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10月,成都。
唐玄宗收到了儿子唐肃宗李亨的上表,看完后悲喜交加。
上面写着托祖宗保佑,我已经收复了长安,现在请父亲赶紧回长安继续当皇帝,而我继续当太子。
收复长安是唐玄宗梦寐以求的事情,儿子办到了,这一点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
70多岁的老皇帝一辈子都深深迷恋着权力,儿子提出要让他继续当皇帝,唐玄宗却苦笑了一声。
走到窗边,外面秋雨纷纷,勾起了唐玄宗的回忆。他离开长安时,长安也下着小雨。
他已经习惯了蜀地的生活,却常常在梦里回到长安,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756年6月12日夜,是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的前一天,他在宫中来回渡步,焦虑不安。这一天白天,他对大臣们撒了一个谎,谎称自己要御驾亲征,亲自剿灭安禄山的叛军。
为了让大家相信他不是说说而已,唐玄宗把宫城的钥匙交给了宦官,说等他打完仗回来,再给他。
戏演的太逼真,臣子们都以为老皇帝从打击中振作了起来,却不知道唐玄宗要把摆烂进行到底。
他早已不是年轻时锐意进取的李三郎,晚年奢靡无度的生活,耗尽了玄宗的精神气。他太怕死,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
6月13日凌晨,长安笼罩在蒙蒙细雨中。唐玄宗带着老婆孩子,亲信大臣等秘密出走,上千禁军临时接到命令,跟在唐玄宗的身后,他们不知道将要去哪里,不知道这一夜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夜。
长安被皇帝弃之不顾,他的子民们都被他抛弃了。别说普通百姓,为了行动的保密性,就连很多皇亲国戚,唐玄宗也没通知。
6月13日晚上,一行人来到了金城县的驿站,这里黑灯瞎火,看不到一个人影。自从唐玄宗出逃后,就引发了从长安到周边城市的恐慌,大家都赶在安禄山的叛军到来之前逃命。
赶了一天路,又累又饿,也不管是宫女侍卫,还是皇子皇孙,直接躺在地上和衣而睡。皇家没有了特权,只剩狼狈。
这次出逃,唐玄宗多年来的威信崩塌了,跟着他的士兵们吃不好,睡不好,抱怨连连,这些话传到了唐玄宗的耳中。
在过去,唐玄宗会狠狠地收拾这群人,在如今,唐玄宗只能默默承受。他需要士兵的保护,直到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6月14日,马嵬驿。老皇帝正在驿站休息,听到外面闹哄哄的,他让左右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陛下,宰相杨国忠因为谋反被士兵们杀死了!”
唐玄宗大惊失色:“杨国忠怎么会反呢?”他知道杨国忠人品不好,人缘不佳,然而对皇帝而言,是一个听话的奴才。
无非是士兵们不敢向皇帝撒气,就把这股气撒在了奸相杨国忠身上。
安禄山叛变,杨国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他一再挑衅安禄山,安禄山大概率是会等到唐玄宗死后再反的。
杨国忠之死,让唐玄宗知道情况已经到了很危急的时刻,如果不及时安抚士兵,也许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70多岁的老皇帝拄着拐杖,走到驿站门外,看到聚集在一起的士兵们,各个脸上冷漠。他强行镇定,告诉士兵:“你们做得好,杨国忠误国误民,该杀,现在大家就散了吧”
没人离开。
唐玄宗有些尴尬,示意宦官高力士替自己问问士兵们的想法,高力士走到人群中后,士兵们反复说着一句话:“贼本尚在”,高力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贼本是谁。将军陈玄礼补充道:“ 杨国忠已反,杨贵妃不适合再陪伴在陛下身边。”
言下之意,杨贵妃必须死!
高力士传达了将士们的想法后,唐玄宗抓着拐杖的手不住颤抖,说了一句“朕自当处之”,
说完就步履蹒跚地走回了房间。
杨贵妃不死,这群杀红了眼的士兵还能做出什么,是唐玄宗不敢想象的,也是他身边人担心的。
宰相韦见素的儿子磕破了头,一直跪在地上求皇帝快下决心。
唐玄宗叹息道:“ 贵妃常年在深宫,不问政事,她有什么罪呢?”
