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公元3世纪到6世纪是古典文明的衰落时期,诸帝国都在蛮族的蹂躏之下走向灭亡,宣告了中世纪的来临。公元316年,匈奴人先后攻破洛阳与长安,俘虏了中原的两位皇帝,使中国的北方沦入五胡之手;大约一百年后,西哥特人进军意大利,洗劫了罗马城;455年,汪达尔人也步其后尘,将蛮族的部队开进帝国的中心;476年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斯被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之后,印度半岛上的笈多王朝也被蛮族消灭,光辉灿烂的古典文明走向终结。
在这黑暗时代,东方与西方都涌现出许多渴望重建古典文明的人物,最终东方人杨坚建立的隋朝在589年重新统一中国,恢复了儒家文明;而西方的罗马人却未能复原昔日的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死后,伦巴敌人又把拜占庭人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导致西方古典文明无可挽回地消亡了,而东方文明却因隋帝国的崛起得以保存,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汉代的中国人,若在公元8世纪初复活,那么会感到非常舒适、自在。他们将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汉朝大致相同,他们会注意到两朝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相同以及帝国行政管理相同,等等。”
古典文明
而西方人却不能这样,如果古罗马人在法兰克王国复活,他会发现自己生存在一个蛮族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不讲拉丁语并且还信奉曾经被视为异端的基督教,他们穿的是上装与裤子而非宽长袍,帝国的中心也不在意大利半岛,而是转移去了曾经的高卢,不像中国那样,长安和洛阳依然是首都。
因此,西方人认为隋朝的重建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当隋朝重新统一全国时,中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历史进程,即同汉代时一样独特的中国式历史进程”,隋朝的建立是居功至伟之事,但传统的中国史学家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要么说隋朝是为唐朝做铺垫、要么说隋文帝欺人孤儿寡母取天下,不足道哉,清代的戴翼就是其中代表。
英国《卫报》票选的中国古代第一皇帝
杨坚是取天下最容易的开国皇帝?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有创业艰难的经历,商汤与武王积功数世才发动革命,夺取天下;秦国自孝公迄始皇,历经六代才统一全国;汉高与光武都是布衣出身,并且亲自领兵上沙场,经过大小数十战,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才得以取天下。与之不同,隋文帝杨坚取天下就显得太容易了。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隋文帝取天下虽不比商周秦汉唐的君主难,但并非是最容易的,至少比新朝的王莽、宋朝的赵匡胤、元朝的忽必烈、甚至赵翼的“本朝”——清朝的顺治帝要难。
王莽上有太皇太后援助,下有甄邯等党羽,百官又尽皆奉承,遂能篡汉;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在石守信等人的策应下,大摇大摆地回京登位,并未受到后周皇室的抵抗,在摧毁昭义、淮南两个藩镇以后,地位基本就完全巩固了;而忽必烈于蒙哥暴亡之后,就以皇弟的身份赶回燕京继位,并出兵讨伐阿里不哥,并未受到多大的挑战;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不过一介孺子而已,功劳苦劳皆归多尔衮等诸王。
相比之下,杨坚篡夺北周政权的难度显得要大得多。北周于577年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国力正蒸蒸日上,谁知仅仅过了四年,杨坚就使这个国家宣告灭亡,实在耐人寻味。
杨坚篡位并非仅凭运气,而是蓄谋已久
对于杨坚篡位的过程,《资治通鉴》的记载失之简略,让人读起来感觉杨坚很被动,书中说——公元578年,三十六岁的周武帝英年早逝,其子十九岁的周宣帝继位,杨坚作为周宣帝的丈人,跃升为国舅。周宣帝淫奢威虐,宠爱郑译、刘昉等人,两年后,郑译以讨伐陈朝为由,请周宣帝拜杨坚为元帅,使杨坚掌握兵权。结果大军尚未出发,周宣帝就忽然染病暴亡了。于是郑译、刘昉等人篡改诏书,把杨坚的名字写入顾命大臣的名单里。在七岁的周静帝登基之后,杨坚官拜左丞相,控制了百官;半年后他又晋位相国,封隋王,并于次年二月篡位登基。
在《资治通鉴》的描述中,杨坚的皇位仿佛是郑译、刘昉送给他的,就如赵高拥立秦二世一样。《通鉴考异》里,司马光说:“坚以变起仓猝,故得矫命当国”,认为周宣帝暴亡这个偶然事件使得杨坚能够快速夺权,隋朝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然而,当我们翻阅《隋书》时,会看到许多被《通鉴》忽略了的细节,这些细节说明杨坚篡位是蓄谋已久的,并非仓猝夺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杨坚并非单凭运气而取得权力
