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灭亡时,皇室成员高达20万人,清朝灭亡时皇族人口有多少?

明朝灭亡时,皇室成员高达20万人,清朝灭亡时皇族人口有多少?

在明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庞大的宗室人口供养绝对榜上有名。

众所周知,朱元璋登基后把20多个儿子分封全国,这些龙子龙孙历经两百年的开枝散叶,到了万历朝中后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几乎把大明朝吃垮掉。

大明皇室人员待遇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亲王的一年俸禄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等。

亲王以下,郡王是2千石,镇国将军是1千石,辅国将军是800石,奉国将军是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除了这些基本供养以外,宗室们还有大量封地。这些田产是宗室们的私人财产,算是额外的收入了。

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时,宗室人口已经繁衍到15.7万人,“千古所未有也”。而供养这些宗室人员的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明朝一年的开支也不过2000万两。幸好此时已处于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白银匮乏问题。

但是,万历皇帝中后期的三大征开销巨大,几乎将大明的国库掏个底朝天。万历皇帝为了搞钱,不得不把太监放到全国收税,对矿山则派出矿监进行监督征税,做小生意的则派出税使征税,总之“一切是为了向钱看”,在民间搞得怨声载道,鸡飞狗跳,时不时发生抗税暴动。

另一方面,散落全国的朱明子孙不但拿着国家俸禄,在地方上还享有着经济特权。他们无需缴税,还借着天潢贵胄的身份大肆兼并土地。到了明朝晚期,山西一地的良田基本上都被宗室所兼并,河南的土地则“半入藩府”,各个藩王的土地都达到了数万亩。以万历皇帝最受宠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例 ,在就藩之地河南竟然拥有田地3万顷,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如此庞大的寄生集团,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富,使得财政负担加重,进而影响了天启、崇祯两朝的平定农民起义以及关外八旗威胁。

大明皇室的好日子很快到了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几乎将北方皇室屠杀殆尽。八旗入关后,又将南方皇室成员屠戮了一波。

根据史料研究,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宣告灭亡时,全国各地的皇室人员约有20万人。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除去隐姓埋名的朱明皇室成员,朱元璋的子孙后人只剩下了5万来人,可谓惨淡。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皇室人员200多年的时间里膨胀得很严重。然而,入关后的爱新觉罗家族同样不遑多让。

清代皇室成员的供养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

从顺治朝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人员腰束金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的皇族族谱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

通过清代遗留下来的玉牒研究发现,从八旗入关到嘉庆朝,170多年间,在北京城的皇族人口爆发式增长。从入关时的二三百人增加到五千多。这还不包括宗室女眷和觉罗男女的统计数字,如果都算在内,那人口数字还要大得多。

清代正是我国人口大爆炸时期,若以三十年为一辈计,人口则翻一番。为了供养这些人口,清朝曾把一部分人迁往盛京居住。在嘉庆十七年,嘉庆皇帝采纳宗人府宗令的建议,把京城内闲散的皇室人员,迁移到盛京,让他们利用 ”天威”来挟制那里的官吏,这样既可保持政治上的长治久安,又可大量使用地方的经费维持皇族人员的经济生活,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京师的压力和负担。

清廷从制度上给予皇族成员非常优厚的待遇,把宗室俸给分二十一等,最高者亲王岁支俸银一万两,最低者奉恩将军岁支俸银一百一十两,每俸银一两,兼支俸米一斛。公主格格支俸则分为十四等,每俸银一两亦兼支俸米一斛。

遇到宗室婚或丧礼的日子,分别给银六十两和八十两。这种优恤后来补贴范围和补贴银两数量都逐渐扩大,形成一种经济扶助制度。此外,清王朝对宗室贫困成员的住房也有一定的补贴。到了晚清中后期,皇族子弟玩鹰、遛狗、耍鸟、斗蛐蛐、抽大烟、捧戏子,日子过得好不洒脱!

按照《爱新觉罗宗谱》记载,清朝灭亡前后,觉罗的男丁人口大约3.4万余人,男女总计约为7万人左右。虽然,跟明朝皇室人口数量还有点差距,但也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口,明朝,皇室,清朝,高达,宗室,皇族,人员,供养,爱新觉罗,观点评论,人口,皇室,朱元璋,宗室,盛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明朝,皇室,清朝,高达,宗室,皇族,人员,供养,爱新觉罗,观点评论,人口,皇室,朱元璋,宗室,盛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明朝,皇室,清朝,高达,宗室,皇族,人员,供养,爱新觉罗,观点评论,人口,皇室,朱元璋,宗室,盛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