明,铅中毒会导致头痛、烦躁、内脏受损,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人的智慧,从而影响到王公、王公的统治。不过,商人和贵族们的酒色,也不是从纣王开始的。一个国家,在数百年的历史上,有钱有势的人,难免会有挥霍的时候,中国的历史也是这样。将酗酒归咎于纣王,显然是找错了根源。
商代青铜觯
第二条“信有命在天”,这点就有点找茬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君主神授的观念,朱元璋的诏书上写着:“奉天为天子,为天子。”在上古时期,鬼神信仰极强,殷人对鬼神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知道,这些卜辞都是用来占卜的。那时文王也会占卜,更不用说纣王了,他后来要称王,要伐商,都以“受命于天”的名义。文王“信有命在天”就行,甚至周人还在《诗经》、钟鼎文里大加歌颂,怎么纣王“信有命在天”就成罪过了呢?
第三条和第四条“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用人问题。这要看你怎么说了。首先,我们要说明“小人”这个词的含义,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小人”一词,是指身份卑微的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国王必须依赖那些老贵族,这是最好的选择。提拔平民、平民,不是贵族,这是不对的。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历史,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从贵族到平民的,因为他们的统治,会导致阶层不流动,利益固化。中国的贵族世袭政治和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备受诟病。科举制度,将平民收入朝廷,这一点,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极大的赞誉。纣王不用王公大臣,只选下等之人为官,这不就是“不拘一格,降才”吗?至于如何挑选,如何挑选,如何挑选,还需要商议。
第五条听信妇人之言,当然指的就是宠信妲己。按照商人的习惯,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妇女在商人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我们都知道,商王武丁有一位名为“妇好”的妻子,她的墓中埋藏着一把象征着战争的战斧,而且在占卜中也经常提到她带兵打仗,可见在商人中,女人的权力并不是很大。妲己做过的事情,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直到西汉刘向编的《列女传》中,纣王最爱喝的就是妲己,而纣王却是被妲己挑拨。至于说纣王砍腿看骨髓、挖罐子、用毒蛇咬人,都是妲己指使的,典籍里没有任何记载,只是《封神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吕氏春秋》上有一篇关于纣王砍人大腿的记载,但那本书上说,这是纣王的主意,却没有说是妲己撺掇出来的。)
妇好
第六条不留心祭祀。考古工作者在对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纣王时代的殷商祭祀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其制度却更为完备。商周时期的祭祀制度,取消了对皇室旁支和天神的祭祀,也取消了对天神、天神等的祭祀,而对动物的使用,也没有了商前期那种动不动就宰杀动物和屠杀的习惯。不过,这种趋势明显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表明商人们不再相信鬼神,人本主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上升。特别是在祭祀活动中,宰杀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节约劳力,防止牲畜的浪费。纣王之所以取消对王室旁支的供奉,就是为了限制和剥夺一些皇室的嫡系血脉。
换句话说,在现代人看来,纣王的“六大罪”中,喝酒是唯一的罪过。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能说:“酗酒,不用旧臣,任用小人;不小心献祭,这四条都是大罪。总而言之,纣王虽然犯下了滔天大罪,却也不足以形容他的残暴。尤其是那种严刑拷打,几乎都是战国之后的事情,不太可信。
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纣王不像传闻中那样凶残,为何后来的商王朝会被他所灭?这就有些复杂了。首先,我们说过,纣克东夷,死在了他的手中。这意味着大商在东夷之战中,已经耗尽了所有的鲜血。这一点,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不能用“穷兵黩武”来形容。纣王与东夷之战,实际上是商贾与东夷数百年之久的战争,帝乙和纣王征战东夷,为商贾们争夺东夷的战略资源,特别是食盐。
记载商朝伐东夷战事的小臣艅犀尊
……唯王来征人(夷)方……
纣王对东夷的征服,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只是一个外在的原因。当然,大商的覆灭,也是因为内部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纣王接管了大商,原本就是一片混乱。
商朝在纣王时代,早就是一片混乱。要知道,从商朝到商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距离成汤打败夏桀,成为中原的统治者。一个王朝,能活到六百年,已经很少见了。纵观中国所有的朝代,平均寿命不过二三百年,而周朝则是比商多了将近八百年。但谁都知道,在周朝后期,也就是东周,王族早就没落了,连一个小侯国都不如,周朝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是两百五十年左右。而且,任何一个王朝的皇族,除非是在建国之初,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否则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堕落。
一个国家,就像是一架机械,如果时间长了,零件就会报废,再也无法修复。这是一种“气数已尽”的迷信。明代崇祯、清朝道光,这两位帝王以节俭著称,但他们的努力却无法离开紫禁城,即使在紫禁城里也无法改变;更不要说,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了。所以,即使是商朝的末代,换成了其他的商王,也坚持不了太久。