高力士说道“ 贵妃没罪,然而杨国忠已死,如果贵妃继续待在陛下身边,士兵们怕被打击报复。士兵们安不下心,就有可能危及陛下。”
韦见素在杨国忠被杀后,差点被士兵们打死,士兵们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见到大臣就怀疑是杨国忠的同党。
群情激愤。
唐玄宗妥协了,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了佛堂,勒死了杨贵妃。
一代美人香消玉殒,年仅38岁。她用她的死保护了老皇帝的生命。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越发消沉。
6月15日早上,就在他继续准备往四川走时,又出了一件大事。
玄宗的儿子,45岁的太子李亨和他分道扬镳。
马嵬驿之变,李亨似乎隐身了,然而他在这个事件中是有关键作用的,将军陈玄礼为了让士兵们泄愤,有意杀掉奸相杨国忠,在行动之前,专门征求过太子的意见。
史书记载,李亨并没有表示反对,也就是默认了他们的行动。
李亨当太子多年,长期被唐玄宗刻意打压,唐玄宗纵容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杨国忠当宰相后也排挤他,安禄山也不尊重他,谁都不把太子放眼里,焦虑不堪的李亨30多岁就白了头。
唐玄宗太能活,而他又体弱多病,如果跟着老父亲去四川,他还能等到当皇帝这天吗?对于未来,李亨是悲观的。
目睹了马嵬驿之变,李亨有了单飞的心,一群百姓适时地出现了。
他们先是挽留想要继续往四川走的唐玄宗,希望唐玄宗能回到长安,重振旗鼓。唐玄宗摇摇头,他老了,没干劲了,只求多活一天算一天,然后这群人又包围了太子,希望太子能够留下来,带领大家收复长安。
李亨推辞了一会儿,答应了。
先走一步的唐玄宗一直没有等到儿子追上来,派出去打听的人告诉他,太子被父老乡亲热情挽留,不走了。
唐玄宗仰天长叹:“这是天意啊!” ,离开长安才3天,一个接一个的打击。
危机还没有结束。一路前行,唐玄宗发现悄悄离队的士兵越来越多,他每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能听到外面不少人离开的脚步声,啪嗒啪嗒,敲打在他的心上。
老皇帝很焦急,却又不知道该怎样让这群人留下来。
直到收到从四川进贡的一批丝绸时,唐玄宗眼前一亮,有了主意。他命人把丝绸挂在院子里,然后把士兵召集在一起。
唐玄宗语气沉重地说道:“是朕这些年识人不明,犯下了大错,才会让大家跟着我颠沛流离,甚至来不及和家人告别,我为此感到十分愧疚。我想了想,我们就在此分别吧,你们分了这些丝绸作盘缠回长安, 我带着家人继续去四川。”老皇帝神情哀伤,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唐玄宗的示弱激发了士兵们对他的同情,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用这么低姿态的口气说话了,能不让人心酸吗?于是,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会继续保护陛下的。 ”
人心终于稳定了。
7月16日,唐玄宗在四川剑阁发布诏书,承认了他要对安史之乱负起主要的责任,并且制定了剿灭叛军的计划,唐玄宗安排太子李亨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个儿子领兵配合太子平乱。
唐玄宗千算万算,唯一漏算了的是人心。
就在他发布这道诏书前三天,他的儿子李亨在宁夏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
完完全全的一个草台班子,登基现场,把太监加起来,就几十个大臣在下面向新皇帝行礼,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灵武是当时的战略重心。
消息传出,周边的将士们都很高兴,他们被唐玄宗抛弃了,正是六神无主的时候,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闻讯而来,想要收复长安的大臣们追随而来,唐肃宗的平乱队伍逐渐变得有模有样。
儿子成了皇帝,在四川的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古代交通落后,直到8月份,从灵武出发的使者才赶到成都,唐玄宗得知儿子登基的消息,恍惚了片刻,随后笑着对身边的大臣说:“儿子顺应天命,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嗜权如命的人。多年来,他一直防着身边人觊觎他的皇位。他的每个儿子都是他潜在的敌人,唐玄宗为此创下了一天赐死三个儿子的记录。