《隋书·高祖纪》记载杨坚自幼相貌非常,因而引起王室的猜忌,周太祖曾对着杨坚叹息说:“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周明帝也曾命赵昭给杨坚看相,赵昭说谎道:“不过作柱国耳”;当周武帝要与杨坚联姻时,王轨劝阻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周宣帝继位后也经常对杨后说:“必族灭尔家!”还一度想要杀死杨坚。可见,杨坚饱受历代北周皇帝的猜忌,周宣帝的言辞恐吓已经将他逼入绝境,要想活命,他只有反抗北周这条路走。
《隋书·宇文庆传》记载,杨坚曾私下跟宇文庆讨论时政,他说周宣帝无德无能,“视其相貌,寿亦不长”;此外,北周采用强干弱枝的制度,严令侯王归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有才能的将领尉迟迥已经衰老,其“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另一位将领司马消难是原先的北齐旧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既然皇帝短命,诸侯无力,武将无能,那么北周灭亡是迟早的事。这说明,杨坚对局势有着很清醒的判断。
《隋书·郭荣传》又记载说,郭荣曾与杨坚月下相坐,杨坚大胆地说:“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之后周宣帝驾崩,杨坚把持朝政,“召郭荣,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可见杨坚早就有代周自立的想法了,他篡夺北周政权乃是图谋已久的事。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杨坚受历代北周君主的猜忌,本就有反心。周宣帝登基后,并立五个皇后,还一度赐杨后自尽,这让杨坚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本就觉得“周历已尽,我其代之”,因而加速了自己的计划。此时,他的好友郑译曾因帮周宣帝保得太子之位,大受宠信。于是杨坚旁敲侧击地说自己想要离开朝廷,到地方去当官,郑译便回答说:“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暗示支持杨坚篡位的行动。
正巧周宣帝命郑译引兵入侵陈朝,郑译便建议让杨坚来做元帅;于是周宣帝拜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与郑译在寿阳汇合。这时杨坚假装有足疾,拖延出发的时间。接着,周宣帝夜幸天兴宫,第二天就忽然生病,不能说话。刘昉、郑译、柳裘、韦谟、皇甫绩等人就集体篡改遗诏,把杨坚列入顾命大臣里。是日,周宣帝暴崩,杨坚秘不发丧,先入朝控制侍卫,再与卢贲带领武士去东宫迎接周静帝登基,并且对公卿大臣说:“欲求富贵者宜相随”,百官在卢贲在威逼下只好听从。之后,杨坚以奔丧为名,把宇文氏的诸王全部召集在京城,加以控制。整个过程安排得很有条理,未遭遇抵抗,并不像仓猝行事。
至于周宣帝究竟是暴卒,还是被杨坚及其党羽谋杀,更是不得而知了。
杨坚篡位时的北周版图
杨坚也曾一度内外交困
在杨坚窃取权力之后,尉迟迥果然举兵勤王,一时间河北山东州郡尽皆响应,有众十万;接着司马消难叛变,投降陈朝,陈宣帝命其为大都督,举兵北伐;之后,川蜀地区的益州总管王谦也拥兵自立,不奉号令,一时间北周近乎土崩瓦解,杨坚只得命将四处平叛,而就在此时,他也遭遇了一场宫廷谋杀案。
《隋书·元胄传》记载,北周宗室宇文招曾邀请杨坚到其府上饮酒,杨坚也正想刺探诸王的动静,便带领元胄一起去赴约。宇文招命其二子持刀立于左右,又伏兵于后室,约定说:“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喝得正酣的时候,宇文招便借故要为杨坚切瓜,元胄急忙以身体护着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宇文招怒斥说:“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命令元胄退出。元胄大怒,非但不走,还扣刀入卫。宇文招便假装呕吐,要退到后室,元胄害怕有变,立即抓住宇文招,令其上坐,不准走。宇文招又假装说喉咙干,命元胄到厨房取饮料,元胄不动。之后,滕王宇文逌到来,杨坚出去迎接。元胄对着杨坚耳语说:“事势大异,可速去!”杨坚犹不悟,说:“彼无兵马,何能为!”元胄说:“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然而杨坚仍坚持重新入坐,元胄听闻室内有被甲声,急忙请杨坚离席,说:“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于是,拉着杨坚下床逃去。宇文招命人追杀,元胄用身体拦着门口,让杨坚逃脱了。宇文招恨得弹指出血。
之后,诸王又多次暗杀杨坚,幸赖李圆通庇护,才得以幸免。之后韦孝宽讨平尉迟迥,王谊逼退司马消难,梁睿斩杀王谦,各方反对势力都被消灭。杨坚才在京城中对宇文氏发起大屠杀,又于当年十二月,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达最后一道命令,宣布“诸改姓者,悉宜复旧”,恢复了北朝汉人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