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河南省泌阳县有一个名叫焦坟的村子,虽然是个只有一二百人居住的小村庄,但是里面有一块墓地曾经多次遭到盗墓者的光顾。那么到底是谁的墓地会多次遭到偷盗?而墓地里到底有什么能吸引那些盗墓者的注意?我们还是得先从焦坟村的历史说起。
公元13世纪60年代,元朝世袭万户侯焦义因不满蒙古人忽必烈的残暴统治,辞官隐居,携带全家从河南省陕县迁至泌阳县中官铺,即今天的高店乡。从此,开始在那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神农氏的嫡系后裔被封于焦,建立了焦国,世人称他为焦伯。如今的河南省陕县就是古焦国故地,焦国的国民以国为氏,称焦氏,焦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焦姓的得姓始祖。
作为焦伯的后裔,元朝时期从古焦国举家外迁的焦义,则被尊为河南泌阳这一支焦氏的始祖。以焦义为始祖的这一支焦姓中,出了个大官,他是泌阳县历史上记载的官职最大的一位,他就是泌阳焦氏的六世祖焦芳。
焦芳,字孟阳,明朝天顺八年中进士,公元1509年,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太祖之后不设丞相,作为首辅的焦芳的地位实际上就等同于丞相。关于焦芳,后世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胸无点墨,有人说他结党营私,但是也不乏有人说他是为家乡百姓谋福利的好官。
焦芳在任职期间,曾因遭到南方官员的诋毁而被贬官。所以,在那之后,焦芳便对南方官员憎恶至极。在焦芳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之后,竟然写了一篇《南人不可为相图》的文章。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南方人的极大愤懑,为了报复焦芳,一些南方官员就联合起来集体写文章加以毁之,所以后世就流传了很多焦芳的负面文章。
焦芳虽然对南方人刻薄,但对北方人特别是故乡人亲爱有加。有一年,河南大旱,百姓收入极少,焦芳则首当其冲,在金銮殿内为民请命。经过劝说,最后皇上下令,免除河南五年的赋税。所以,在那几年,河南的百姓每年都有余粮,生活富足。
结党也罢,好官也罢,随他人评说。
公元1517年,八十四岁的焦芳寿终正寝,被葬在了泌阳县北四十里的黄山南麓。几百年前,焦芳墓是泌阳地区最大的陵墓,整个墓地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光是神道就长达一千多米。四面竖着厚厚的围墙,院内多的是石人、石马等石像与之作伴。
这些都已经是焦芳墓地昔日的辉煌,如今只有一片荒凉的景象,石像随地散落,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石像,它们中的大多都被削掉了脑袋,只留着那些倒在田地里的身躯,那些脑袋或者被毁坏,或者被偷盗者盗取。
正是过去这气势恢宏的陵墓吸引了盗墓者贪婪的目光,曾经数量庞大的文物,终于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洗劫之后,剩下的便只是这些随处散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