如今变得如此大度,是唐玄宗细细思量后的抉择。大唐王朝正是最艰难的时候,如果他还要执着和忙着平叛的儿子争权,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唐玄宗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下令让外出领兵的儿子不用打了,都去哥哥那里报道。他把权力交了出来,让自己的宰相班子都去找唐肃宗,并且把传国玉玺也带去。
唐玄宗承认了儿子的皇位,意味着李亨可以专心剿灭叛军,不用再分身和父亲斗法,这是唐玄宗为大唐做出的最后贡献。
四川物产丰饶,这里的日子很舒适,唐玄宗却常常怀念过去,喜欢和身边的人聊聊以前的事。他怀念名相姚崇,说如果姚崇还在,叛乱早就平息了;他怀念宰相张九龄,多年前,张九龄力劝唐玄宗处死犯了法的安禄山,唐玄宗却没有听进去。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不止一次想,如果听了张九龄的话,该有多好。
唐玄宗一直盼着回长安,当收到儿子已经收复长安,并让他回去继续当皇帝的消息后,他却睡不着了。
他知道儿子特别怕他抢走皇帝之位。一个刚出走就迫不及待登基的太子,怎会把皇位还给父亲?不过是说说客套话,顺便试探试探唐玄宗的态度。
唐玄宗写了一封回信,告诉儿子他只想在四川终老,就把四川的地划给他吧。
然而新皇帝收复长安,却不接老皇帝回家,这是要被天下人指责为不孝的。李亨经过身边人指点后,意识到自己写的第一封信太露骨了点,他又写了第二封信,这一次不再提让唐玄宗当皇帝的事情,唐玄宗安心了,知道自己必须上路了,他别无选择。
唐玄宗带着600多名士兵到了扶风,却被唐肃宗派来的3000精兵拦住,要求这600多士兵就地解散,由他们来保护老皇帝。
唐玄宗苦笑,儿子还是不放心他,时刻防着他。
又继续往前行,到了咸阳望贤宫,在这里,唐肃宗已经等待多时,他精心设计了一番迎接流程。
唐玄宗登上了望贤宫的南楼。
唐肃宗脱下了黄色的龙袍,换上了臣子穿的紫色服饰,手舞足蹈地在下面跳舞,在唐朝这叫“拜舞”,他跳着旋转着,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唐玄宗走下来后,和儿子相拥而泣,唐肃宗很快跪了下来,抱着唐玄宗的脚,痛哭流涕。
唐玄宗命人把黄袍披在了唐肃宗的身上,唐肃宗表示我还是继续当太子吧。
该有的礼节,唐肃宗都做到了,等着唐玄宗的回应。如果唐玄宗还想当皇帝?呵呵。
唐玄宗微微笑:“你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我能安度晚年,也是因为你,你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唐肃宗这才换上龙袍,好一副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
离开望贤宫时,唐肃宗骑着马在前面为唐玄宗引路,唐玄宗笑道:“我当了50年天子,从没觉得自己尊贵,如今当了天子的父亲,才觉得尊贵。” (“吾为天子50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父子俩都是戏精。
太上皇李隆基住在兴庆宫,这里是他当藩王时修建的,位于市中心,十分繁华热闹。李隆基每天站在楼上都可以看到楼下人来人往,路过的百姓看到太上皇,会激动地喊:“万岁!”唐玄宗也会高兴地挥挥手示意。
他亲手毁了大唐盛世,制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百姓还是爱戴他,怎能不让唐玄宗感动呢?唐玄宗有时会命人在楼下设宴,招待老百姓。
李隆基的性格喜闹不喜静,有进京办事的四川官员来问候太上皇,太上皇会宴请他们。禁军将领郭英乂和太上皇关系不错,有时也来看看他。
杨贵妃的死,始终是唐玄宗的一大伤心事,他在宫中挂了一副杨贵妃的画像,用于怀念。
当年杨贵妃死后,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墓地,用席子裹了尸身,就随意埋在了土里。
唐玄宗想要重新安葬杨贵妃,却被儿子拒绝。
他只能命人悄悄去,内侍回来后,给唐玄宗带来了香囊,告诉他:“贵妃的尸身已经完全腐烂,只有这一个香囊是完好的”唐玄宗不禁潸然泪下。
唐玄宗在兴庆宫住了两年多,就被迫迁居到了太极宫,只因为一个太监,此人是唐肃宗身边的心腹宦官李辅国,权倾朝野。
李辅国早年曾巴结高力士,然而高力士根本看不上他,李辅国因此忌恨上了高力士。