实际上,这位纣王,在历史上,虽然算不上节俭,但也绝对不是那种贪图享乐、不务正业的人。其实他也在为“重振大商”而努力。周人对纣王的“罪行”颇有微词,但仔细一想,这也是纣王为了巩固王权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比如,“不用权臣,任用小人”,这不就是商纣王在改革用人制度吗?要知道,在封建时期,君王才是最强大的贵族。到了末日,贵族们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纣王若要扩大财源,有所作为,必然会受到牵制。他和其他处境相似的皇帝,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比如提拔那些没有靠山、听话的新人,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增强对朝政的控制力。历史上有“商纣王以费仲敛财”之说,这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以上所述的商纣王的另外一个罪状,即“疏忽”,亦是商纣王对祭祀制度的革新。取消对未继承王位的旁系先王的祭祀,可以直接降低商王朝在祭祀上的巨大开支;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让皇室和旁支分家,从根本上削弱旧贵族的力量。纣王的其他措施,虽不能称之为革新,却也是为了维持商王朝的统治。如果纣王伐东,夷夺青州的产盐区,那就是一种赚钱的方式。
《左传》中有一条记载,纣王犯了一项罪过,那就是“纣为逃犯之君,集其所能”,意思是说,纣王收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民和奴隶。纣王这一举动,明显是为了迅速地提高皇室所掌握的人口;“招降纳叛”,可以削弱对手,削弱诸侯国、方国的实力。纣王继位后,封周侯姬昌、鬼侯、鄂侯为三公,显然是商纣王为了巩固对诸侯的统治。
纣王的改革,看
似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智慧,但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最后,他还是没有如愿。正如之前所说,纣王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像这种文武双修之人,大多都是自命不凡,或者固执。他的这些计划,都是为了巩固大商的皇权,但却因为太过仓促,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导致了大商的覆灭。
首先,大商“不用旧臣,任用小人”的政策,加剧了新旧势力的对立。纣王重用那些没有根基、听话的近臣、小人,旧贵族当然很不满意。由于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以镇压旧贵族的抵抗,因此,他对那些失去了权力的老贵族,也就更加愤怒了。从前有人说,商代的贵族,如微子、比干、商容等,都是因商纣王的放纵和纵欲而与之发生冲突;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的皇帝,在私人生活中,吃喝玩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一个皇帝就算吃得再好,能吃得下吗?而这些贵族与纣王作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商纣王对旧贵族的打压,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实际利益和“价值观”。
尤其是纣王提拔的那些“小人”,他们聚集了大量的钱财,帮助纣王解决财政问题,与贵族、平民竞争,结果,纣王得罪了所有的贵族和平民。在纣王的威压下,一些老贵族纷纷逃离,有些人还进行了刺杀。
《韩诗外传》中有一句话:“商容尝持玉匙,冯于马,不能伐纣。”这意味着,商朝的重臣商容,曾经试图暗杀纣王,但都失败了。至于那些与周人勾结,想要借助外力,将纣王赶下台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大商的内乱,是何等的惨烈。我们将在下文中提及,商纣王之所以战败,与古代贵族的叛乱有着密切的联系。
至于纣王,收编逃兵,收编叛军,虽然增加了“人力资源”,但这样做,势必会激怒其他国家,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纣王试图通过招揽诸侯进入朝堂,以强化对外部势力的控制,显然是失败了。周侯姬昌则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鬼侯和鄂侯的所作所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历史上来看,鬼侯和鄂侯很有可能就是周侯姬昌。纣王无奈之下,只能动用武力。但此举明显地使商朝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古人也说过,“国破家亡,天有异相”。实际上,这是反着来的。我们都知道,唐朝灭亡和明朝灭亡,都是因为天气变凉,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北方的环境更加严峻;造成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方迁徙。近代的气象学家也从商代的天气中得知,商代的气温普遍高于今天的三、三度,降雨较多,但商代末期,商代从商王文丁开始;天气即将变得寒冷起来。据史料记载,商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河流断流、蝗灾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灾荒。内忧外患,天劫不断,商纣王之位,怕是很难坐了。
因此,我们在结尾处,对真实的商纣王进行了概括:他有过失,贪花好色,但说他是多么的荒淫残忍,只怕是言过其实;尤其是那些荒唐的事情,更是被后世编造出来的。他很聪明,也很有能力,想要改变世界,想要复兴大商,但作为一艘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船,早就破烂不堪了。他面临内忧外患(内乱、天灾、东夷、周人等),但他固执,一意孤行,非但没有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反而加快了王朝的灭亡。纣王终究只是一个“悲剧”的代表,一个失败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