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千古名相王安石,是个不爱洗澡的邋遢大王,巧设谜语招书童

千古名相王安石,是个不爱洗澡的邋遢大王,巧设谜语招书童

他是毁誉参半的改革家;是文武双全的千古名相。他好食鹿肉,是个不爱洗澡的邋遢大王。他巧用谜语录取书童,真是个小机灵鬼。

看完本文,秒懂王安石。让我们一口气了解王安石那些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

一、王安石的一生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

他是辰时出生的。古人都说辰时出生的人聪明伶俐,一生运势不错,会有大成就。而王安石也充分论证了这个预言的真实性。

他自幼聪敏好学,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名副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当时与他同岁的,还有一个势均力敌、甚至比他更出色的学霸,名叫方仲永。

但后来那孩子,由于其父亲不让他学习,把他当做造钱工具而最终泯然众人矣。后来在王安石高中进士,荣归故里的时候,还专门作了一篇《伤仲永》以此来纪念他。

在王安石二十一岁那年,他高中进士第四名,被朝廷派往扬州担任淮南节度判官,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扬州地方长官身边的一名端茶倒水、安排行程、收取拜帖的小秘书。

一届任期满后,其实当时按照他进士第四名的好成绩来说,他完全有京试入馆阁,然后留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

但是王安石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并主动要求下放地方基层去工作。在王安石的一再坚持下,最终朝廷做出了让步,改任他为群牧判官,职责是检查外地的养马坊以及养马监所管理的国家马匹。说通俗点其实就是弼马温,是孙悟空前期职业的同僚。

后来,他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在任上他勤勤恳恳、政绩显著、被民称颂。

直到熙宁二年(也就是1069年),四十九岁的王安石,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并于第二年出任宰相,主持变法。这一刻达到他职业生涯的顶峰。

1070年,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岁(古人是按照虚岁计算),迈步进入‘知天命’阶段。而他也刚好在这一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变法改革。他力图通过改革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志在富国强兵、救国图存。

改革之路,艰险重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加之宋神宗的左右摇摆。王安石最终选择了辞职,然后退居江宁(也就是现如今的江苏南京),隐居山水,颐养天年。

闲居江宁的九年时光,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同时也是他这一生少有的一段安稳时光。

元祐元年(也就是1086年),因保守派势大,王安石新法被全部废除。得知消息后的王安石,心情抑郁,最终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二、不爱洗澡的邋遢大王

北宋熙宁年间,下了早朝回来的王安石正在家中休息,过来请安的夫人,看老王脸色乌黑,嘴唇发白,便以为是得病了,于是手忙脚乱的请大夫上门诊治。

但老大夫却摇头苦笑道:“夫人,恕我直言,相爷根本没生病,他的身体好得很。”。见众人不信,老大夫只能笑而不语,然后留下一张让人哭笑不得的药方,挥袖而去。

只见药方上写着:‘只需清水几盆、皂角若干、干抹布一张。用清水反复洗净三至五遍,即可痊愈。若能全身泡澡、仔细刷洗,效果更佳。’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因为脸黑,而闹出笑话了。

王安石号称“美髯公”。顾名思义,就是他他蓄着一把漂亮的胡须。可是这个“邋遢大王”,并不善于清洁打理自己的胡须。

曾经在金銮殿上,正在汇报新法的时候,宋神宗却看到他胡须上居然有虱子在爬。于是当场下旨,让人押着他去沐浴更衣。

常年不洗澡的“邋遢大王”、出口成章的文坛名士、文武双全的千古名相......种种不同身份,居然在王安石的身上都融合得恰到好处,也是一庄美谈。

三、字谜招书童

有一次,王安石打算身边再要个书童。这一天,来了名应聘者。王安石问了他好几个问题,小家伙口齿清晰,富有逻辑,都回答得很不错。原本想当初定下他,但突然心生一计,决定出个字谜考考他。

便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众人看后,都沉思半天,猜不透谜底。而王安石也只是笑眯眯、老神在在地捋着胡须,不发一言。最终还是小书童红着脸说道:请问相爷,谜底是不是“用”字。

听完,王安石哈哈大笑,对这个小书童是越发的喜爱。就这样,这个小家伙最终留了下来,一直陪伴王安石左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谜语,安石,宋神宗,一生,书童,众人,的国家,胡须,扬州,大王,消息资讯,宋神宗,书童,王安石,扬州,大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谜语,安石,宋神宗,一生,书童,众人,的国家,胡须,扬州,大王,消息资讯,宋神宗,书童,王安石,扬州,大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谜语,安石,宋神宗,一生,书童,众人,的国家,胡须,扬州,大王,消息资讯,宋神宗,书童,王安石,扬州,大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