李辅国告诉唐肃宗,陪在太上皇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人整天都在商量各种阴谋诡计,想要加害皇上,就怕太上皇禁不起挑拨。兴庆宫又位于繁华之地,始终不安全,不如把太上皇迁居太极宫。
唐肃宗流泪道,“太上皇不会害我的”。随后默然不语,唐肃宗的不反对就是同意。
760年7月, 李辅国派人去兴庆宫通知太上皇,皇帝邀请他去太极宫游玩。
儿子邀请,太上皇不敢不从,他带着高力士等人出发了,骑马到半路,李辅国出现了,身后是500名威风凛凛的骑兵,手里的刀已经出鞘,闪闪发光。
李辅国对太上皇喊话道:“兴庆宫地势不好,为了太上皇的安全,皇上请太上皇搬到太极宫。”一口一个太上皇,但李辅国的语气却充满了傲慢。
年事已高的唐玄宗受到了惊吓,差点从马上摔下来,一旁的高力士见状赶紧扶住了老皇帝。
小人得志便猖狂,李辅国耀武扬威的样子,并没有吓住高力士。
“ 太上皇在此,李辅国安得无礼?立刻从马上下来!” 李辅国被高力士的气势镇住了,呆头呆脑地下了马。
高力士随后又喊话五百骑兵“ 太上皇向你们问好” 李隆基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威严尚在,骑兵们收起了刀,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李辅国,来和我一起为太上皇牵马” 李辅国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乖乖走了过去。
唐玄宗到了太极宫后,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心有余悸。他老泪纵横地对高力士说道:“今天如果没有你,阿瞒已经是刀下鬼了” 阿瞒是李隆基的小名,他曾把曹操当偶像,如今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懦弱,胆怯。
没过几天,唐玄宗最亲近的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将军陈玄礼被逼退休,妹妹玉真公主也被要求搬到道观,老皇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被软禁的唐玄宗时常念叨着一首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唐肃宗安排了上百名宫女服侍太上皇,然而唐玄宗已经是心如死灰之人,这份虚假的孝心对他来说是讽刺。明知道太上皇喜欢自由,热闹,离不开高力士,但唐肃宗偏不成全他。
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唐玄宗每天就看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
她用死亡保全了他的生命,到头来,李隆基突然发现活着是一件沉重的事。
生命最后的日子,唐玄宗绝食,以这样的方式加速自己的死亡。
搬进太极宫1年多,老皇帝病逝,享年78岁。他去世后第十三天,缠绵病榻已久的唐肃宗病逝,这对冤家父子就连死亡时间都是如此靠近。
对李亨来说,他这一辈子都是活在唐玄宗阴影下的。当太子期间,常年担惊受怕,随时担心被废,被处死。
他的父亲长得帅,有才华,有能力,他样样都比不上,就连当了皇帝后,也是没有安全感的,总怕被父亲抢走皇位,还要忍受李辅国和张皇后弄权,从太子到皇帝,何曾有过安心的日子。
常年的焦虑拖垮了李亨的身体,是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流放外地的高力士遇到新皇大赦天下,他焦急赶路,只为早点见到唐玄宗。多少个日夜里,高力士都在担心老皇帝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别人服侍他,会尽心吗?
走到半路,高力士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刹那间,天晕地旋,口吐鲜血而死。
唐玄宗留下的遗诏中,只让高力士死后陪葬在他身边。
早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就追随在他身边。从长安出逃期间,不少受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都投降了安禄山,高力士却对唐玄宗不离不弃。
他们是主仆,又不仅仅是主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